馮偉民 錢音

摘要:潤澤生活,不只是一種純校本化的表達,也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另一種沉潛,還是品格提升的又一種抵達。它融通生活育人的合力點,打通文化育人、課程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給予學生不一樣的德育歷練,與學校潤澤文化一脈相承,生生不息培育潤澤的生命。
關鍵詞:潤澤生活;德育歷練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1A-0047-03
無錫市甘露學校創辦于1907年,具有113年歷史。百年薪火綿延,不斷沉靜積淀,凝聚成學校潤澤文化。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全面啟動實施“潤澤生活的N種體驗”品格提升T程,給學生不一樣的德育歷練。
一、潤澤生活:不只是一種校本化的表達
每個生命都是渴望得到滋潤的,潤澤理應是生命成長的手段和理想狀態。潤,水日潤下,滋潤萬物;澤,澤滲而下,美澤可鑒。潤澤,是一種教育態度,是對生命的呵護與尊重;潤澤,是一種教育方法,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潤澤”兩字,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傳承凝練了甘露學校百年辦學優良傳統。
甘露學校作為江蘇省第一批“陶研基地”,一直積極踐行生活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認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我們始終堅信,德育同樣也要通過生活發出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德育。縱觀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德育日標是高尚的,德育隊伍是龐大的,集體在德育工作上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德育效果不盡人意。教育領域重視分數、忽視素質,重視實用、忽視人文,重視技能、不重品德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審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我們一直在思量: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樣的德育歷練?什么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樂意接受的品德提升方式?
宋代思想家程頤創作了“灑掃,應對,事長之節”的通俗詩歌,讓兒童朝夕歌之并伴以舞蹈,在能感覺的生活中把握從內在精神到外在行為應有的準則,從而形成德行印記。我們也以為,道德準則不是死記硬背出來的,而是需要從心靈深處真正理解準則背后的內涵。最好的德育教材就應該是生活本身。德育內容只有貼近學生生活,距離學生越近,可信度才會越大,可行性才會越高。所以,在探索德育實效、品格提升中,我們更多關注:如何將德育校本課程回歸為一種真實的、學生可體驗的生活,讓學生在可觸摸的生活強化現實感——與其愛抽象的主義,不如愛具體的山水;與其愛龐大的世界,不如愛身邊的一朵小花。
我們追尋“潤澤生活”,也是期冀通過潤澤文化的傳承與滲透,給浸潤其中的師生一段獨特的、難忘的精神履歷,讓他們在滋潤和鮮活的學校生活中,發現、遇見、塑造最美好的自己。兇此,站在立德樹人、品格提升的角度,潤澤生活不只是一種校本化的表達,也是教育的回歸,同樣契合育德的本義。
二、潤澤生活:立德樹人的另一種沉潛
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綜合建設工程。《中小學德育T作指南》明確指出:為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切實將德育工作要求落細落小落實。潤澤生活,就是堅持德育教育的常態化,從學校生活的“每一天”出發,將立德樹人貫穿于學校教育的一切活動與過程中,九年一貫地給學生有意引導、無形滲透,促進學生個體道德、人格的生長。
1.瞄準文化育人的著力點
學校文化是一種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小學九年,正是學生“開智、增善、培德”的成長黃金期。潤澤生活瞄準文化育人著力點,著力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提升,將潤澤文化轉化成實實在在、看得見的校園環境、文化氛圍等,讓校園里的每一處建筑、每一塊石頭、每一個角落都具有教育作用,讓孩子沉浸其中得以濡染熏陶。無論是校門口高大圓潤的至真石,還是以“真”命名的各教學樓,或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設計的儒靈童啟真墻,種植蔓生紫藤的修真廊,利用教室一角開辟的“真行擂臺”“露苗成長”園地,都與“潤澤”氣脈相契相通,于無聲中給予學生最適宜的教育、最溫暖的滋潤。
2.嫁接課程育人的發力點
潤澤生活拓展了對“課程”的思路理解,不再局限于學科,而是在寬泛的基礎上加以個性理解,并形成學校師生的共識:學科是課程,活動是課程,實踐是課程,甚至教師也是課程,凡學校為實現培養日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均為課程。如此嫁接課程育人的發力點,也便于更好地結合學校個性、傳統文化、地方特色進行潤澤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經歷“從無到有”“從一到多”的過程,而最終演繹為“啟智一修智一睿智”三級體驗課程,助力學科育人價值的真實實現,為學生的德行成長打開一扇窗戶,和諧發展每一個,成就夢想每一個,巧妙落實了立德樹人的重要命題。學生也是在不同生活主題體驗中,通過行的熏陶、實的強化獲得道德歷練,識大體、有取舍、合規范、守道德,不斷完善自我,在校園生活里獲得鮮活美好的生長印記。
3.融通生活育人的合力點
校園生活本是教育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潤澤生活融通生活育人的合力點,與生活無痕鏈接,結合各種節日,結合學校四節四儀,開展日常的豐富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如學雷鋒日:感恩社會,奉獻文明;母親節:感恩父母,擁抱親情;兒童節:感恩同伴,攜手共進;教師節:感恩老師,勤奮學習;校慶日:感恩學校,添光澤彩;入學典禮:許下露苗心愿;十歲成長禮:暢想露苗未來;畢業典禮:見證露苗成長;青春典禮:放飛露苗夢想;讀書節:做潤澤的讀書人;科技節:做智慧的創造人;體育節:做活力的運動人;藝術節:做多才的追夢人等,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學校生活中,自然、健康、快樂、有夢想地生活,增強學生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及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德行;也讓真實的生活體驗強化學生的自我道德認同,使德性成為自覺的意識、自身的習慣、自動的要求,讓學生在自我的“道德長跑”中不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并不斷定型化,漸漸形成良好的德性德行。
三、潤澤生活:品格提升的又一種抵達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致力于學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設。潤澤生活N種體驗,恰是品格提升的又一種抵達,旨在創新積極德育實踐方式,找到“把一個人的內心引導出來”的正確打開方式,為真正德育的開展提供借鑒與樣本。
1.以文化引領,規劃德育實踐內容
在潤澤文化引領下,全面梳理學校特色,結合學校潤澤校本課程結構體系,依據學生年齡、身心特點和他們的知識結構,進行系統性思考,九年一貫地整體設計開發潤澤生活的N種體驗主題(見表1)。
一、二年級,蒙童時期,重在“啟智”,核心素養側重“人文底蘊、學會學習”的啟蒙;三至六年級,學生慢慢長大,重在“修智”,核心素養側重引導學生“健康生活、科學精神”;七到九年級,學生自我意識漸漸強烈,世界觀逐漸開始建構,重在“睿智”,核心素養側重引領學生“責任擔當、實踐創新”。而品格提升最終聚焦培養“有真見、善真學、樂真干”的“三真”學子,這正是甘露學校一貫堅持的育人目標。
2.以項目推進,靈活德育實踐機制
內容架構上,我們堅持“自上而下”系統設計;開發實施中,我們強調德育實踐的活動屬性,以項目管理模式運作,以師生活動形式進行呈現,構成師生教育生活的主要方式。人人是項目設計師,可以以個人的名義申請,也可與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基于個人特長或充分利用資源環境優勢,圍繞“生活體驗主題”來勾畫,以挖掘發現學生的優良品德和積極力量為出發點,以增強學生德性體驗為關鍵,以發展學生積極人格品質為目的,科學合理設計潤澤生活。潤澤生活N種體驗的方式是靈活多變的,可以參觀、考察、競賽、書面學習、故事、講授、體驗等多種并舉;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可以基于學科課程的拓展延伸,可以基于學校特色項目、傳統節日活動、紅領巾社團實踐等,用學生喜愛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來開展,實行學研結合、動態管理。每一個項目開展都經過“申報一審核一實施一整理一完善”環節,最后完成整個生活體驗材料的匯總,形成潤澤生活體驗個案。項目實施完畢,學校會為每個項目經理或團隊頒發“潤澤生活N種體驗”優秀CEO獎杯,并在績效考核中給予一定成果體現及評先評優的機會。
3.以角色體驗,創新德育實踐方式
潤澤生活N種體驗是真實的生活體驗,是通過一次次的行走體驗,一個節、一場秀或一次尋訪等,通過確定一個個真性主題,設計一種種真趣情境,創生一段段真味生活,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歷練中獲得一點點真實自然的成長,或思想上,或學問上,或才干方面,來促進學生道德自覺與人格完善成長。譬如“小鬼當家”活動,我們設計了四個篇章:尋訪篇、美味篇、美景篇、感悟篇,分別賦予學生尋訪者、美食家、大廚、攝影師等不同角色,來了解家鄉的前世今生,制作最美家鄉菜譜、比拼爭做廚藝小達人、拍攝最美風景勞動剪影等,培養學生“愛家之情”“齊家之識”“立家之責”“持家之能”,讓“家”的概念、意識在學生心中自然生長。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這樣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寓于生活,靠主體自主感受的體驗式德育,滿足了學生對理解、娛樂、交往、表現等多方面的合理需求,自然是學生欣然悅納的,亦會是刻骨銘心的,更是與“潤澤生活”的文化特質相契合的。
課程的邊界是生活,而最好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潤澤文化衍生了潤澤生活,潤澤生活給予了學生不一樣的德育歷練,促進學生品德提升,促進核心素養發展,成就“有真見、善真學、樂真干”的甘露“三真”學子,獲得更加完滿、滋潤的人生,從而讓九年一貫那段獨特的、不可再現的校園生活成為他們一生中最寶貴的精神履歷。
責任編輯:李韋
作者簡介:馮偉民,無錫市羊尖中學(江蘇無錫,214100),高級教師,無錫市學科帶頭人;錢音,無錫市甘露學校(江蘇無錫,214100)副校長,高級教師,錫山區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