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濤
摘要:教師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本文以初中音樂為例,闡述深度學習中教師是內源動機的激發者;教學內容的選擇者;階梯教學的搭建者;體驗活動的引導者。
關鍵詞:深度學習? 教師? 內源動機? 學習內容? 階梯學習? 體驗活動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1-0155-03
“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變革研究”是筆者院校的016年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項目以“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深層思維、積聚價值體驗、走向素養深處”為目標追求,以“觸及學科本質和知識內核”為過程內容,以“任務導學和自主合作”為驅動方式,努力變革學習方式、教學方式、課程及評價,最終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在幾年的研究實踐中,我們的課堂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學生發生了變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力和素養得到提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變得“強勢”了,他們能主動承擔學習行為,如質疑、自學、探究、合作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升,個性和靈性得到了舒展。可是,培育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是關鍵,沒有教師的有效引領,也就沒有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談不上學生的深度學習。那么,在深度學習中教師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
一、內源動機的激發者
深度學習是內源性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內源動機,能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學生的學習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深度。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內源動機,當學生對于所學的某個內容、某個節點產生濃厚興趣,那么,這樣的興趣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曲苑雜壇》一課中京韻大鼓選擇了駱玉笙演唱的《丑末寅初》片段“我聽也聽不見,在那花鼓譙樓上,梆兒聽不見那敲,鐘兒聽不見那撞,鑼兒聽不見那篩,鈴兒聽不見那晃”。這一唱段中有著固定的節奏型××? ××××? ×? ?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可以引導學生按節奏讀唱詞;當學生感覺這是一個簡單任務時,引導他們慢慢“唱”,去體驗京韻大鼓“說中帶唱,唱中帶說”的特點;當他們順利完成時新的挑戰繼續進行——能否嘗試著用“京味”演唱?這時的他們進入了興奮狀態,音樂起,京味兒的歌聲自然發出。
其次要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當學習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經驗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時,學生就會深入地了解、學習、理解。例如《民族打擊樂》一課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的鼓。
生:擊鼓鳴冤、敲鑼打鼓、鼓樂喧天、一鼓作氣……
師:回憶一下,鼓是如何敲擊的?
生:演示鼓的演奏方法。
師:欣賞打擊樂《滾核桃》,請仔細觀察鼓的演奏方法。
師:通過觀察演奏,你能嘗試著其中一種演奏方法嗎?
生:演示某一種方法,并作出說明。
師:中國鼓的種類繁多,不同的鼓有不同的演奏方法,老師為學生演示排鼓、花盆鼓、戰鼓的基本演奏方法。
生:按照節奏譜嘗試著演奏。
這一教學片段既可以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無處不在,又能結合已有經驗引導學生去學習新知識,體驗新知識技能帶來的愉悅感,從而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在學習中不斷進行意義的建構,理解并運用新知識。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者
研讀教材是深度學習的重要基點,只有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才能準確制定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活動,開展課堂教學,進行學習評價,使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化。因此,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對教學內容進行二度開發,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所教教材進行一次全面、深刻而系統的研讀。通過深入研讀了解教材的基本內涵,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發現教材的縱橫關聯。呈現在教材上的每一首樂曲、每一張知識卡片、每一處愛樂驛站……都隱含著教學理念,鏈接著知識脈絡,引導著教學思路,教師只有通過研讀,才能細細去思考,去發現。
蘇少版八年級上第五單元《歐美覽勝》,編寫意圖是在歐美的音樂寶庫中采集了幾顆民歌俗樂寶石奉獻給學生,希望能在欣賞各種音樂活動中“觸摸到歐美的律動和韻味”,體會到音樂世界的博大,感悟各具風情的民族民間音樂。顯然教學內容涉及面極其廣,選擇一個重點內容作為課時教學內容是首要問題。在單元教學目標中發現:“能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桑塔?露琪亞》,感受意大利船歌的風格”。因此,選擇并確定《桑塔?露琪亞》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希望通過學唱《桑塔?露琪亞》指導學生演唱好“船歌”,唱出意大利“船歌”動蕩、搖曳的韻味。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聆聽樂曲、學唱歌曲,拓展欣賞,指導學生分析和了解“船歌”的音樂特點。
在讀懂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研讀一些專業性的學術文章拓寬自己的視野,通過閱讀這些文章了解到意大利“船歌“與”水城“威尼斯的地理環境有關,與當地的船工生活有關聯;理解意大利“船歌”為何能夠廣泛影響歐洲作曲家,成為一種特別的音樂體裁。學習到這些時,就明確了學習重點——唱出“船歌”風格特點,也明確了研究重點——“船歌”特點的形成原因。
當然,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原有學習基礎和知識經驗,其次了解學生已經具備的學習能力,最后要關注到選擇內容的可操作性、靈活性和層次性,這樣才能避免選擇不切實際的教學內容,耽誤學生的學習,耽誤教師對教學目標、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的設計。
三、階梯教學的搭建者
深度學習是教學中的學生學習而不是一般的學習者的自學,它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教學目標、實踐活動和問題研究分解為不同梯度,引導學生用“爬坡”的方式一步步達成教學目標。
(一)目標階梯分解
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解釋是:“教什么必須放到課堂教學的第一位來考慮。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宰,用怎樣的方法教,師生之間的活動怎樣組織和開展,均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如何設定清晰而明確,且具有不同梯度的教學目標尤為重要。
《念故鄉》是根據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代表作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二樂章的主要旋律改編而成的,李叔同先生填詞的《念故鄉》在20個世紀30-40年代曾作為學堂樂歌流行于我國。依據《音樂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研讀分析,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能用連貫的聲音演唱歌曲《念故鄉》,并富有感情的表現歌曲思鄉之情;(2)通過分析旋律,引導學生理解音樂手法與表達情感之間的聯系;(3)指導學生嘗試進行二聲部合唱,感受合唱的層次感與和聲的美感。
作為一名初中學生,本身是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的,課堂上也不是老師教什么就學什么,也不再滿足聽聽唱唱,拍拍動動的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能力的增強,他們更加愿意學著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去理解音樂語言,嘗試挑戰一些高層次的活動方式,努力提升藝術素養。因此,《念故鄉》的教學目標是以下幾點:1.提出本節課最基礎的歌曲學習目標——唱會歌,唱好歌。2.要在演唱歌曲的基礎上提出高一層次的要求,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樂曲、學唱歌曲、分析旋律等一系列實踐活動,理解音樂的創作手法,幫助他們更好地演繹歌曲的情感。3.要在前兩個目標基礎上嘗試二聲部合唱,從演唱形式上體驗和聲之美。這個目標對于多數學生是較大的挑戰,但這樣的挑戰可以提升學生對多聲部音樂的理解。
(二)問題階梯分解
在音樂教學中,問題設計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特點和掌握知識的情況,充分考慮知識的層次性和個性的差異性,把握問題設計的梯度與層次,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向未知領域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合理地設計提問坡度,做到由易到難,步步設坡,就像攀登階梯一樣,通過由易到難的一個個問題,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的引向求知的新地,去實現預定的教學目的。
在《渴望春天》一課中莫扎特運用什么創作手法表達對春天的“渴望”成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問題。第一次探究從第一遍完整聆聽歌曲入手,提問:歌曲運用了什么節拍?八六拍的強弱規律是怎樣的?由此讓學生既復習了舊知,又提前感知了八六拍那種特有的舞蹈性和律動感。第二次探究是讓學生設計歌曲的速度,引導他們嘗試運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體會速度對于歌曲表現情緒的作用,感受由于運用了稍快的速度而帶來的對春天的“渴望”。第三次探究是分析“與眾不同的第三樂句”,通過師生共同分析,了解到由于音區上移,變化音和大跳音程的出現使得第三樂句有一種情緒上的迫切感。
三次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反復聆聽、演唱、分析來感受歌曲的創作手法,理解音樂的語言。教師合理地設計提問坡度讓學生每一次都帶著不同的問題聆聽、演唱,通過層層遞進提問,可以讓學生們感受到作曲者的創作手法,體驗到作曲者的創作思維。通過將教學疑難問題進行相應的層次分解,由認識的低層次向認識的高層次過渡和發展,層層深入地引領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藝術魅力。
(三)活動階梯分解
讓學生“樂意”接受一直是教學者所追求的,同樣讓學生“易于”接受也是教學者不斷研究的課題。例如在學唱《無錫景》教學中,要讓學生既能唱會歌曲,又能唱出小調歌曲的“韻味”,這是一個教學難點。因此,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設計幾個不同坡度的小環節,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而投入的狀態學習歌曲,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去體驗“小調”音樂的特點。學唱《無錫景》第一遍要求關注五聲調式和樂句,能準確演唱《無錫景》;第二遍要求學生劃一劃旋律線,體會“小調”曲折、悠揚、優美、婉轉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唱出《無錫景》的“細膩、委婉”;第三遍則要求學生嘗試用無錫方言演唱歌詞,引導學生體驗方言在民歌中的作用,同時也讓《無錫景》的演唱更具“無錫味兒”。在這樣的學習中合理設計坡度,不僅會讓學生產生“有階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悅感,同時也是深度學習所追求的學習樣態。
四、體驗活動的引導者
“活動”是指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體驗”是指學生在活動中生發的內心體驗。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就得有“活動”的機會,有“親身經歷”的感受。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教學手段就是體驗活動,通過多種感官(耳、手、眼、口、腦等)的參與,引導學生獲得審美經驗。教師要在教學中使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生動真實的情景,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使學生入情、入景、動情,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感受探索的樂趣,表達他們對音樂獨特的理解,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和能力。
例如蘇少版七年級上冊《故鄉歌謠》,單元內容關于“思鄉”的音樂作品對于初一學生而言有兩個難點:準確體會情感,品味音樂語言。《故鄉歌謠》第一課時《思鄉曲》的教學設計正是根據這些難點,創設多種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思鄉曲》中“來回穿行”“深度漫游”。
第一個來回:體會《思鄉曲》的主題與內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之間的關聯。通過聆聽、演唱《城墻上跑馬》,了解其背景,體會北方內地原先比較貧窮的地方,其土城墻都是窄而不寬,在上面跑馬,只能往前,不能掉轉馬頭而回來,這是曲意,它道出了深藏在去往他國異鄉而無法歸來的游子心中的凄楚感受,在明白這一關聯后第一次體驗樂曲的情感。
第二個來回:聆聽主題,分析旋律,理解旋律走向與情感的關聯。教師講解音樂中的旋律線一般可以分為上行、下行、平行三種,每種旋律線都傳遞出不同的音樂感受,上行旋律線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而下行旋律線則容易給人一種消極的感受,常常令人想象到無奈的嘆息,憂傷的情緒。師生邊唱主題——旋律邊劃旋律線走向,分析旋律線的總體走向,感受作曲手法對于表達音樂情感的作用,理解樂曲的情感。
第三個來回:聆聽主題,運用已有的音樂知識表達作品情感。教師提問:除了旋律線的走向為我們提供了情感表達的依據,還有什么可以幫助演奏者傳達作品的情感呢?學生提出可以運用中速稍慢,中弱力度演奏(唱)的建議方案,再根據此建議方案嘗試著哼唱主題旋律,表達浪跡天涯的游子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在這一次次的來回穿行中,學生對音樂語言、創作手法進行了分析、體會,雖然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探索過程,但也是一個充滿樂趣的愉快過程,在其中學生發現并感受到音樂的秘密,整個音樂的世界仿佛被照亮起來,就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欲望。
教師潤物無聲,學生穩步、扎實地學習,只有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學生才有可能會主動積極的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賀慧.回歸課堂原點的深度學習引論[J].基礎教育課程,2015(23).
[3]龔建新.基于深度學習的語文閱讀教學:內涵、特征及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6(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