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探索總結出了“六個”激趣教學內容、“五個結合”的教學形式及“激趣七法”,促進了富含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建設,激發了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促進了學校建設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趣味化教學;探究
在傳統文化教學活動中,強調趣味化教學的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好奇心,凝聚注意力,進而達到培養智力、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拓展思維的目的。強調趣味化教學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理論說教、語言描述具體化、生活化、生動化、趣味化。
在具體的實踐中,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究:
一、 傳統文化趣味化“六個”教學內容的挖掘
傳統文化趣味化教學,是通過激趣的方法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活動,其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博大精深,如何讓少兒一接觸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就產生一定的興趣,內容選擇是很關鍵的。通過實踐摸索,我們認為,應重點選擇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少兒熟悉的節日風俗
對于傳統的節日風俗,在生活中少兒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知,能運用原已建構的知識體系,與傳統文化所傳遞的古老信息進行對比與勾連。對于好奇心比較強的少年兒童來說,更能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
(二)故事性強的成語典故
調查證明,現在的少兒基本上是聽著故事長大的,把故事性強的傳統文化作為激趣的突破口,應該說是最基礎不過的。現實中,很多傳統故事都有很多現代文版的,學生讀起來、接受起來一點兒不難。通過“古今對照”,優秀的傳統文化自然流入到心中,走進他們的心靈。
(三)名垂千古的英雄故事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雄故事應該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屈原、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英雄故事能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四)陶冶情操的琴棋書畫
學校開設的剪紙、古琴、茶藝、書法、圍棋、戲曲、武術等多個跟傳統文化有關的社團,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初步的了解或基本的掌握,進而把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興趣愛好加以發展。
(五)詩情畫意的美文佳句
選擇古詩詞時,首選比較簡單的五言、七言等,有了大量的積累以后,會在學生語言系統中形成“古文體”式的言語體系。這個基礎有了,再去接受高難度的古文文本,學生不會因極度生澀而畏懼,有時還會因為自己有了一定的基礎而樂于去積極嘗試閱讀。
(六)向上向善的家訓家書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家訓家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良好的家風必定有向上向善的家訓家書。選擇他們,就能讓學生從具體的書信中了解什么是忠貞愛國、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儉節約、謙和禮讓、助人為樂等,對“家國情懷”有更為直觀深入的了解。
二、 傳統文化趣味化“五個”教學形式的探究
這里的“教學”并不單單指基本層意的課堂教學,而是拓寬到能夠起到“教育、學習”的多渠道校內外教育資源這個范疇。我們認為,在探究傳統文化教學激趣形式的時候,要注重把傳統文化與學校方方面面的教學活動相結合,使學生在不同學習領域都能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探索實踐中,我們重點注意了以下“五個結合”:
(一)傳統文化教學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
語文教學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主陣地,除此之外,課題組還嘗試探究在其他學科中滲透傳統文化。例如:把跟數字相關的成語與數學學科相結合,讓數學更具“文化”味兒,把古代數學家的故事滲透到數學課堂中,體現數學科學而嚴謹的探究精神;讓戲曲、古詩詞歌曲與體育健康相結合,讓陽光大課間富含“古典”味兒。我們還開設了“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課,以“易俗音樂”為主題的雅樂課、唐詩吟唱課、經典名曲欣賞課,以“行健體育”為主題的中華傳統武術課,以“詩情畫意”為主題的美術課,構建立體化的趣味課程。傳統文化在其他學科中的滲入,讓學生大開眼界,對不同領域的傳統文化的涉獵更多了一份好奇。
(二)傳統文化教學與學校課程建設相結合
在“把世界當教材”的課程觀下,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又著重在“校本、社團、社會”等課程建設上下功夫。作為學校重要課題,也要與學校課程相結合,把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讓學生時時感受傳統文化的存在。
校本課程:傳統文化進校園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加之還有本土文化的不同、不同級段學生認知接受能力的不同,所以,學校在推進傳統文化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在校本教材上下狠功夫。
結合研發的《多彩閱讀》校本課程,與學校堅持了十多年的“經典誦讀”課程相結合,走“多彩閱讀·相約經典”之路,按照“一體化、分學段、循序推進”的原則著力打造趣味化經典課程。
社團課程:社團課程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在眾多社團課程中,專設“學而”社團,讓學生在誦讀中對傳統文化感興趣;“茶道”社團,讓學生了解“中國樹葉”的故事與內涵;“古琴”社團,與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有對話的機會;“博弈”社團,領略圍棋方寸之間對壘的智慧之決;“墨韻”社團,感悟中國書法獨有的古韻。在不同的社團里,學生感悟到了不同領域該項傳統文化的博大,產生了崇敬之情,進而有了更愿意靠近的愿望。
社會課程:社會既生活。這一課當中更缺不了傳統文化的融入,如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課程,既對傳統節日賦予新意,又創新了學校的節日活動。
社會課程還有一個不可多得的資源:家長進課堂。豐富的家長資源,博學多才的家長,也能把優秀傳統文化講得津津有味,更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傳統文化教學與開展活動相結合
活動是一所學校活力的象征,把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學校就具有了獨有的特色,學生也有了不凡的氣質。如學校開展的“詩詞大會”“講故事比賽”“元宵猜謎語”“清明講家風”“端午做香囊”“中秋畫月餅”“重陽話孝道”“春節寫春聯”“入學禮”“畢業禮”“經典誦讀大賽”“課本劇”“情景劇”“詩配畫或畫配詩實踐交流”等活動,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能力。在參與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感受到了濃厚的文化氣息。
(四)傳統文化教學與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相結合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的窗口,透露的是學校的氣質與內涵。在打造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以“傳統文化”為主線,選擇中國最具典范的文化融入其中,彰顯學校的特色。在樓道文化建設上,選擇了“二十四孝”“二十四節氣”“傳統八雅”“我們的傳統節日”“詩路花語”“成語故事”等內容,用最傳統的彩繪直接繪畫到墻體上、天花板上。
(五)傳統文化教學與志愿服務相結合
“糖豆媽媽講故事,傳統文化公益行”是我校志愿服務的項目之一,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因其“趣味性、科學性、傳承性、公益行”被定為我區的公益品牌,許昌市的志愿服務名片。
糖豆課堂除了教師采用各種不同方法激發學生興趣之外,還以糖豆、糖豆卡作為反饋手段激發孩子興趣。每節糖豆課結束后,小讀者把自己在本次活動中的感受記錄在“糖豆卡”上,發送到糖豆微信群里展示,保存在美篇里。“糖豆課堂”運用現場體驗小游戲、交流互動、開展講故事比賽等手段,讓寫在紙上的故事“活”起來,激發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 傳統文化“七個”有效激趣方法的探究
要使傳統文化教學有趣味,核心是選好內容,關鍵是用對方法。方法活了,趣味就多了,學生的興趣也就強了。在實踐中,課題組成員總結出的“激趣七法”,行之有效:
(一)分享法
開設班級“小百家講壇”,讓學生分享自己最值得分享的內容。準備的過程是獲取傳統文化的過程,分享的過程是獲得成就感的過程,成就感是推動興趣發展的最大動力。
(二)角色換位法
在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和老師換位,讓學生講,可以和家長換位,讓家長聽,可以和作者換位,以“我”的口吻講述作品中所經歷的。新角色、新感受帶給孩子的是新奇的經歷,主動性自然而生。
(三)吟唱法
詩歌原本就是用來唱的,學習并掌握“平長仄短”的基本技巧與方法,學習古人一搖三晃的吟誦,體會詩歌與作者的情感。還可以像“經典詠流傳”一樣,把膾炙人口、易學好聽的古詩詞唱出來,在哼唱之中,感受詩詞的內涵。
(四)表演法
這種方法學生也比較喜歡。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學生在學習掌握中,還可以用表演、舞蹈、情景劇等動態的形式表現出來。
(五)創編故事法
這是開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一種做法,極具挑戰性。把簡短的詩詞、古文創編成精彩的故事,需要的是學生豐富、大膽的想象。創編出來之后,很能獲得成功感,學生很樂于嘗試。
(六)獎勵法
這也是激趣常用的方法之一。本課題研究的是“層級式”獎勵方法。以背誦古詩詞為例:根據學生背誦古詩詞的多少發等級獎狀。會背5首,頒發“一級”背誦小能手獎勵證書;會背10首,頒發“二級”背誦小能手獎勵證書,依次類推。一個年級最高級別12級,闖過本年級的最高級別,可以去闖另外一個年級的級別。背誦多的,可以榮獲“閱讀小標兵”的稱號。這種“層級式”的獎勵辦法,讓學生眼前永遠有一個想要摘取的桃子,而且是蹦一蹦就能夠得著的那種。
(七)線上打卡展示法
由于時代的不斷發展,科技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深入。各種軟件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臺,如微信、釘釘等。利用它們強大的可視、可聽等功能,讓學生把背誦學習的結果在這些平臺中展示出來,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激趣方法。
趣味化教學是一個常研常新的話題,因為時代不同、孩子特點不同、教學內容不同,都需要不斷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
[2]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3]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4]萬亞清.探討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5).
[5]余源培.關于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思考[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4(3).
[6]孫厚瑾.談小學語文古詩的趣味教學策略[J].新校園,2015(8).
[7]陳晞.國學其實很有趣[M].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8]張萍.趣味導向 有機融入——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10).
作者簡介:
李玉亭,河南省許昌市,許昌市八一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