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成了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網絡流行文化在學生中間盛行。網絡文化本身具有快速性、開放性、共享性的特點,對于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網絡流行文化在中學生群體中產生了深刻影響,使他們的語言習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網絡語言本身具有創新性,但也存在不規范使用的問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與時俱進,及時吸收網絡流行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充實高中語文教學的外延,讓學生語言學習的形式更加豐富,并讓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層面受到有效熏陶。
關鍵詞:高中語文;網絡;流行文化;沖擊;影響
當前我們進入了全面發展的嶄新時代,網絡成為人們學習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長于新時期的高中生對網絡也非常熱衷,微博、微信、QQ、抖音等社交工具都成了中學生日常生活的精彩點綴。網絡的多元性極大地滿足了高中生的獵奇心理,但與此同時,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之上,教師必須要能夠迎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探索如何將網絡流行文化進行有效的轉化,拉近師生距離。
一、 網絡流行文化特點分析
網絡流行是在網絡上被廣泛欣賞和追捧的文化,是與傳統的高雅文化相對而言的一種新型文化形式,其主要功能著眼于娛樂,與嚴肅小說、詩歌、舞蹈等傳統主流文化有很大的差異性。網絡流行文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快速性
網絡流行文化的產生和消失都具有明顯的快速性特征,一些詞匯從出現到流行可能僅僅是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能夠引爆網絡,而一些熱詞也會很快消弭不見,被新出現的熱詞所取代,所以網絡文化具有明顯的快速性特征。與嚴肅高雅文化的持久性相比,網絡流行文化的長期辨識度非常低。舉個例子,提及《西游記》,上至八旬老嫗,下到三歲幼童,大家都能說出其中幾個片段,但是網絡上的一些詞匯,如老鐵、尬聊、戲精等,只在小范圍內能夠引起共鳴,還有一些詞語,如超女、快男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慢慢被人遺忘。
(二)開放性
網絡流行文化具有很大的開放性,這也是網絡流行文化能夠引起大眾共鳴的一個重要基礎。很多正統嚴肅文化的理解和參與,都需要具有相應的學習基礎,或者擁有相關的技術才得以參與和推進。但是網絡流行文化的參與門檻就非常低,人人可參與,事事可娛樂。從這一層面來講,網絡流行文化具有很大的開放性。譬如近來的一些流行詞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藍瘦香菇、醬紫、戲精……五花八門的詞語皆可以成為網絡流行語,其中很多搭配帶有很大的跨界性,突破了傳統的思維與認知。
(三)共享性
依賴于網絡的便捷優勢,使得網絡流行文化具有極大的共享性,一夜之間就可以在多個平臺和渠道獲得大范圍傳播,完全不受時間、空間、國界的局限。尤其是網絡空間具有很強大的分享、轉發等簡易操作,使得一些流行文化易被快速共享。網絡環境中蘊藏著巨大的信息量,外界的監管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使得網絡流行文化的影響力不可被低估。
二、 網絡流行文化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影響
(一)對語文教學內容方面有較大沖擊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語文教材在內容、體例、文學形式等方面做出了較大的調整,但是與網絡的信息豐富度相比,高中語文教材相對來講還比較傳統和保守,其主體內容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在網絡文化沖擊之下,很多學生對高中語文教材的內容存在較強的挑剔心理。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很多語言比較生澀,在日常生活和網絡上難以得到廣泛的普及,因此,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不是很高,他們更希望在課堂上看到像網絡一樣新奇而有趣的內容。
(二)對高中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
在高中語文課程學習中,對學生的語言文字駕馭能力要求非常高。學生在表達信息時不僅要能夠做到要素完整,更重要的是表達準確、邏輯清晰,這就對學生的語言使用形式、文字理解能力、基本表達方式等有較高的要求。但是現在很多高中生,受到網絡流行文化的影響,很多語言已經超出了傳統表達范圍,如人艱不拆、累覺不愛等詞語都已經進入了高中生的視野。他們在日常的表達過程中,極易產生共鳴,但是在寫作表達時,卻常常感覺無用武之地。網絡流行語與日常嚴謹表達的矛盾正困擾著高中生,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語言不規范,思維散亂,錯別字頻發等問題。
(三)負面思想影響高中生的價值觀念
在網絡文化繁榮發展的背后,還有很多低俗文化也在悄然興起,不僅內容低俗,而且對中學生的價值觀念也產生影響。如拜金主義、極現實主義、喪文化等,都使得高中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動搖。還有時候高中生會轉發一些負面信息,表達一些負面情緒,使更多學生深陷其中。另外,語文課堂上學習的很多知識,在網絡文化引導之下也多有扭曲。如一些古文的意義,作者的思想等,都被網絡文化所歪曲,成為供人調侃和娛樂的一些快消文化,這對于學生正常的學習和認知記憶產生了影響。受到網絡低俗文化的影響,很多學生會缺乏較高的價值追求,在學習上缺乏進取意識。還有學生沉迷于網絡常識,對學習產生逃避心理,無法正視自己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甚至采用一些極端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
三、 借助網絡流行文化豐富高中語文教學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對網絡流行文化的搜集、篩選與運用
網絡流行文化具有廣泛的傳播性,極易進入人們的視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網絡流行文化的篩選和搜集,從中發現積極的內容,引入高中語文課堂,從而可以使課堂更具活力。同時,網絡流行文化中的優秀部分還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在課堂上,教師適當引用和穿插流行文化,可以更好地拉近師生距離,活躍課堂氛圍。
首先,可以將一段時間內流行的一些正能量詞語引入課堂,及時與學生開展學習和互動。比如前段時間網上非常流行的語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些網絡流行語都充滿了積極的正能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和解讀,以此為切入點來進行論述和表達,能夠更好地尊重學生的個性。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消除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對學生思想的影響。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繼續講出一些個性化見解,彰顯這一時期中學生的活力與自信。
其次,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流行文化,對課本上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創新和改編,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文言文部分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文言文中涉及的很多詞語都比較晦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少,因此學生這部分內容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在網絡流行文化的推動之下,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對文言文中的一些詞句、情景等進行個性化解讀,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見解,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提升學習古文的熱情。如《甄嬛傳》熱播之后,網上掀起了一系列仿古熱潮,甄嬛體、華妃體盛行網絡,很多學生也對這一文體感興趣。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將《陳情表》一課的學習與網絡流行文體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嘗試對《陳情表》進行仿寫、改寫、擴寫。另外,還可以編成劇本,讓學生們來演一演,說一說,提升學生對《陳情表》學習的熱情。
最后,借助網絡流行文化幫助學生重塑價值觀。中學階段學生在情感方面有更細膩的感受,同時這一時期他們怯于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網絡給他們打開了一扇窗,我們必須要用好。高中生作為即將成長起來的嶄新一代,他們不僅要面臨高考的壓力,同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必須要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熱情而富有朝氣的創造活力。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在尊重學生自身創造性的前提之下,充分借助網絡流行文化,推動學生有效的學習和創新,讓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不斷進步。
(二)提升高中生個人對于網絡流行文化的鑒別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所能夠講解和涉及的網絡流行文化非常有限,更多的網絡流行文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因此,除了由教師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和感受之外,學生個人還要做好對網絡流行文化的甄別和思考。當網絡流行文化充斥在學生周圍時,學生不要一味地模仿和傳播,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理性分析網絡流行文化所彰顯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對其內容做好有效的甄別和篩選,對于一些高雅文化要積極支持,而對于一些低俗文化,也要做到主動屏蔽,不相信、不傳播。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個人要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受到一些惡俗文化、報俗文化的引導,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高中生個人要建立起規范的語言學習體系,對于網絡流行文化中的一些內容,可以作為日常消遣與學習的一劑調味品,用于放松和娛樂,但是不能沉溺其中。另外,網絡文化中的很多優質內容,高中生也可以主動納入自我認知體系之中,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創新也有很強的幫助作用。如很多綜藝節目結束之后,網絡上都會有一些對綜藝節目的精彩點評、金句分享等內容,學生就可以從中篩選一些優秀詞句用于豐富自我,或嘗試在寫作中運用。如《主持人大賽》收官之后,網絡上一些選手的句子變成了人們的個性簽名,像“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詩,自在遠方。”“每天朝著夢想奮力前行,就是最大的幸福。”這些詞句本身非常的簡潔樸實,無論是作為學生的網絡簽名,還是在寫作中有效運用,都是學生積極向上價值觀的體現,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督促學生心向陽光,不斷拼搏。
總之,當下網絡流行文化對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都產生了廣泛影響,高中生也不能排除在外。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一味地對網絡流行文化持排斥態度,不僅不能與學生愉快交流,還會使語文教學變得固步自封。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教師要能夠與時俱進,積極利用網絡流行文化創新語文課堂展開模式,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流行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和創新能力,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馮浩.淺談流行文化與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J].中外交流,2017(10):266.
[2]楊超.優秀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必要性分析[J].新課程,2019(11).
[3]王艷.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入流行文化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5).
[4]高宏濤.流行文化融入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探析[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
作者簡介:杜杏芬,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呂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