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 魏儉
高校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才的培養。“課程思政”可以發揮育人的關鍵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在實際教學中,進而實現全面育人的目的。因此,高校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將專業課程和思政理論相結合,采取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統一的方式,不斷挖掘教學資源,促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構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新格局。
“課程思政”內涵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在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過程中,思想政治課程可以輔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素養,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程的定位較為明顯,具備明確的教育目標。“課程思政”傾向于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發揮育人的作用,在整個教學實踐中,強調思想政治的重要性。“課程思政”的理念被提出之后,引起了教育界的重點關注。思政教師通過深入研究“課程思政”的價值,以及其所具備的“立德樹人”的作用,挖掘“課程思政”的內涵,并且致力于提升課程思政的價值。
高校“三全育人”長效機制構建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充分體現了“課程思政”的關鍵作用。高校應該從教學方式、課程安排等方面,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長效機制。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更新教學方式,將知識與價值相統一 在“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思政的元素與教學工作相融合。這種做法具備隱形滲透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更新課堂教學的方式,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融合。第一,在保持專業課程特征的前提下,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內容,增加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構建德育融合的陣地。第二,根據課程種類,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在教授理科類知識時,應該采用隱性的教育方式,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地進行德育;在教授人文類知識時,應該利用顯性教學和隱形教學互相融合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第三,利用學科特點,激發學生產生共鳴,自主地參與課堂學習。通過以上方式,能夠真正地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有利于幫助高校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家國情懷,將知識學習與價值引領結合起來。
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高校教師應該注重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掘專業課程中涵蓋的思想政治元素。第一,利用課堂教學進行思政教育,同時還需要利用課外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能力。如教師可以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報告會、創業課堂等,將思政因素添加到各類活動中,以此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第二,發揮傳播媒介的功能,借助社交媒體,引導學生自覺地過濾掉不良信息,樹立健康的網絡傳播意識,進而形成合力,共同育人。第三,充分挖掘日常學習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校園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如學校組織的文娛活動與評選活動,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充分挖掘思政因素,豐富教育方式,創新教學內容,推動各類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提供育人平臺。
加強對“課程思政”的認識 高校教育通過教學的手段實現育人的目的。“課程思政”的目的是“立德樹人”。當前,我國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全面地了解過“課程思政”的作用。他們始終認為專業課程教學目的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不關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自身缺乏思想政治方面的意識,沒有處理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關系。因此,高校需要利用座談會、教學培訓等方式,幫助教師加強對“課程思政”的認識,還可以設置專門的研究課題,引導和鼓勵各科教師進行研究與探索,尋求教書育人的有效方式,提高德育能力。另外,高校還可以通過評優的方式,肯定教師在“課程思政”方面的突出表現,形成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打造高質量“思政”專業課程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員配合才能完成。在專業課程實踐中,高校教師需要進行素材拓展。如心理學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道德發展方面的故事。道德學習理論可以輔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呼應;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提升自身道德道德品質。另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還可以提前設置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問題,通過問題導入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討論,并在此基礎上打造高質量的“思政”專業課程,將課堂上的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內容相結合。這不僅能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理論,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結束語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相當于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逐漸滲透到不同專業課程教學中。高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始終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的格局。高校教師還應該更新教學方式,將知識與價值相統一;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加強對“課程思政”作用的認識,明確育人的教學任務,提高德育的能力,從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