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合格人才,最大化地實現學校教育的目的。每個學校除了加強教學改革,改變傳統教育的弊端外,都不約而同地開始關注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本人就我校地處城鄉接合部的校情,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教育能為社會勇挑重擔的教育目標出發,以為我校也應該充分發掘和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教育的巨大推動作用,滲透歷史文化對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文章就歷史文化對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及方法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歷史文化;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教育;教育目的
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教育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得到高度重視。校園成為一個地方最為漂亮的建筑,處處體現著濃厚的文化氣息,每一個墻角會說話,每一處空間能育人,校園文化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其“化”人育人的強大功能,受到各個學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們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學生學情相對復雜,80%的學生來自周邊農村,留守兒童(學生)居多,和兄弟學校相比呈現出多樣化的差距,校園文化建設能最大限度地彌補學生的這些家庭差異、個體差異。因此,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教育教學的目標的實現。本人依據我校具體校情,學生學情,認為在我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重視歷史文化的重要作用,下面就歷史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必要性及具體做法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 歷史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必要性
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是學校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坝蟮?,必先知史”。校園文化不僅傳承著學校傳統與精神,同時也是學校特色和亮點,是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推進學校特色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一些學校越來越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本人粗淺地認為:應逐步將歷史文化納入校園文化整體規劃與建設,以校園文化建設帶動歷史文化建設,用歷史文化建設充實和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厚度”,校園中的歷史文化建設已發展成為構建和諧、美麗校園的內在要求。
(一)歷史文化知識是構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應由育人資源的方方面面內容組成,與課堂教育教學形成立體式的育人網絡。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使學生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品德修養得到提升,情操受到陶冶,人格得以健全。實踐證明,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應該包含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中華民族在發展自己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已經成為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智慧力量。因此,在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要突出彰顯歷史知識本身對學校以“文”化人的功能。
(二)歷史文化教育是實現校園文化重要的教育目標
學校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是為了更好、更有效地實現學校教書育人的雙重目標。無限廣闊的校園,處處都在向學生訴說著做人的道理,求知的方法,成人成才的典型。也許學生在物理課堂中對于慣性的學習,不能準確理解物質質量對于慣性的影響。但當學生在校園文化墻上看到牛頓巨幅畫像及研究成果的說明時,似乎有頓悟且有所思考。同樣思想政治等文化課堂上的價值觀教育,缺乏現實性、真實性,因而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把書本上做人的道理視為心目中的理想,甚至是理想中的童話,不是現實中的事情,也不會與自己產生交集?!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校文化建設就能彌補學生書本上的感知不足,例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林則徐的雕塑及事跡介紹,可以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禁毒教育;通過懸掛、張貼中國革命相關歷史信息,可以隨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等。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湖南考察時也強調:“充分運用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讓學生形成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擔當意識,實現學校教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目標。
(三)歷史文化學習是傳承校園傳統文化的重要方法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過去中國革命的道路選擇、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是在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總結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只有歷史文化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才能使校園文化產生永久的生命力。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皻v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四)歷史文化培養是形成校園愛國主義的主要途徑
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愛國主義主題不是空談,對國人、對學生只能以史為證,以史為鑒。中華民族也像其他文明古國一樣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中國的貢獻,雖然近代落伍了,但是唯有中華文明始終沒有間斷過,中國的脊梁依然堅挺如故。中國共產黨人在分析歷史,研究歷史的過程中發現:不論是鴉片戰爭中的林則徐,還是收復新疆的左宗棠,不論是辛亥革命中的孫中山,還是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毛澤東,他們都把為國家獨立自由,人民幸福視為自己生命的全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林則徐圖片說明,孫中山的校園銅像,毛澤東的墻壁毛體《沁園春雪》,比任何教材課本都更能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懷和情感認同,因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二、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歷史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在校園文化中滲透適當的歷史文化知識
校園文化建設中所滲透的歷史文化知識,要與學校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要與家鄉的發展相結合,特別要與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結合。根據該年齡段的學生思想特點,接受知識的能力,采取恰當的歷史知識來充實校園文化建設內容,不能機械照搬歷史課本知識。爭取把歷史知識轉化為“真”的事實,“活”的存在,讓學生能在不經意間受到歷史知識的教化。具體來說,像涇川四中這所城鄉接合部的獨立初中,就不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采用童話故事式的形式,雖然形象生動,但畢竟有些淺顯。也不能采用高中或成人思維的歷史知識資源,堅持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關注社會,探討民生等話題。在校園里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用什么形式,都要滲透像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志的內容,像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初步的愛國抱負,開展家鄉歷史文化研學旅行和調查實踐活動等符合初中學生認知發展特征的歷史文化資源展示方法。總之,不可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否則,就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二)全方位營造濃厚的校園歷史文化氛圍(爭取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講述歷史)
校園文化建設的空間是無限廣闊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因此,一定要讓學校體現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一進校園就要感受到歷史的存在。歷史文化在校園文化中大有可為,四周墻壁墻里墻外都可以書寫歷史故事、名人傳記、當地歷史傳統文化,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花園里可以雕塑林則徐等愛國英雄的人物肖像;每天利用校園廣播開設“歷史上的今天”欄目,使學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先烈們昨天的努力奉獻換來的,從而增添學生努力學習,為國學習的動力和自覺性。事實上,像我們涇川四中營造這樣的歷史文化氛圍是非常容易的,對學校來說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同時也必將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特別強調校園歷史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揭示出,作為靈魂而存在的中國精神,首先是愛國主義。不管采用怎樣的歷史文化形式,不管給學生展示了怎樣的歷史內容,都必須緊緊圍繞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這個中心展開。利用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的圖片說明,旨在增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漢代蘇武牧羊的感人故事告訴學生愛國的情懷高于一切。凡此種種,就要讓師生對國家人民滿懷激情,對祖國人民的奉獻是第一選擇。由于我們是獨立初中,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采用靈活的方式突出中國近代史的歷史知識,把列強五次侵華的民族屈辱的昨天“回放”到校園文化今天的建設中,把前仆后繼的前輩們的豐功偉績“直播”在師生當中,這樣“身臨其境”的愛國主義教育才能使師生自然而然地產生為國為民奉獻的“沖動”。
(四)積極籌建校園歷史文化展廳(室)
作為城鄉接合部的涇川四中,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他們的見識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靠課堂靠書本這種單一的方式,長期的、機械的學習使他們產生了疲倦的心態,學習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們有條件、有能力建設好我們的校園文化,滲透適合我們師生教學實際的歷史文化,可以動員師生創建我們的紅色文化長廊文化墻,借助吳煥先革命烈士的革命事跡,傳遞紅色基因。在老師們的幫助下,讓學生動手籌建涇川四中歷史展廳(室),發動全體師生向社會收集家鄉相關文物。讓學生感受到身邊的歷史,體現歷史文化的生產力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建設自己的歷史展廳(室)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到自覺的教育,增強學生時代使命感,進一步順利推動為學校的教育教學。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歷史文化的作用,可以盡可能地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一方面豐富師生們的知識視野,增加他們的見識。讓學生從歷史走向未來,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較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2020年6月30日.
[2]王曉潔.淺談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和途徑.陽泉日報,2018-12-02.
[3]黃力之.中國精神的歷史演進.文藝報,2019-11-13.
[4]國內熱點資訊關注.淺議校園雕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意義.2020-03-16.
作者簡介:
何繼春,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