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凡
摘? 要? 隨著媒體格局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傳統媒體走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傳統媒體加快了革新變化的步伐,把競爭變成互補,才能融合發力,獲得共贏。文章以“逐夢斗龍港 擁抱母親河”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為例,淺析地方主流媒體的轉型探索,共同討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如何進行功能互補和協調發展,真正做到融媒體建設的共贏共榮。
關鍵詞? 融媒體;地方主流媒體;新媒體;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4-0103-02
1? 融媒體建設勢在必行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了縣級融媒體建設的發展方向。
習總書記的話為新時代地方主流媒體的轉型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的很多習慣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媒體格局更加宏大、輿論生態更加復雜,時代的需求,促使傳播媒介必須進行新的革命,讓新聞輿論工作在新的挑戰面前,認清形勢、抓住機遇、推動發展[1]。
2? 地方主流媒體順勢而為積極創新
在全國加快推進融媒體建設的步伐中,鹽城市大豐區廣播電視臺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緊跟中央腳步,圍繞國家、省委省政府、區委區政府的指示要求,在穩步推進融媒體建設的過程中,結合工作實際,不斷探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機會、方式和發展[2]。在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重要意義的同時,守住主流媒體宣傳陣地、把握輿論主動權,堅持“內容為王”,策劃制作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融媒精品,讓融媒作品更符合大眾審美、更適合廣泛傳播、更具社會引導能力、影響更加深遠、更有社會價值,探索利用融媒體全面展示大豐形象,講好“大豐故事”,與大豐高質量發展同步而行,及時、準確、迅速地將黨的聲音和社會正能量傳遞給千家萬戶。
2020年3月23日,大豐區廣播電視臺首次嘗試聯合大豐區新聞信息中心,將報紙、電視、廣播三大傳統媒體與微信公眾號“大豐發布”、大豐融媒及大豐日報抖音號等多個網絡媒體平臺進行合作,策劃了“逐夢斗龍港 擁抱母親河”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為構建資源互通、內容兼融、宣傳互補、利益共享的媒體新格局,深入推進媒體融合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
本次新聞行動的目的是:深入探尋大豐人心目中的“母親河”,講述關于“大豐母親河”的美麗傳說、變遷故事、兩岸人家、生態修復、水利改造、組團建設、項目建設、農業生產、三產發展、城市建設、民生工程,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探尋斗龍河包容并蓄,滋養生長生活在斗龍河沿線萬物生靈的歷史變遷故事,全景透視斗龍港生態組團建設理念及其發展成就。參加本次新聞行動的組員,融合了電視、廣播、報紙、廣電和報社新媒體記者13名、主持人1名,其中“90后”6人,“80后”6人,“70后”2人,不僅融合了部門,也融合了“思想”,讓不同年齡層的想法有機會進行摩擦和碰撞;除傳統拍攝外,全面融入了短視頻拍攝業態,航拍機、云臺、手機等全方位豐富拍攝角度;創新報道形式,除了在廣播、電視、報紙上,以專題、消息、短訊、特別報道等傳統媒體進行系列報道,同時用圖文直播、短視頻、線下互動等大量原創新媒體產品進行同步傳播,讓原本單向輸出的傳播模式,轉化為可視、可互動、雙向型輸出,通過多媒體渠道對外展示了斗龍港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進程,描繪了大豐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生動畫面,以一個劃時代的區域文明-古老的斗龍河為引子,全面展示了大豐最新最美的發展藍圖。
攝制組兵分兩路,分別沿新老斗龍河順流而下,直至入海,以“行進式”采訪報道形式記錄和呈現。整個新聞行動中,充分調動了每位參與人員的創新創作熱情,發揮各自媒體特點和優勢,如:電視拍攝中,主持人不僅擔任此次新聞行動的外景出像記者,同時也參與了編導策劃,融入整個拍攝計劃的故事采集和節目編排中,充分的融入性,讓主持人的外景出境,一反刻板的講述,生動鮮活的串聯了古今穿越的故事線;公眾號運營記者在深入采訪的過程中,發現民間對“斗龍河”背后的傳說眾說紛紜后,在微信里推出了:征集活動,向社會廣泛征集有關斗龍河的散文或故事,調動社會積極參與的熱情,有效增強了傳播性和互動性,讓大家把自己知道的“斗龍河”告訴我們,我們也將我們了解的“斗龍河”講給世人聽;電臺方面則順勢,邀請這些文章的作者,走進直播室,親口講述“歷史”或自己的創作故事,用真實的聲音向觀眾傳遞和傳播信息;官方抖音號,嘗試在直播里開設了‘方言秀系列節目:選取斗龍河沿線四個方言,邀請地方名人進直播室從諺語、傳說、地方小曲等方面進行方言介紹,展示斗龍河的人文風情,全面講述“母親河”的“前世今生”及家鄉人對母親河的情感[3]。
“內容為王”-“逐夢斗龍港 擁抱母親河”這個選題,既有情懷也有深度,從內心喚起了大眾對母親河的關注,激起觀眾的“探究”欲望,從古老而神秘的起源講起,深入淺出,有故事、有傳說、有傳奇、有現實,滿足了人們對于“母親河”的所有幻想,多維度的記錄和呈現,讓整個主題立體、飽滿,引人入勝。“大膽創新”,敢用新人,敢給新人足夠的空間施展自己的才華!新媒體需要新思維、新觀念和新方法,很多年輕人頭腦靈活甚至天馬行空,在堅定主要政治思想和輿論導向的前提下,給新人充分的肯定,讓他們以年輕人的視角進行全新創作,才會有新的收獲。用戶的年齡層多元,勢必創作者和媒體產品的“生產者”也要多元,以滿足不同的大眾需求[4]。在媒體融合大時代背景下,必須要轉變思想,將“作品”當成“產品”,用“市場”來檢驗它的合格與否。從前的傳統媒體,很多作品即便走進了受眾眼里,或許走不進他們的心里,更走不進他們的腦海里。全新的媒體業態下,我們的“作品”,要像“產品”一樣,讓受眾都想看看,看了都想互動,看完有回味,腦海有思考,那么這樣的傳播,才是有效的,深入的。
3? 在實踐中總結和成長
傳統主流媒體有自己的優勢也有劣勢,我們既然想要進行媒體融合,那么一定要揚長避短,進行優勢互補,在人才交叉、政策交叉、實力交叉的情況下,取長補短,將劣勢轉化為新的動能,在融合的環境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發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記者的采訪切入點、挖掘深度、取景角度甚至是后期制作和編排都各具特色,在實現資源互通互補后,呈現出了令人驚喜的效果!讓一個新聞行動,不再生硬;讓一個系列報道,不覺冗長;讓一次嘗試,成為經典!筆尖、鏡頭、話筒的充分融合,最終呈現的成片以深深的底蘊、濃濃的情懷、豐富的視角、多維的傳播與互動,引起了強烈社會反響,在大豐發布、大豐日報、大豐新聞微信公眾號、大豐融媒和大豐日報抖音號等成功播出之后,還在央視移動新聞網、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出相關報道,并被地方多家自媒體轉發轉載,獲得了贊助商的一致好評,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應的雙贏,傳播的影響力更是大大超過了預期。此次新聞行動的圓滿報道,是地方主流媒體轉型發展的成功探索,不僅為融媒體建設積累了經驗,更為大豐打造新的文化IP品牌奠定了基礎[5]。
此次新聞行動的開展,充分融合了區新聞信息中心和區廣播電視臺采編播條線“精英”,進行采、編、播、發流程再造,構建起以策劃指揮、新聞采訪、編輯制作、播出管理等部門的閉環融媒體產品生產流程,使內容策劃、生產、發布,實現“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端發布”的融合傳播新模式,還特別策劃推出了一系列穿越時空、線上線下互動的新媒體產品,推動了媒體融合實踐向縱深發展,積極拓展了主流媒體輿論陣地。不僅極大地鍛煉了采訪團人員的綜合業務能力,也在加快推進區縣融媒體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綜上所述,“逐夢斗龍港 擁抱母親河”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是地方主流媒體轉型升級的一次勇敢探索,實踐出真知,本地融媒體的建設因此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堅定了改革的決心,也對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
參考文獻
[1]欒軼玫.融媒體傳播[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2]趙潔.論傳統主流媒體的轉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3]史文靜,吳華清.區域型主流媒體深度融合實踐與思考[J].中國出版,2018,447(22):39-42.
[4]荀潔,孫樂怡,周愛炳.地方主流媒體搭建區域全媒體平臺思路探析[J].新聞知識,2019(7):27-31.
[5]項勇,王文科.媒體融合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