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順利
摘?要:孟子和孔子在人生經歷上有著很高的相似性。兩人同出生于沒落的貴族家庭,幼年喪父、深受母親影響,青少年時期勤奮學習、志在圣賢,中年周游列國希望實現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卻不見用,晚年回鄉授徒著書傳播儒家思想。兩人相近的人生經歷,對他們思想上的一脈相承產生了很大影響。
關鍵詞:孟子?孔子?比較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而孟子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是儒家思想承上啟下的人物。兩人思想上的一脈相承,筆者認為,與他們在人生經歷上的高度相似不無關系。
一、孟子與孔子人生經歷比較
(一)出生比較——貴族之后,家道中落
孔子,名丘,春秋時魯國人(今山東曲阜)。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是商王的后人,姓子,孔是其氏。孔子的祖先是宋人。宋本是殷商的后裔封國。商的始祖叫契,契的母親叫簡狄。相傳有一年春分,簡狄在郊外祈祝禱,忽然飛來一只玄鳥,簡狄無意中吞吃了燕卵懷孕生下契。契長大后,輔佐舜帝有功,被舜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因契是其母吞食玄鳥之“子”而生的,所以舜就賜予契姓“子”。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
孟子,名軻,戰國時鄒國人。鄒國是魯國旁的一個小國,今山東鄒城市。現在還有孟廟、孟府、孟林。孟子的生卒年月不詳,古今有各種推斷。據《孟子年表》記載,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周王的后人,姓姬,孟是他的氏。史料記載,周公姬旦被武王封在魯,今曲阜。魯國第二位國君魯桓公有四個兒子,長子魯莊公,其余三個封為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就是《論語》里提到的魯國的三家大夫。孟子就是孟孫氏這一分支的后裔。他本人出生于士階層,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二)幼年比較——早年喪父,深受母親影響
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病逝,與母親相依為命,移居曲阜闕里,生活非常辛苦,所以他在《論語》中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雖然家境不好,但孔母仍要求孔子讀書識字做一個懂禮教、有學問的人。在母親教導下,孔丘好學不倦。幼年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孔母性情溫柔賢淑,對孔子形成溫暖、含蓄雍容、充滿生機的性格影響產生了很大影響。
孟子很小即喪父,家境貧寒,孟母將其撫養長大。孟母剛毅果敢,同樣影響了孟子的性格——熾熱、剛毅果敢,充滿自信。東漢的《列女傳》記錄了孟母斷織的故事。小時候孟子跟隨先生讀書,一天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見孟子逃學回來很生氣,拿起刀將正在織的布砍斷,孟子十分惶恐,一下子跪在地上問母親什么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的學業就像我織布,一絲絲積累起來才能成寸,一寸寸積累起來才能成尺,尺寸積累不止,才能成丈匹。你現在求學做圣賢,而半途回來,正如我織布還沒織成就將其砍斷一樣。孟子聽后,很是慚愧,從此發憤勤學,終于成為一代大儒。可見,孟母的性格不但對孟子的性格有很大影響,其言傳身教對孟子成為“亞圣”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三)青少年比較——刻苦學習,志在圣賢
孔子十五歲立志求學,探究人生大道。《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畢生的志向是學周公制禮作樂,以重建周代的禮樂制度,通過這套制度規范社會秩序、規范人的行為和內心。他非常好學,史料記載,孔子向老聃問禮,向萇弘訪樂,向郯子問官,向師襄學琴,只要他人身上有善言善行,孔子都會向其學習。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進一步了解了社會狀況,更加堅定了志向。
孟子少年時有孟母的嚴格教育,后來又跟著子思的弟子學習。孟子說,“乃所愿,則學孔子矣”,將孔子作為自己畢生學習的榜樣。
(四)中年比較——周游列國而不見用
孔子54~68歲期間,和弟子一起周游列國,試圖實現其政治理想。先后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但都沒有得到重用。甚至在匡、宋、蒲等地,還多次遇險,幾乎喪命——孔子在去楚國的路上,陳、蔡大夫害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斷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在匡地被誤認為是匡人的仇人陽虎,差點被殺死。但孔子始終認為自己身上有天命,這些困難是阻礙不了他的。孔子被匡人圍困時說:文王已經死了,但中華文化不都還在我這里嗎?如果上天要斷絕我們的文化,我就不可能繼承這個文化;如果上天不讓文化斷絕,要讓它繼承下去,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可見,孔子認為的“天命”,就是傳承中華文化,傳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大道。他覺得他就是上天派來傳承中國文化的,既然他是中國的文化傳承人,匡人必然不能傷害他。
孟子在通曉孔道之后,45歲之前,也帶著弟子去周游列國,長達二十幾年。因為他當時名聲很大,所以出行時聲勢浩大,《孟子》記載,孟子在齊,齊宣王任他為上卿,“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所到之處,都能受到禮遇,甚至有國君在30里外迎接他,還贈給他很多財寶。但是,孟子的政治主張卻得不到采用——孟子游說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到魏國,梁惠王不但不認同他的話,反而認為他的主張迂腐,不符合實際。其實大家之所以禮遇孟子,只是想利用孟子裝點門面,一方面證明自己有實力,同時又可借此打上“仁德”的旗號,但實際上并不真正認同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與孔子一樣,孟子也有強烈的天命意識。《孟子》記載,孟子到魯國,魯平公想去見孟子,寵臣臧倉勸阻了他。孟子的弟子樂正子將這事告訴了孟子,孟子知道后說:“我能不能被魯君信用,是天意。姓臧的小子怎么能使我不被魯君信用呢?”
(五)晚年比較——回到故鄉,著書授徒
孔子周游列國,政治主張得不到采納,于68歲返回魯國,73歲去世。期間,兒子孔鯉、最喜愛的弟子顏回、最親近的弟子子路先后去世,又經歷西狩獲麟等事件,精神和情感上受到了重大的打擊。盡管如此,他仍然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贊易傳,三年完成了對六經的整理。同時,孔子致力于教育,授徒講學,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他的弟子相傳先后有三千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最著名的有顏回、子貢、子路、曾參等。
孟子在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后,60多歲回到家鄉,和孔子一樣,從事教育和著述,直到84歲去世。孟子說人生有三樂,其中一樂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趙岐《孟子注疏》列孟子弟子十五人,學于孟子者四人,凡十九人,著名的有萬章、公孫丑、樂正子等。孟子晚年著書立傳,與萬章、公孫丑等弟子整理《詩經》《書經》,闡發孔子的思想學說,并與弟子寫成《孟子》一書,共11篇,現存7篇。
二、孟子與孔子經歷相似性對其思想學說的影響比較
通過上述五個階段的比較,可以看到,孟子的人生經歷和孔子有高度的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又對他們的思想學說的一體性和承繼性有很大影響。
孔子和孟子沒落的貴族家庭出身,讓他們能夠切身體會到春秋戰國亂世中人民生活的痛苦,成為他們日后構建仁愛學說、仁政思想等的重要動機來源;而這種家庭背景,也使他們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孔子和孟子的兩位優秀的母親對他們的教育和影響,是引導其走上圣賢之路的重要因素。
孔子和孟子青少年時期的努力學習和社會實踐,奠定了他們扎實的思想研究基礎,并使他們樹立了“志在圣賢”的堅定信念。
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國的經歷,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實,為日后著書立說做了重要的積累。
孔子和孟子晚年授徒著書,是使自己的思想學說得以總結、繼承、傳播的重要經歷。孔子通過這些活動,創立了儒家學派;而孟子通過這些活動,繼承并發展了儒家學說。
參考文獻
[1]錢穆.四書釋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7.
[3]李學勤.孟子注疏[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