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的重要財富,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涵蓋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手工技藝等多種類別,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被人們遺忘,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為了進一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文章主要針對大數據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展開分析。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價值
大數據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產物,其通常與云計算技術相結合,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挖掘隱藏的有價值的信息,目前在各種高新技術產業中得到了推廣應用,對人們的生活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符合實際需求,并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長期規劃
雖然我國發布了很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但是對于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更多出現的是各種各樣的窘境,所提出的問題也只是能夠解決現在的問題,沒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全面調研與規劃,因此限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二)缺乏主動性傳承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來說,受到自身閱歷、生活經歷以及主觀意識局限性的限制,沒有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與社會文化價值,加上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家族范圍內傳承,很多傳承人由于沒有符合條件的繼承人,在生命即將終結之時才匆匆將手藝傳授給他人。文化部門也沒有做好相應的管理,對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不高,傳承人與文化部門的消極態度,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整體進程受到影響。
(三)保護方法單一
從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來看,文化部門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受到制度、權限、資金以及技術等方面的限制,采取的保護方法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錄音錄像、發布證書、出資鼓勵等方式,沒有對如何培養傳承人、拓寬傳承渠道、優化傳承路徑等方面進行過多思考,缺乏合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途徑。
二、大數據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
(一)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管理平臺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完成的工作,需要擺正態度,清楚地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意義。信息時代背景下,利用大數據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符合現代社會的特征,因此,通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管理平臺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法。從國家方面分析,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管理平臺,從而對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管理,并建立統一的標準,對數據權限、投入資金以及人員配置進行統一管理,并由上級管理系統負責下級管理系統的監督、指導與評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主要負責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建設與管理,并對下屬市級、縣級管理系統進行管理。市級、縣級管理平臺則主要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錄入并執行上級管理系統發布的指令。此外,還需要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確保信息管理平臺能夠有序運營。
(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錄入與維護
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在于數據資源多,數據的持續更新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大數據技術的作用。因此對于系統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數據需要進行分類整理,并注明數據來源。每一條數據都需要進行審核,對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以及時效性進行標注,在審核人員審核通過之后才能夠錄入系統數據庫。建立有效的逐層審批制度,及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進行審核。在持續更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的同時,還需要定期檢測數據,提高數據的利用率。此外,還需要做好數據的管理,定期對軟硬件設施進行維護,避免數據丟失的情況發生,建立安全中心,維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管理平臺的安全運行。
(三)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整合力度
數據容量越大,大數據技術所能夠發揮的作用也越大。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管理平臺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匯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并建立相應的資源共享平臺,對海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進行重組與整合,從而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的利用率。數據整合能夠提高大數據技術發揮的作用,其中數據溯源是數據整合技術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主要是追溯數據歷史狀態以及演變歷史,成為檢測數據真假的有效方法。該技術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追蹤以及查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觀察錄入數據在歷史應用與處理中的變化,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合理性。通過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整合力度,能夠建立有效的資源共享平臺,從而最終提高數據價值的應用效果。
三、結語
大數據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能夠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途徑,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軒宇.基于大數據的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網絡影響力實證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20,3(14):66—71.
[2]周潔文,周春,張亞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創新保護與傳承——以高州木偶戲為例[J].科技與創新,2020,2(1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