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倚陽
【摘 要】戲劇作為古老的傳統藝術,在現代的傳播和發展上面臨著與其他藝術不同的困境。新媒體技術賦予了戲劇藝術更多元的創作以及傳播思路,戲劇藝術在宣傳推廣、創作方面都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但過度追求商業化、視覺奇觀化又導致了新媒體戲劇的“自我割裂”。新媒體技術加持下的戲劇,面臨的機遇與困境并存,應辯證分析戲劇藝術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戲劇;新媒體;傳播;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5-0019-02
一、新媒體視域下的機遇——新媒體技術對戲劇藝術的實際價值
(一)新媒體技術賦予的藝術傳播優勢
如今各種新媒體平臺矩陣的搭建和完善,讓信息傳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各新媒體平臺豐富了戲劇藝術的傳播內容與形式,不同地域與不同劇種間得以高效地溝通、交流以及融合。新媒體技術賦予的豐富的互動性讓戲劇藝術內容的輸出得到保障,無論手機端的即時通訊軟件,還是各新媒體視頻平臺,抑或云端服務,都加強了戲劇藝術的內容傳播和與受眾群體的互動交流。借助新媒體平臺高效、廣泛的傳播優勢的戲劇藝術,無形中吸引了更多潛在觀眾,讓更多人有了接近和了解戲劇這門相對小眾的藝術的機會。戲劇愛好者的交流平臺也得以搭建,戲劇愛好者間以及戲劇愛好者與劇團間的雙向互動也變得快速和高效,內容的創造與輸出、觀眾與劇團之間都有了良好的互動。在人們被打上多種不同標簽的今天,受眾的審美、喜好都被數據化,利用對新媒體平臺上受眾信息的敏感捕捉,可以提煉出受眾的審美喜好和審美需求,以此來反哺內容的創作與輸出,在商業上可以形成良性循環。借此接近年輕群體,同時著力打造新媒體營銷平臺,又可以使戲劇藝術更加活躍。新媒體平臺介入也推動了戲劇文化產業的發展,隨著戲劇的優質內容輸出,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周邊產品,既可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藝術產品,又深化了產品與藝術內容的關聯性,促進了戲劇藝術的傳播。
對于新媒體的具體應用方面,大部分戲劇團體都選擇注冊官方實名認證的微信和微博等公眾平臺、定期公布演出信息,或者采取運營社區論壇等方式。得益于如今微信、微博公眾平臺及各短視頻平臺的大范圍普及和平臺資源的完善,戲劇團體官方與受眾的互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圈。隨著新媒體平臺矩陣的搭建和完善,潛在的戲劇受眾群體不斷擴大,用戶黏性加強,進而反哺戲劇創作。官方可以整合資源,開通一個集官方內容分享與輸出、購票平臺、交流互動社區、戲劇藝術影視資源平臺為一體的完整生態平臺,進而整合和集中受眾。這樣一個基于新媒體平臺的虛擬網絡空間,可以為廣大受眾提供一個權威的、良性的線上消費、學習交流、資源共享平臺,可以打破傳統意義上的作品與戲迷、團體與受眾之間的交流方式,對于資源的整合利用、受眾信息的收集反饋及良性的商業化運作都有著重要意義。在新媒體技術加持下發展的戲劇藝術,雖不完善,但其傳播方式和傳播效率有了極大的進步,因而發展了其自身的藝術性,并兼顧了更多商業性。
(二)新媒體技術提供的內容創作思路
“我可以把任何一個空的空間,當作空的舞臺。一個人走過空的空間,另一個人看著,這就已經是戲了。”①從這層意義上說,戲劇藝術在本質上是簡單且專注的。而發展到如今最被人熟知的,便是在傳統畫框舞臺下的現實主義戲劇。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觀眾在各種信息“轟炸”下,審美喜好也隨之發生變化,不再滿足于傳統表現形式的戲劇作品。而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使戲劇舞臺從“舞臺感”轉為多層次的“真實感”,與觀眾所處的“現實空間”連接、融合,給觀眾多維度的感官享受,提升了整體的表演觀感、情境渲染力、表演張力,給觀眾更多思考空間,用硬技術給予觀眾更大的“視覺奇觀”享受。相比“后戲劇劇場”,傳統意義上的戲劇不像電影有“真實的代入”,而是側重于舞臺“寫意”效果,戲劇藝術的展現主要在表演和故事層面,傳統戲劇難以抓住觀眾的審美趣味點。而融入新媒體影像技術后,“可以有效降低實景實體材料的消耗、適當減少一些資金支出,還可以減少演出的準備時間、有效延展舞臺空間,從而縮短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形成臺上與臺下的良好互動。”②因而一批運用LED大屏和多聲道環繞音響等“電影院式”的新媒體技術被應用,以彌補戲劇舞美的“先天性不足”,使觀眾更“身臨其境”。這些運用多種新媒體技術手段來豐富戲劇藝術表現形式的“多媒體戲劇”,在傳統的戲劇表演里加入了多角度的音樂、聲效,多層次的動畫、影像甚至虛擬現實技術,進一步刺激了觀眾的視覺,迎合觀眾的同時也無形改變著觀眾的觀劇心理、觀劇習慣和審美偏好。在舞臺表演效果呈現上,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無疑拓展了戲劇空間的舞臺深度和廣度,打破戲劇空間里觀與演的“壁壘”,顛覆了傳統的觀演關系。這便是新媒體技術給戲劇藝術帶來的全新改變。
(三)新媒體視域下的困境——戲劇藝術的“自我割裂”
“在電子文明時代立體傳媒的包圍和裹挾之下,戲劇藝術無論是作為一種審美欣賞的對象還是作為文化消費的對象,其優勢都已經喪失殆盡,其走向窮途末路體現為一種時代的必然。戲劇失去了上述優勢,就必然失去觀眾,失去本來屬于它那一部分的文化市場,失去進一步繁榮或保持自身繁榮與發展的資本與原動力,因而也自然就獲得了等待終結的命運。”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戲劇想吸引這些被快節奏生活里各種信息裹挾、被爆米花電影中令人目不暇接的視覺展現手法吸引、被各種“快消費”型短視頻“養刁”的觀眾,難度很大。因而產生了現在盡其所能結合新媒體技術來吸引觀眾的“新媒體戲劇”,其利用豐富的表現形式來拓展戲劇有限的傳統。創新很好,戲劇藝術的創新也未曾停止,從古希臘的悲劇到后現代氣息十足的先鋒戲劇,戲劇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索總能推陳出新。因而,嘗試與新媒體技術融合的戲劇也是值得肯定的嘗試。但即便在符合時代審美潮流以及適應市場商業運作的良好效果下,問題也隨即暴露出來,即戲劇藝術本身在雜糅了新媒體技術后的“自我割裂”。
如今的新媒體戲劇,實則是在新媒體時代市場危機和傳統運作模式失效的雙重困境中融合發展出來的藝術實驗。本質上說,新媒體戲劇是利用“視覺奇觀”給予觀眾觀感上的沖擊,從表演效果的呈現上說是好的,但它是反傳統戲劇中“劇本至上”的理念的,“‘戲劇在‘劇場中的消失,或稱劇場的非戲劇化,便意味著情節、人物、扮演、摹仿,這一切一般觀眾所熟悉的,也期待著一個劇場作品帶給他們的因素統統被拋棄了。”④簡單卻意義豐富的對白、自然而有張力的人物表演、極具戲劇感的懸念和轉折、沉浸式的真實感和“間離”的假定性的融合,這些傳統戲劇的美學特征都因為技術的侵入而消解了。新媒體技術主導的審美語境下,一些新媒體戲劇與一部分后現代風格戲劇相似,將夸張的舞臺呈現、顛覆觀演關系作為自己的審美特征,瓦解和摧毀了傳統戲劇的審美特征。“文本有時在舞臺上依然存在,而它只被理解為和姿勢、音樂、視覺等要素相平等的一個整體組成部分。文本話語與劇場話語之間的裂痕是很大的,它們可以明顯不一致,甚至可以毫不相關。”⑤不以文本為核心的新媒體戲劇將布景、道具、燈光、音樂與文本列于同等地位,甚至“本末倒置”。戲劇的不可復制性決定了同一部戲演兩次也會不盡相同,相比可以“機械復制”的電影藝術,它有著傳統“儀式感”的“光暈”。戲劇的觀演關系也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戲劇藝術可以說是在觀與演的約定俗成的虛擬空間里的時間藝術,兼具瞬時性和永恒性。所以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難免會削弱舞臺表演的張力,也將觀眾的視線從表演、從戲劇空間的情境里脫離、轉移。網絡戲劇、手機戲劇、機器人戲劇、虛擬現實戲劇等新媒體戲劇試圖給予觀眾與電影相同的、大片式的“視覺奇觀”,因此新媒體技術的頻繁利用帶來了戲劇藝術“自我割裂”的尷尬——保留戲劇的觀演關系,試圖給觀眾制造“電影”的視聽刺激卻遠不及電影,失去了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的純粹和意義。戲劇藝術的獨特性恰恰在于不同于電影藝術觀演關系的“儀式感”。新媒體技術的利用是戲劇劇場中舞美的“升級”,這種在戲劇藝術里作為戲劇情境輔助的元素不能過度侵占戲劇藝術的基本元素,破壞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它們不能以低級的方式侵占舞臺空間,不能僅僅作為吸引觀眾的噱頭。它們在舞臺上應該具有明確意義的指向,而不是簡單的技術雜糅和為了創新而創新。否則,戲劇藝術在愈發趨近于電影藝術且依舊難以抵抗電影藝術沖擊的同時,它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又在何處?
二、戲劇藝術與新媒體技術融合發展之展望
誠然,戲劇藝術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符合當代審美潮流,拓展了戲劇舞臺的表現方式,但也加劇了戲劇藝術的奇觀化和泛娛樂化。戲劇的虛擬化與智能化或許是必然趨勢,“新媒體戲劇”這一事物的產生也是戲劇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無論是戲劇工作者還是觀眾,都必須認識到科技和藝術不是一個領域的東西,要避免兩者結合中的“本末倒置”,應該以巧妙的結合,將技術作為提升戲劇表現力的輔助元素,而戲劇的本質屬性和它固有的審美特征才是衡量戲劇作品中新媒體技術運用多少的標準。否則,戲劇藝術本想利用技術手段實現迎合時代發展的目標,結果卻因被其依賴的技術反噬而落敗,那將真正導致當代戲劇的“終結”。
注釋:
①彼得·布魯克著,王翀譯:空的空間[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年,第3頁。
②焦書娟:新媒體技術與戲劇藝術的融合研究[J].《戲劇之家》,2016年第14期。
③朱壽桐:論走向終結的當代戲劇[J].《文藝爭鳴》,2005年第3期。
④李亦男:當代西方劇場藝術[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28頁。
⑤漢斯·蒂斯·雷曼著,李亦男譯:后戲劇劇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45頁。
參考文獻:
[1]樊飛燕,韓順法.新媒體時代舞臺藝術的奇葩——多媒體戲劇[J].齊魯藝苑,2010,(2):40-43.
[2]代曉蓉.新媒體技術與舞臺戲劇藝術的融合[J].大舞臺,2014,(1):21-22.
[3]蔡路恒.戲劇舞臺與新媒體藝術的融合探究[J].戲劇之家,2015,(6):26+28.
[4]嚴芳.新媒體戲劇的審美轉向及其對高校戲劇教育的啟示[J].大眾文藝,2019,(3):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