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君
【摘? 要】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述課本內容,還要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不僅要顧及眼下的教學,還要考慮到學生將來的成長和發展;不僅要完成課堂教學,還要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而這些都可以在情感教育的幫助下順利完成。在本文中,作者通過對情感教育的理解,并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探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情感教育的作用和實施途徑。
【關鍵詞】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2-0028-02
【Abstract】Emotional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urriculum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s. Because, in the teaching of ethics and legal system, teachers must not only tell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but also cultivate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not only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rrent teaching, but also consider the futur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not only complet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but also We must train qualified personnel for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And these can b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with the help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ole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ethics and rule of law based on hi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his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
1.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目標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這其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無不包含著濃重的情感傾向,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在學生心里進行強化,有助于課程目標的順利實現。
2.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當下的學生學習節奏快,被寄托的希望比較大,承受的壓力也大,因此,近些年,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多。特別是初中時期,大部分學生都會經歷青春期,青春期的他們敏感、脆弱,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初中生形成自尊自強的精神,可以讓他們以更好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3.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處理人際關系。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有很多對生活有指導性的內容,比如,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解決人與人交往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指導性的現實意義十分巨大,因此對中學生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面對越來越多的相處問題。人是社會性動物,一直處在不同的交往環境中,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都免不了要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如果教師僅僅把人際關系的處理辦法告訴給學生,效果是很微小的,但如果融入情感教育,讓學生對待每一種關系時都附加上不同的情感,那他們處理起來就會更妥善。
二、情感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施途徑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進行情感教育時,必須有相匹配的環境氛圍,才能對教學效果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首先,良好的課堂環境可以讓學生放松、專注,有了放松的狀態和專注的態度,他們才能更好地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專心地領悟教師展示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使他們的聽課效果好,質量高。否則,師生之間矛盾重重,教師對學生不斷指責、批判,學生對教師不信任、不認可,如何能在教學中碰撞出好的情感呢?這樣的情感教育是無法產生正向能量的。其次,和諧的課堂氛圍是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的,教師進行情感教育,必須在教學中、在學生身上傾注情感,這樣才會使情感教育中的情感真摯,才能打動學生。好的師生關系就是真情的溫床,可以滋養出情感教育所需要的最樸素、最真誠的情感,讓教師樂于在教學中奉獻,讓學生甘愿在學習中信從。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情感教育在教學中能發揮很好的作用,但要實現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目標,情感教育就必須以教材為依托,否則就會使情感教育顯得空洞、虛幻,缺乏了現實意義,也就不利于學生接受。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情感教育,必須結合教材,充分挖掘里面的情感因素,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會讓情感教育更務實、更有價值。在教材中有很多適宜的內容,既有理論支撐,又有小故事相呼應,是很好的情感教育素材,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在情感教育中既學習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又提高了思想道德修養,既取得了好的成績,又實現了素質的提升,有“一箭雙雕”的功效。比如,“與父母平等溝通”“積極與同學、朋友交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愛我中華”等內容,里面分別融入了親情、友情、同學情、師生情和愛國情,這些情感都是學生們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是很好的情感教育素材。
(三)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也就是說,情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有很強的意向性,是生活現象與人心相互作用下產生的。要利用情感教育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就要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中呈現出的價值體系和思想道德有好的態度體驗,有主觀上的傾向性,這樣才能讓思想上的引導起到良好的作用。其實這種態度體驗通俗一點說,就是情感共鳴。如何才能把教師講授的東西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呢?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心理需要,在進行情感教育的時候抓住最能打動他們的點來闡述。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其實就是已經存在于他們內心的情感,或者是他們親歷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所以,教師進行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找與學生的情感經歷最貼合的地方,這樣的效果才最好。
(四)引導學生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他認為行事要知,更要行,必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方為正理,即“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現在我們通常把“知行合一”當成用來定位理論和實踐關系的,但王陽明把“知”解釋為“良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則是指人在道德上的踐履和實際行動。也就是說,“知行合一”闡述的并非僅僅是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而是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的。同樣的,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大都是關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的,即要讓學生心存“良知”,這種“良知”同樣需要轉化為實際行動,不被踐行的“良知”,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良知”,也就無法形成道德修養。因此,把“知行合一”引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把它和對學生思想引導結合起來,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在所有的道德理論的講述后,都要在行動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告訴他們要做什么,應該怎么做。比如,孝敬父母,就不能是思想和口頭上的孝敬,就不能僅僅體現在態度上,必須付諸行動,為他們分擔家務,給予他們工作的支持,自覺學習,保護好自己,不讓父母操心和擔心等。
新的教育理論中,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其具有情感培養的學科特點,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強化情感教育具有天然的優勢。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優化教學內容,把情感教育貫穿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實現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的完美融合,既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又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人格健全。
參考文獻:
[1]楊金貴.初中思想政治情感教育的巧妙滲透方式分析[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8(03).
[2]王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思考[J].新課程·下旬,2019(12).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