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龍
(青海省大通種牛場,青海大通 810102)
牦牛包蟲病為常見的人畜共患病,此病降低牦牛產肉品質、影響牦牛生長發育。而人感染后,會影響到民眾的生產生活,甚至威脅到生命安全。考慮到此病的危害,做好牦牛包蟲病的防控,政府部門務必要做好宣傳教育,控制好野犬的數量,定期組織驅蟲,營造安全健康的包蟲病防環境。
牦牛感染包蟲病后,生長受阻、肉品品質降低、臟器淘汰率增加。經走訪調查的7頭檢疫顯陽性病牦牛,平均胴體體重在76.1kg。7頭檢疫顯陰性病牦牛,平均胴體體重在78.41kg。就產肉量分析,陽性病例較健康牦牛少了2.04kg。當前,青海每年出欄牦牛90萬頭左右,按感染率30~40%計算,每年因產肉損失、臟器丟棄而造成的經濟損失,近乎700萬元。如期同時,將生長受阻、料肉比降低等考慮在內,帶來的隱性經濟損失不可估量。
此病多見牦牛養殖區,感染率高達30~40%,其中牦牛2周齡下易感性最高,臨床癥狀最突出。
寄生蟲—細粒棘球絳蟲,寄生在食肉獸小腸內,發育成熟呈孕卵節片隨糞便排出,污染周邊牧草、水源等等。牦牛外出放牧期間,吞食后在體內孵化六鉤蚴,隨血液循環進入臟器,經半年時間發育為包囊。
牦牛宰殺后,被包囊污染的臟器,一旦被食肉獸吞食,又將在腸壁中循環長成鏈體,經6~7周時間,蟲體發育到性成熟,循環感染。人接觸被污染的犬類、吃食被污染的食物,均有感染包蟲病的可能。
經臨床觀察,當牦牛感染包蟲病時,相同的癥狀表現有精神沉悶、食欲不振及類似瘋牛病癥狀,具體表現為失明、足下不穩、懶惰、共濟失調等。臨床上根據包蟲侵入數量及對腦部、肝臟的損傷情況,將包蟲病分為急性包蟲病和慢性包蟲病,急性包蟲病患牛會產生間歇性癲癇,發病時間為5~10 min,每日發病數次,同時,并發多種精神病癥,體型日漸消瘦,如不治理會在首次發病后45d左右死亡;慢性包蟲病患牛癲癇癥狀發病頻率較小,每天1次或隔日1次,病牛會向被寄生側轉圈,體重降低速度與急性病相比較為緩慢,3個月左右死亡。
此病臨床診斷,應依據體溫、呼吸、精神等情況而定。同時,比較臨床總結的患病癥狀,初步判斷是否為包蟲病感染。
最終確診,還要調查周邊是否有犬、狼等中間宿主出沒,配合實驗室診斷,通過鏡檢觀察包囊中有無細粒棘球絳蟲成蟲或幼蟲,進而確診是否為包蟲病感染。
經確診的包蟲病病牛,往往因棘球絳蟲寄生部位的不同,在外在行為表現上會略顯差異。
如果病畜原地轉圈,則寄生部位應在大腦半球??筛鶕∨PD方向,而判斷寄生方向。寄生在左側,則向左選裝。
如果病畜有失明,且向失明側欲動,可判定為寄生牛顳葉部。
如果病畜共濟失調,則可判定寄生小腦處。
如果病畜低頭或仰頭前奔,遇到障礙物不停,可判定為寄生在大腦額葉。
根據病情,對癥給藥。
癥狀輕微,用吡喹酮,每千克體重用50毫克,混飼或混飲,自由內服,依據病情略做增減。或者,用阿苯達唑,每千克體重15毫克,混飲或混飼,依據病情略作增減。上述藥物,每周用1次,持續用8周,基本病情可得到好轉。同時,配用0.5%黃色素溶液,靜脈注射,每天1次,每次25毫升。根據病情略作調整,持續用3-4次。
用藥期間,留意囊壁破裂,對牦牛神經的壓迫影響。一旦伴發體溫高升、精神萎靡、食欲廢絕等神經性癥狀,務必要及時對癥給藥。
用安納加,內服,每次2-5克。甘露醇,肌肉注射,每次1000-2000毫升,用于強心,降顱內壓??刂评^發感染癥,可用磺胺嘧啶鈉注射液,肌肉或靜脈注射,預控效果更好些。
上述為輕癥病例療法,重癥病例用藥不明顯,應例行手術摘除。
手術前,先用注射器,吸收蟲囊中的液體,逐漸縮小蟲囊。而后,再行摘除手術。
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確定手術部位,在骨質松軟處,剪毛、消毒,作“U”形切口,切開皮膚及軟組織,分離皮瓣而后加以固定。期間,注意保護骨膜。取圓鋸將骨質開孔,暴露腦膜,保定牦牛。確定包囊后,取注射器刺入,注意避開血管,刺入后緩慢抽動,吸取包囊內液體,縮小包囊后取出。
取除包囊后,滴入青霉素少量以消炎。同時,將骨膜拉平,遮蔽鋸孔。在結節處,將皮膚縫合,而后涂抹磺胺軟膏,用碘酊消毒。
手術結束后,做好牦牛護理,尤其注意保護牦牛頭部。
就牦牛養殖產業而言,包蟲病帶來的危害極大。為此,本著健康養殖的理念,對此病防護務必要提高認識,了解此病帶來的危害,掌握此病的診治流程。同時,做好安全防護,共同抵御包蟲病帶來的不良影響,為畜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