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 科
(青海省黃南州澤庫縣寧秀鎮農牧業技術服務站,青海澤庫 811499)
包蟲病是畜牧業發展當中的一項重點病癥,是由多頭絳蟲在脊髓、大腦中寄生導致發生的一種寄生蟲病。近年來,在我國畜牧業進一步發展中,該病癥的發病率與感染率也不斷提升,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對此,即需要能夠對該病癥引起重視,做好相應防控措施的應用。
青海某養殖場,某日發現牦牛群中出現了2頭牛表現出神經性癥狀。在發現牛發病后,養殖戶及時對病牛采取了隔離措施,將相關情況上報給了當地獸醫站獸醫。在接到求助后,趕往養殖場,發現有兩頭患病牛,年齡為一歲半,具體癥狀表現在圈舍中轉圈兒運動,視力下降,無法進食。
經過對養殖場的進一步調查,發現養殖戶沒有定期對牛群進行驅蟲處理,在疫苗免疫以及免疫程序方面都存在不科學的情況,整體養殖場衛生條件較差,牛舍當中的糞便四處可見,沒有及時進行清理,牛群具有較大的飼養密度,在放牧地點方面也具有潮濕低洼的特點,且在放牧地點中也具有大量的動物糞便。從整個養殖場的環境情況與放牧環境情況進行分析,懷疑牛因寄生蟲感染而患有寄生蟲病[1]。
經過同養殖戶進一步了解得知,在病癥發病初期,兩頭牛都表現出了較為輕微的臨床癥狀,但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并因此沒有引起養殖戶的重視。而當典型臨床癥狀出現后,相關病情已經較為嚴重,患病者體溫升高至41℃以上,呼吸急促,神經癥狀表現明顯不斷的前沖后退。也有牛精神萎靡,倒地無法正常站立,并在發病2d內死亡。同時,牛在患病、出現神經癥狀后,視力下降明顯,出現單側或者雙側失明情況,幾乎所有患病牛寄生位置都表現出顱骨變薄或者凸起等情況。
在對病死牛進行解剖后,可以發現病牛的肝臟、肺臟脾臟表現正常,沒有發生典型的病變。之后,對上述病料組織進行采集,通過革蘭氏染色劑進行涂片鏡檢處理,將獲取的病料接種到血液組織培養基、營養瓊脂培養基中接種,通過常規方式進行為期24h的培養,將溫度控制為37℃,經過涂片鏡檢沒有發現陽性、隱性染色致病菌,在培養基上也沒有發現細菌生長。在經過解剖后,發現在腦部有病變集中,打開大腦后,可以發現大腦左半球顳葉的中上位置腫脹情況明顯,高度在3cm以上,將其切開后可以發現其中具有3~5cm的蟲體胞囊,外觀整體為卵圓形,內部具有較多的白色凸起。包囊破裂之后,可以發現其中存在較多的半透明囊液,將其打開后可以看到蟲體為淺黃色,同內壁粘連。之后,對蟲體結節采集切片,在1000倍顯微鏡下觀察后,可以發現蟲體外部布滿了頭節,多頭蚴蟲體特征較為明顯。經過對上述過程診斷,確診牛患病為腦包蟲病[2]。
在進行手術前,需要做好牛的保定處理,將其頭部患病位置朝上,便于手術。在確定手術部位后,對其進行剪毛處理,通過碘酊的應用進行消毒,通過75%酒精進行脫碘消毒處理。在目標位置皮膚上打開呈十字形切口,打開表皮后,使用圓鋸對2cm大小的孔鉆出,充分暴露出腦膜,使用手術剪在腦門上開十字形切口。對于包囊位置來說,其對顱內具有較大的壓力,在完成開孔后,包囊則能夠自動突出。之后,輕輕向外拉拽突出的包囊,將其拿出。如果無法拿出,則可以使用20mL注射器對其進行穿刺,當發現有囊液噴出后,抽取注射器,吸出包囊當中的液體。之后,將2ml濃度為95%的酒精注入到其中,在經過清洗后吸出,再次注入2ml濃度為95%的酒精,以此對包囊當中殘余的蟲體進行殺死,對切口位置進行常規縫合處理,使用碘酊在傷口位置涂抹,在上方做好小塊脫脂棉的覆蓋,使用紗布做好創面的包裹處理。
摘除包囊之后,顱內壓則將突然降低,并因此使手術位置血液發生外滲的情況,因腦組織水中對神經系統形成刺激,進一步加重神經癥狀表現。部分牛在手術后,體溫將快速升高,同時表現出精神亢奮以及腦炎等癥狀,并因此在圈舍中前后沖撞。對于該情況,則需要能夠強化護理,使用300ml氯丙嗪、100 ml濃度10%的磺胺嘧啶鈉與5%生理鹽水混合后靜脈注射。該方式在實際應用當中,能夠對顱內壓進行有效的提升,有效實現出血的控制,在有效消炎的情況下,幫助腦組織能夠快速恢復。針對該病例,在使用手術方式對病牛進行治療時,可以發現有2頭患病牛在治療后因表現出嚴重的并發癥死亡,剩余牛在手術2周經過恢復后表現正常[3]。
在日常工作當中,作為養殖戶需要能夠做好環境衛生工作,強化對養殖環境的管理,及時做好牛舍內糞便的清理,做好飼養密度控制,對放牧地點進行科學的選擇。在放牧前,需要通過5000倍液硫酸銅溶液殺蟲,定期進行驅蟲管理,按照30mg/kg的用量為牦牛服用吡喹酮,每天一次口服。同時,需要能夠做好地區的流浪犬處理,在集中收容后統一進行驅蟲。驅蟲藥物方面,可以按照15mg/kg用量使用吡喹酮,以此能夠對宿主帶蟲幾率進行有效的降低。
包蟲病是畜牧養殖當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在實際牛羊養殖中,需要能夠對該病癥引起重視,做好防治措施的應用,保障養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