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華,張瓅方
(1.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61;2.南陽理工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4)
互聯網時代的經濟化浪潮下,全球呈現出社會思潮和多元文化交織碰撞的新格局,出現意識多樣化、價值功利化、生活物質化等現象[1]。受之影響我國醫學院校教育層面出現教學價值偏離教育目標,存在重專業知識傳授、輕人文素養培養的德育建設滯后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醫學生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者,在早期醫學教育中他們能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救死扶傷為醫療衛生事業奉獻的堅定信仰,會成為影響他們未來職業生涯的重要因素。
相比較歐美發達國家,我國醫學院校德育教育起步較晚,理論及實踐還不夠系統完善。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提出“教育體制的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經過三十多年的素質教育發展,我國依舊圍繞應試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環節改革,偏離了素質教育改革的初衷[2]。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借鑒西方國家成熟的教育模式,將德育內容通過顯性教育方式傳播,將有關于德育素養培養的目標設定過于廣泛,開展的德育活動過于單一,“形式主義”“痕跡主義”的顯性教育形式通常會使德育教育內容呈現“假大空”現象。例如向學生空洞宣講馬列思想、社會主義等理論,而不從現代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模式、周圍環境等實際因素著手,違背了教育規律,導致學生對院校灌輸式德育教育產生抵觸心理[3]。這種照搬的看似先進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我國醫學院校教育實情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教育的前提都要立足國情。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傳承發展下來的,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思想的結晶。在其形成中匯聚了各個時代的觀念和思想,融合了每一時代的變革與創新,這種強大而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巔的驅動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將文化根基夯實并融入醫學院校德育教育中,從而引導醫學生在精神層面牢固根基,是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務。面對西方文化霸權、宗教思想滲透等對國內青少年產生的影響,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樹立夯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的決心,突破我國現有的德育模式,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國家層面已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國內各類院校如何推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頂層設計[4],但在院校德育培養和實際工作開展中,如何做到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融合和躍遷,還需要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扎實去做。
醫學院校德育培養的本質是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社會所需的道德品質并由學生不斷自我更新。其中最重要的兩點問題,一是教育者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多樣性;二是受教育者學生主體作用以及自身能動性是否得以充分發揮。在我國現行的醫學院校德育教育中,教師通常將德育思想籠統轉化為理論灌輸給學生,顯性的德育教育被認為是維護社會秩序和整體利益,但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5]。此外,教師采用較為單一的說教、獎懲、榜樣等德育方法,在實施德育過程中帶有服從性和強制性,忽視了德育轉化的規律,使得實際教育效果差強人意[6]。因此,教育者應當注重德育教育規律和科學的施教方法,使受教育者從被動接受轉變為自主性、創造性地學習和內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德育的精髓,要增強文化自信,就需要把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與我國醫學院校德育教育中的理性主義共融互補。既注重受教育者自我價值情感體驗,又強調主體意識的自律轉變,將二者優勢互補并巧妙融合,是創新我國現代醫學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舉措。
現代學生群體智力水平較高,擁有較強的個性意識,樂于發現和接受新鮮事物,但又缺乏是非判斷能力。面對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思潮,學生容易出現主觀價值判斷偏差。陳舊的“灌輸式”教育無法通過其自身認知發揮效果,德育內化更無從談起。鑒于此,在醫學院校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要培養受教育者在學習中不斷自我提升和自我轉化的能力。價值引導并非是德育轉換的本質,而是讓學生成為自我認知和道德社會的構建者和執行者,做到以學為始、以思為貴。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可見慎獨是對個人德育品質的衡量標準,是德育修養的方法和至高境界。對于學生而言,德育意識和規范是需要制度化加以培養的,促使德育觀發揮真正作用就需要內化為學生的自律性,自覺接受社會道德實踐和法規約束。在醫學院校德育教育中,除加強規范化制度管理外,還應重視培養學生德育信念和自律能力。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外空間,在實踐活動中確立符合現代法治社會的慎獨觀,既能通過自身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還能影響周圍改善社會精神面貌。
我國醫學院校教育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艱巨任務,因此德育教育多數采用有教無類的群體教育方式,但在進行德育教育同時需要兼顧學生的主體特征和不同的德育層次,突出教育針對性,即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從學生個體的年齡、理解能力、心理特征等縱向因素制訂多樣化、科學化的德育模式。德育教育內容有所側重,便于學生理解事物本質,培養是非判斷力,由事入理去領悟和踐行德育觀。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群體的院校不同、專業不同、班級不同等橫向因素著手,確定教育主體不同的層次性,有的放矢開展德育教育。
傳統文化中知行關系是在德育范圍內提出并展開,“致知”與“力行”是古代德育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古代德育教育中,認為“致知”是“力行”的基礎,“力行”是“致知”的轉化,二者相互促進,“并進而有功”。我國醫學院校教育一貫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德育教育居首位,然而在現實教育過程中,專業知識學習比重占據多半。德育理論學習與德育實踐相脫節,顯然違背了“學思并重、知行并進”的德育教育內涵。醫學院校德育教育中要將德育理論學習與學生德育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由認識到踐行反復轉化,才能讓學生不斷反思內化成自身的德育素養。
醫學院校德育教育中要注重學生主體的自我教育形式,通過自我學習、自我實踐、自我體驗等途徑更容易實現外在德育理論轉化為學生主體的內在自主意識。將德育教育成果由虛轉實,是醫學院校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在轉化過程中除了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同樣不能忽視醫學院校要發揮傳遞知識和因勢利導的推進作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教育中一貫重視言傳身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盡心上》也提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可見早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就非常重視言傳身教、嚴以律己的示范作用。現代醫學院校德育教育中,教師通過高尚的品格、淵博的知識、滿腔的熱情去引導和感染學生,更能將德育理念遷移到學生的自我認知中。
綜上可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培養我國青少年民族精神的一劑良藥,融入國內醫學院校德育教育中并不斷實踐創新,充分挖掘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倫理思想和德育內容,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