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堯玲,王小芬,寧若男,徐一新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
說課是教師把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對教材的分析、對學情的把握、對教學目標的設置、對教學過程的設想、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教學的預期以及相應的理論依據,向同行或者專家闡述的過程[1]。說課著眼教學問題、明晰教學思路、具化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方案、配置教學資源,要求教師把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把教學內容體系和教學實施過程納入一個條理化、結構化、程序化的系統,使教學活動從大概、籠統、模糊、隨機變得精準、精確、精細。說課通過對教學要素的有機整合與教學過程的有序化,解決了日常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單線條、無序性、碎片化等問題,有效避免了教學過程的粗放性和教學實施的隨意性[2]。本文從以下6個方面介紹高職藥學專業天然藥物化學中醌類化合物章節的說課設計。
天然藥物化學主要講授從天然產物中提取分離得到化合物并進行結構分析、理化性質研究以及生物活性研究等內容,以有機化學、無機化學、藥物化學、藥物植物學、分析化學等課程為基礎,也為藥理學、藥物分析、藥劑學等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學好該課程對學生就業和參加執業資格考試都有較大幫助。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為吳劍鋒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高職高專類《天然藥物化學》第3版。醌類化合物為本書第八章內容,前一章為香豆素類化合物,后一章為黃酮類化合物,醌類化合物與這兩類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相似,是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
(1)知識目標:掌握醌類化合物的結構特征、理化性質、提取分離方法及生物活性,了解醌類化合物的分類以及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等。
(2)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設計藥材中醌類化合物的提取分離方法。
(3)職業素養目標: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增強食品安全意識,感受知識的魅力,激發熱愛生活、熱愛學習之情,養成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
(1)教學重點:醌類化合物的結構特征、理化性質、提取分離方法及生物活性??梢詫⑸弦徽鹿澦鶎W的提取分離方法應用在藥材中醌類化合物提取分離上。
(2)教學難點:醌類化合物的結構特征和理化性質,尤其是酸性規律,并利用酸性規律進行pH梯度萃取分離。
本課程教學對象是三年制高職學生,該課程在第四學期開設,此前學生已經學過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藥物化學、藥用植物學等課程,這都為本門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我校藥學專業學生多是文科生,化學基礎薄弱。多年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化學結構的認知方面存在較多問題,且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消除畏難情緒,提高教學效果,是教師一直在嘗試解決的問題。
本次課以教師講授為主,采用直觀教學法、實驗演示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藍墨云班課、視頻、實物等教學工具與手段,使課程有趣又豐富,吸引了學生注意力。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從學生需要和實際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能力綜合發展[3]。例如,教師提前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師生交流環節分析討論,這就需要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中仔細聽講、積極思考,而這也會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溝通能力,實現教學相長。
信息時代,互聯網上有各種資源供學生學習,現代教育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不是如何使學生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分析解決問題。因此,加強學法指導尤為重要。教師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多種途徑向學生提供學習資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啟發、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4]。例如,課前布置預習任務并制定激勵制度,讓學生既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又有一定壓力,促進課堂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使其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又如,在學習pH梯度萃取分離法時,讓學生將其與已經學過的生物堿的提取方法進行類推,而不是被動等著教師直接給出結果。此外,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如課前明確預習步驟,介紹預習方法,要求學生書寫預習筆記,課后及時復習[5]。
(1)新課導入(8分鐘)。上課前利用實物藥材番瀉葉和大黃,讓學生結合藥用植物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區別。觀看“常喝減肥茶會誘發結腸癌”視頻,引入新課醌類化合物。這些教學素材既直觀又生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2)新課講授(75分鐘)。醌類化合物根據結構中環的個數可分為苯醌、萘醌、蒽醌和菲醌,而本章重點學習蒽醌相關知識,其他醌類只是簡單介紹,要求學生課后自學。蒽醌類化合物的結構特征及其分類是本章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分析“大米發黃的原因”讓學生認識蒽醌,并與之前講過的玉米、花生發霉后產生的香豆素類化合物黃曲霉素進行比較。針對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我們制作了動畫視頻,利用可愛的動畫形象介紹枯燥單調的結構,并與香豆素進行比較,避免學生混淆。利用蒽醌類化合物理化性質中游離蒽醌類化合物的揮發性和升華性,通過課堂小實驗——大黃粉末加熱后升華產物與香草醛試液顯色,加深學生印象。
蒽醌類化合物的酸性強弱與酸性基團的種類、數目及位置相關,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掌握酸性規律對于理解提取分離更加容易。由于學生較難理解物質的化學結構,可回顧“在化學官能團中哪些基團顯酸性,哪些顯堿性”,之后再學習羥基位置中分子氫鍵對酸性的影響,而筆者也設置情境讓學生扮演化學元素演示氫鍵如何減弱酸性。形象生動的表演有助于理解,學生印象也更加深刻。
蒽醌類化合物的顯色反應主要有堿液顯色、醋酸鎂顯色以及蒽酮的對亞硝基二甲苯胺顯色3種,通常采用課堂實驗演示法教學。在結束這些知識點的學習后,教師通過藍墨云班課的題庫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現場測驗,測驗時間是8分鐘20題。
學習蒽醌類化合物的提取內容時,讓學生上臺給大家講解,教師再補充、糾正。這樣,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也避免了教師課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
分離法中pH梯度萃取法是本章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內容。學生已經學過利用pH梯度萃取法分離總生物堿,蒽醌類化合物的萃取則是將總蒽醌中依次加入不同強度的堿液(5%NaHCO3、5%Na2CO3及5%NaOH)進行分離。課上,教師就大黃中總醌的萃取進行講解,之后再讓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問題。
(3)總結(7分鐘)。本章主要介紹了醌類化合物的結構特征和分類,要求學生重點掌握酸性規律以及顯色反應,學會針對含醌類化合物的藥材選擇合適的提取和分離方法。
教學過程中關注信息的有效傳遞,根據反饋情況及時進行調整[6]?;邮健⑻釂柺?、實驗演示、討論式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使學生掌握得更扎實,思維得以拓展,學習成果得以展示,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多向的交流探討達到不同觀點、想法的碰撞融合,從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7]。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安排后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及時歸納總結,強調重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歸納、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