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民滑露瑩
(1.上海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 200444;2.天津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與教育科學學院 天津 301617)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養更多新時代國家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黨的十八大首次明確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讓德育縱向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學段,橫向貫穿于學校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體現學校教育的育人價值。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為我國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道德實踐與培養的特殊載體,在學校教育的大發展下面臨著新一輪的機遇和挑戰。然而如今大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大多分別按照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新修訂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2012年教育部推行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規定實施。從“育身”和“育德”效果來看,大中小學在體育課程改革中整體規劃和協同推進不足,與立德樹人的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在施行過程中表現出各學段教學目標層次不清,教學內容低水平重復不連貫,課程改革呈現出各自為政,缺乏系統性與一體化的現象。鑒于“立德”、“樹人”與學校體育“修心”、“練身”的關聯性和德育與體育的長期性和系統性特點。在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對三個學段的德育和體育問題進行分析,促進大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有效銜接對體育學科的發展和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發展,造就了物質的極大豐富,信息的無處不在。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信息時代,人時常面臨著金錢、美色、權力的種種誘惑并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受著各種虛假信息的影響。人們道德信仰和精神理念的缺失成為這個時代的憂慮。在校園中學生暴力、自殺事件成為學生情感和精神缺失的真實寫照。可見傳統的德育與思政課堂教育已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為應對這一挑戰,從教人做人的教育概念出發看,本無完全脫離教育價值的教學,更無沒有德育的智育、體育和美育,因此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各類課程的教學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發揮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從德育的角度來看,為提高工作成效應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使之貫穿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各領域。最后從體育的角度來看,體育的實踐性特點對德育有自身獨特的作用,他不像課本上那些抽象、枯燥、死的價值灌輸,而是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競賽中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找到具體的、生動的、活的存在樣態。從而有助于促成德育的人性轉向、實踐轉向和學科融合轉向。
立德樹人在不同的學科中都應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現,作者認為在體育中應從“修心練身”的范疇來理解其內涵。首先“德育”之于“修心”,“修心”乃品德與精神的構建。在人的發展歷程中,德性的培養始終與體力活動互融互通。在原始社會孩子們只有在狩獵中才能體會互相合作的重要價值,才能培養出耐心、無畏的性格品質。至今非洲的馬賽部落仍以獵殺獅子來證明自己的勇敢,象征孩子的成年。在古代希臘社會,人們通過“賽會”的競技和角逐,建立起廣泛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使德育寄于競賽之中,在中國古代也形成了那種路見不平一聲吼的俠客氣概和點到為止,以武會友的武術精神。說到現代的學校體育,學生不僅可以通過運動競賽培養規則意識、公平公正意識、正確的勝負觀意識而且通過技術學習與實踐可以養成團結互助,不懼困難,勇于挑戰的觀念。這些體育品德和精神,正是學生“修心”的成果。
其次“樹人”之于“練身”。樹人即培養造就人材之意,要通過教育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在體育中的獨特表現為塑造人的身體、提高體質、學習運動技術。依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主張,練身既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然而據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結果與2018發布的《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顯示,學生身體素質仍然存在下降趨勢,肥胖檢出率和視力不良率在學生各年齡段都在持續上升并表現出低齡化傾向。所以,我們應有健康第一的教育意識。正如清華大學提出的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主張,鐘南山院士指出自己年輕時打破全國400m欄紀錄,并堅持進行體育鍛煉,這成為自己能完成大量工作的法寶。而且我們知道袁隆平院士89歲高齡仍然奮斗在科研的第一線,可誰知他還是一名游泳健將。可見練身對于樹人之重要,體質不強,何談棟梁。
作者認為修心即修養心性,就是在感受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反思,成長從而形成自身獨特的性格品質的過程。從心理發育特征來看,人的成長要經歷幾次心理階段的變化,各階段之間有明確的特征界限,每個階段表現的心理狀態也大不相同。小學階段學生更加天真活潑,好奇心強,容易受到各種新奇事物的吸引。其思維活動以形象性思維為主。中學階段由于青春期的到來,他們的心理處于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表現為內心世界逐漸復雜、不穩定,更加關注自尊和個性。大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趨向成熟是學生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學生的心理發育存在連續性和交叉性,不管在那個學段出現任何心理問題,都會影響學生三觀價值的建立。從品質與精神的養成來看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少年兒童在學習武術的抱拳禮、跆拳道的鞠躬禮以及羽毛球的握手禮時,只通過老師簡短的講解,學生無法理解其深厚的內涵,只會使動作停留在表面形式,只有通過不斷的競賽與情景重現,學生才會掌握其尊重對手,謙虛樂觀的精神價值。同樣,孔子在《論語》中闡述了其為政以德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只有經歷長年累月的道德體驗才能夠形成穩定的價值認可和情感傾向,才能將體育品德與精神內化于心,在生活中做到思想與行動的統一,從而達到習以成性的自由狀態。所以說,修心的長期性對大中小學體育課程的銜接提出了要求。
上文中已經對練身對于樹人的重要價值展開了論述。并提出練身主要包含兩個內容:增強體質和學習運動技能。首先,從增強體質來看,青少年的體質鍛煉主要是通過學校體育來進行訓練,而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得側重,比如,田麥久教授在《運動訓練學》中對少年兒童力量、耐力、速度、協調和靈敏等多種身體素質的發育特征分別做出了論述。其中對于力量素質,他寫道男孩絕對力量增長的敏感期大概為11-13歲,然后增長變緩,到25歲時達到最高。而女孩的敏感期為10-13歲,在13-15歲增長變緩,15-16歲回升,16歲后再次下降并于20歲時達到最高。對于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鄧樹勛等人在《運動生理學》中指出兒童少年的生長發育是有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存在某種素質發育的敏感期,但又會按照一定的順序有規律地進行銜接。前一個階段為后一階段奠定基礎,后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延續。所以只有做好素質鍛煉的銜接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提高體質的目標。其次,從學習運動技能來看,為解決“前滾翻,從小學到大學一滾到底”這類運動技能教學中出現的低水平重復現象,教育部已提出讓學生通過體育學習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的教學目標。但是,從運動技能形成特點來看,技能的學習分為泛化、分化、鞏固與自動化階段,要想熟練掌握運動技能必然需要一定的持續學習與練習時間,這同樣需要做好各學段運動技能教學的遞進與銜接。所以綜合來看,“練身”的系統性特點也對大中小學的體育課程銜接提出了要求。
立德樹人境界的提升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根據其發展可以分為明德、樹德、立德和行德4個階段,依次來看明德是基礎,注重知曉、樹德是標志,注重養成、立德是鞏固,注重積累、行德即行動,注重實踐。各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內涵和目標。而各學段體育課程的教學也需要遞進發展,循序漸進。自2012年起上海市教委即開始進行高中體育專項化改革,之后又陸續進行了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大學體育個性化的學校體育改革實踐。即根據小學生愛玩的天性,以體育游戲為重點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初中階段以興趣為前提學習多種知識能力、高中階段化多為專、注重特長的形成、在大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育的成熟和自主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經過多年的發展,改革成效已顯示出各學段學校體育層層遞進,有效銜接的重要作用。鑒于新的歷史形勢,應在上海市一體化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立德樹人教育目標與體育學科的深度融合。通過小學體育游戲的興趣化以明德、初中體育興趣的多樣化以樹德、高中體育多樣的專項化以立德、大學體育專項的個性化以行德。與之相對,將兩者融合的內涵與要求進行概括即:明德,德之基也,辯是非也,明游戲之規則、樹德,德之標也,統身心也,樹興趣之成長、立德,德之固也,化內心也,立專項之發展、行德,德之情也,釋外義也,行個性之擅長。由此可以形成了體育教學與立德樹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協同效應。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其容量大(Volume)、價值大(Value)、種類多(Variety)、變化快(Velocity)的4V特征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留痕”也成為發現和處理各種問題的有效手段。而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很少注重數據的儲存和整理。尤其是學生升學后,學生猶如一張白紙,教師只能進行重新了解和挖掘,為修心練身的延續造成了阻礙。所以,應整合學生在體育教學、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課外活動、體育競賽中的各種數據,對每位學生的各項身體指標、健康狀態、運動技能水平和體育習慣與品德的養成情況進行動態監測。以此為基礎建立大數據體育教學管理平臺。這一策略有以下優勢,首先大數據的建立可以有效解決教師盲目依靠教學大綱,忽視學生體質和技術水平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整體劃一,群體性教學的問題。有利于推動分層教學方式的開展,起到規避運動風險和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其次,數據的儲存為學生學習成績的過程性評價提供數據支撐,解決過去無法判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只能用結果性評價的弊端。進而提高了體育評價的全面性和多維性。總之,大數據管理平臺的建立實現了各種體育教學決策和體育政策制定的動力,由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經驗和直覺向數據驅動的轉變。使得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效銜接體系的構建更具科學性。
學校體育教材建設是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是學科建設、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的載體。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統籌推進體育學科教材建設。對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落實,教育質量的提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的培養起著基礎性、支撐性作用。然而通過對比當前大中小學三個學段課程標準可以看出,從體育學科的德育目標來看,各標準只是對德育這一目標做了頂層規劃,對學生各學段德育的具體要求并沒有提及,而且學段間的教學內容銜接不暢,前后重復,層次劃分不清。可見,各學段教材內容的選編存在著嚴重的“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不連貫,缺乏邏輯性問題。因此,應以歸納、總結、建構學校體育的德育過程圖式為前提,充分考慮各個學段學生身理心理發展水平與要求,遵循學科知識邏輯特點,整體規劃體育學科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標準,按照學段縱向銜接的要求促進體育教材的建設與發展。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稱贊的話語,闡明了教師在學生“修心立德”、“養精塑魂”等價值塑造方面的重要地位。所以應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的德育意識和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以大數據體育教學管理平臺為依據,以體育教材為指導,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科學合理的把握各個學段、各水平、各類教材的核心內容和德育要求。避免進行單純的說教,出現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等德育目標空洞化現象。而是要將教學內容和方法具體化,讓學生有真真切切的情感體驗。比如,通過講述和觀看我國優秀運動員的先進事跡、精神風貌等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拼搏精神、通過體操動作學習時的保護與幫助環節使學生建立合作和責任意識等。其次,還要求教師把握德育的時機,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所處環境,合理的選擇采用情感誘導、啟發教育、激勵教育等多種教學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德育效果。
綜上所述,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改革大環境下,學校體育改革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應緊緊抓住“立德樹人”賦予體育學科“修心練身”的重要任務。解決體育學科學段間課程銜接不暢的問題。依據“修心”的長期性、“練身”的系統性和立德樹人境界提升的階段性要求,加強學校體育課程整體化設計研究,構建大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有效銜接體系。從而提高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完成國家、社會、學校賦予的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