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人文精神是媒介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涵,但是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沖擊下,難免會出現技術至上主義與人文精神缺失的情況。本文以澎湃新聞創作的作品《山河》為例,探討了媒介技術與人文精神在融媒體作品中的高度融合。晦澀數據的可視化、專業知識的手繪化、全景視頻的沉浸化,是《山河》最大的融媒體特色,并且其關注浩瀚時代下的生命個體,體現中華文明的精神氣質,闡釋人文科學層面上的知識分子情懷,是融媒體作品中對于人文精神的恰當詮釋。
【關鍵詞】融媒體" 人文精神" 媒介技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融合的進程不斷加快,進一步影響和改變著媒介生態。而新聞作品也跟隨者行業意識形態和價值標準不斷進行著改革,融媒體形式成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新聞形態。融媒體作品集齊了文字、圖片、短視頻、視頻直播、動畫及H5等多種傳播方式,中央級媒體和地方性媒體集體發力,以新媒體平臺作為傳播載體,構筑了一個新的媒介景觀。
一、技術至上主義與人文精神的缺失
因為其本身的特性,融媒體作品對于技術的依賴性比一般的新聞作品更強,大數據、云計算、H5技術、傳感技術、VR技術的廣泛應用,帶給新聞傳播領域的,不僅僅是傳播方式的改變,也是傳播理念的革新。它催生了全息的新聞形態的出現,改變了新聞的思維方式。但是在這個進程中,我們難免會看到傳播技術所帶來的負效應。在使得受眾陷入“信息繭房”,成為“容器人”之外,其技術倫理也引發了諸多問題。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形式大于內容的融媒體作品,一味盲目地追求技術帶來的感官刺激,缺失了人文關懷。而人文精神恰是當下媒介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涵。決定新聞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是人文精神,它是指導新聞實踐的重要原則,能夠賦予新聞更大的價值,即新聞深度、媒體影響力和新聞的公共訴求。
在中國,人文主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釋、道等爭相闡發自己的學說。儒家以孔孟為代表,提出道德仁義為中心的道德觀,提倡“天地之間人為貴”的人生價值觀。①論及什么是人文精神,我國學者孟建偉從三個方面解讀了人文精神:一是真善美崇高的價值理想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二是人文科學層面上的知識分子情懷;三是某一特定文化中的精神氣質。②學者郝雨曾經明確提出“人文精神應該是新聞價值觀中的一面高高飄揚的思想旗幟”的思想,他認為,新聞工作者應當大力提倡媒介的人文精神,首先要從精神上高漲“人”的旗幟,而更實際地關注實實在在的個體生命,并更細微更徹底地關懷每一個普通人。③可見,技術能夠給一個優秀的融媒體作品錦上添花,但是具有人文精神的融媒體作品才是真正有生命力、影響力的。
二、媒介技術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
《山河》是澎湃新聞聯合旗下“第六聲”團隊共同推出的融媒體產品,從2016年年底開始制作,于2017年7月陸續推出。作為一個大型融媒體作品,《山河》由四個專題構成。包括:2017年推出的《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2018年制作的《流動的江南》和《穿越海岸線:近海魚荒》以及2019年制作的《最美的中國:探路國家公園》。其中,《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這一作品,斬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2018年度“卓越傳媒獎”。《山河》是新聞機構在移動傳播時代表達人文立場的嘗試和表現,其集文字、圖片、數據、動畫、視頻、全景現場、H5等多種表達手法的有機融合,以地理為限,以人為本,取得了不俗的傳播效果。
(一)《山河》融媒體特色分析
1.晦澀數據的可視化
在很多傳統的新聞報道中,涉及到專業性較強的報道時會充斥著大量的理論與數字,晦澀難懂的同時,不夠直觀化。在《山河》專題中,涉及到大量關于地理和人口的數據和專業知識。比如《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中,關于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的“胡煥庸線”這一概念,就使用一個動畫視頻清晰直白地再現了中國的自然地理特征,使得觀眾在幾分鐘之內對于專業性很強的地理知識了然于心,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此外,在《活在臨界線上》的H5中,制作者將黑龍江黑河和云南騰沖之間的地貌制作成一個矩形過渡帶,用戶可以隨意拉動兩者之間的過渡帶以查看地貌特征、人口分布以及降水量。將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NASA、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官方權威數據交互式呈現,也是《山河》的一大特色。在《近海魚荒》中,以遞進式或增減式的動畫方式呈現著產量和捕撈量的變化,受眾可以更加清晰直觀地看到。
2.專業知識的手繪化
手繪是從事美術編輯、平面設計表達創意思路的徒手技術手法。手繪圖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卻不多見,實則手繪以其特有的親切感、靈活多變的手法,新穎的構圖,優美的意境,清新的色彩,是文字、照片不能表達出來的。手繪在新聞報道中可以做到“真實的事情,藝術地告訴大家”。④經筆者發現,在《山河》的四個專題中,使用了大量的手繪圖。例如:在講述阿爾巴斯白山羊絨加工流程時,就采用了手繪圖的方式將人工操作和機器操作兩個部分闡述地有趣生動。在講述北方某煤礦的礦貌圖和操作流程之時,將調度部門、掘進隊、運搬隊、綜采隊及機電部門等多個工作團隊和工作流程融入到了一張彩色手繪圖中,配合著文字,增添了報道的可讀性。《近海魚荒》專題中的封面和排版采用了大量的手繪圖增加了報道的人文性和排版的美觀度。《流動的江南》整個H5都以手繪風格來呈現,將水的流動和物的流動以古典式的風格呈現。《我們的國家公園》H5中,將國家公園中的動植物手繪化,并制作成小卡的方式,以方便讀者保存。這些兼具藝術性和趣味性的手繪作品是《山河》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3.全景視頻的沉浸化
全景視頻是依靠拍攝者使用3D攝像機對于所攝事物進行全方位360度拍攝的視頻。用戶在觀看視頻的時候,可以隨意調節視頻上下左右進行觀看。在此次《山河》專題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地貌人文風光,因此,全景視頻的應用顯得十分恰到好處。受眾跟隨澎湃新聞的工作人員去黑河逛俄羅斯商品街,去野狐嶺探訪軍事要塞,去騰沖逛露天翡翠集市,去雅安看國寶大熊貓……這種報道形式打破了時空維度,為用戶營造出沉浸感體驗,足不出戶也可以瀏覽祖國的大好風光。360°的左右滑動也賦予了受眾更多的自主性,從新聞想報道什么受眾就看什么到受眾想看什么自己決定有一個轉變。全景視頻不僅帶來的是視覺的開闊,也給影像敘事帶來了挑戰。《山河》此次的全景式視頻有重點,有畫面,有聲音,有故事,也有思考。
(二)《山河》人文精神探析
1.作品關注浩瀚時代下的個體生命
《山河》中對于個體的關注不是為了完善新聞式的敷衍,而是真實、細微、溫暖地刻畫了在時代的洪流中,“小人物”與環境、與傳統、與生命、與家庭、與江河湖海的羈絆。在《近海魚荒》專題中,一共報道了五個有關漁業的故事,每一個專題的封面都是以手繪的人物作為背景圖。從小人物出發,以他們的故事來講大連的海參,威海的青魚,舟山的小黃魚,廈門的文昌魚和萬寧的和樂蟹。在整個海參捕撈業漸漸式微的情況下,作為潛水員王忠華的境遇如何。報道拍攝潛水員的日常工作,報道的字里行間和配圖都體現了對于生命個體的關注,“最冷的時候,在船上怎么拍(手腳)都感覺不到疼,就冷到那種程度。”“在水下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干這一行不知道又能干到哪一天,”體現的是工作的艱辛和為了生計卻不得不選擇這份職業的辛酸。面對著浩瀚的大海,在甲板上抽煙的小小身影的配圖體現著報道人的獨特構思。《流動的江南》專題用人文主義的目光,穿透俗世想象,凝視江南古今之變留在普通人命運中的真實軌跡。在《江河》的專題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視頻、圖片以及文字都是為了“人”所服務的,作品關注的是環境中人的命運,從精神上主張著“人”的旗幟,使得技術全部為“人”服務,實實在在地描繪著人的生命軌跡,關懷每一個普通人,令人動容。
2.作品體現中華文明的精神氣質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中流淌的是古老又浩瀚的文明。從古至今,文學作品、藝術畫作、音樂影視,都闡述著中華文化和思想道德。在新聞作品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這樣的文明常看常新。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去闡釋這樣的文明是值得每一個新聞人思索的問題。而《山河》這樣的融媒體作品就處處體現著對于中華文明精神氣質的傳承和發揚。《流動的江南》利用手繪H5、視頻、圖片相交織的形式講述著江南文化中的精髓,其開放的地理胸懷,其富庶又開闊的水鄉經濟,工商繁盛,文教發達,是傳統與現代的相遇與交織。再比如,在《山河》整個作品中所提及的人物,都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勤勞、勇敢、務實、創新……
3.作品闡釋人文科學層面上的知識分子情懷
《山河》融媒體作品擁有十分堅實的學術支持,可以說《山河》是大眾精英將知識傳授給受眾并且和受眾進行互動的一次嘗試。將“胡煥庸線”、江南流動、海洋生態等等知識通過新媒體的技術重新闡述給大眾,用戶的反饋會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反饋到研究者本身,這是一種強烈的知識分子情懷和人文主義精神。從古至今,無數的文人為我們吟誦出他們的情懷,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是文人的志向。古代文人,現代知識分子都有著一種憂患意識,總是能夠看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渴望自己“至善”的同時,也渴望去“喚醒”和“改變”。無論是生態環境,還是社會發展,《山河》都是當代知識分子在人文科學層面,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新媒體技術與大眾的一種傳遞和溝通。
三、結語
新聞價值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國內外學者關于新聞價值的探討可謂“百家爭鳴”。從技術性與應用性上進行探討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涉及到新聞實踐的理念與精神問題也不應缺失,人文精神必然是新聞價值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思想旗幟。正如郝雨老師所說,媒體一旦缺乏必要的人文意識,媒體一旦遠離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這對于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來說,尤其是對于一個直接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以及經濟高速運行的商品化物質化社會來說,人們精神的危機隨時可能爆發。⑤這是每一個媒體工作者和學習者都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
注釋:
①田豐.新聞學視域下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J].視聽,2019(10):187-188.
②馬嘉.新媒體時代短視頻新聞的人文精神與責任[J].聲屏世界,2019(06):25-26.
③⑤郝雨.人文精神是新聞的核心價值觀[J].現代視聽,2009(09):13-17.
④崔建湘.手繪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J].藝海,2018(10):114-116.
作者簡介:陳瑤,天津師范大學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編輯:長"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