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一帶一路”倡議為廣西帶來了開放的機遇,為廣西壯族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帶來了新的契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發揮廣西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與東南亞深厚的文化淵源優勢,讓壯族文化“借船出海”是值得思考的一個課題。文章從廣西壯族傳統節日跨境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取得的成效、影視作品以及新媒體渠道闡述了廣西壯族文化“走出去”的成功經驗,以政府扶持、地緣相近、文化同源、獨具特色等維度分析廣西文化走出去的優勢;從缺乏民族特色與便利的交通、競爭基礎薄弱、文化存在差異等劣勢入手,就更快更好更穩“走出去”提出了以內容為王、以渠道制勝、進行文化資源整合、培養跨文化交流的人才、拓寬交流渠道等方面的思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 廣西壯族文化" 走出去" 傳播力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中國廣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資源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門戶。自2013年至今,廣西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與東盟的對話交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成為中華文化出海的堅實橋梁。
一、壯族文化走出去的現狀
(一)跨境舉辦傳統節日
近年來,廣西通過舉行中東博覽會、國際民歌藝術節等文化活動以及借助電視媒體播出的文藝節目,踐行“走出去”戰略,打造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取得良好的成效。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跳出一貫以來在廣西壯族聚居地舉辦國際節慶活動的傳統做法,將廣西本土的傳統“壯族三月三”節慶活動放到泰國和越南跨境舉辦,通過將國外嘉賓“請進來”,從而讓傳統節慶文化“走出去”。2017年10月,中國與柬埔寨合作的《吳哥王朝》大型舞臺演藝秀,融劇場、娛樂、餐飲于一體,彰顯了“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良好發展業態。2019年,世界首屆米粉大會在廣西南寧舉行,國內各式各樣的米粉“開煮”,展現了廣西這一“唆粉圣地”的美食文化,讓在現場的人們獲得有關米粉的一站式體驗。
(二)東盟博覽會,為文化搭臺
自2004年起,廣西已成功舉辦了16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2017 年第14屆東博會把參展國家向西擴展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最西端的英國;向南擴展到新加坡,與新加坡拓寬交流領域,加深合作關系。2019年的第16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東盟國家繼續取得亮眼成績。越來越多的東盟企業熱情高漲地參加東博會,投入到中國—東盟的廣大市場之中。東盟國家展位共計1548個,占所有展位總數的28.6%,同比上年增長7.1%。越南、印尼、柬埔寨、老撾、緬甸、馬來西亞、泰國等7個東盟國家包館,越南以250個商品展位居東盟國家展位數之首。由博覽會促進形成的“南寧渠道”,為廣西其他城市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借鑒,為文化搭了經濟之臺。
(三)以影視作品為載體,推動廣西文化走出去
2016年,由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與柬埔寨國家電視臺合辦的“中國動漫”欄目正式在柬埔寨國家電視臺開播,中國經典動畫片《西游記》作為該欄目首部譯制動畫閃亮登場,博得柬方觀眾一致好評。2017年廣西省成立了“東盟語電影譯制中心”,著力打破廣西對外傳播中的交流障礙;桂林力港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捕魚達人》游戲進入泰國市場,受到國外年輕人的大力追捧;中國與東盟國家合拍的紀錄片《海上新絲路》《光陰的故事》,在東盟各國播放,用精巧的構圖,生動的情節吸引東盟群眾,掀起壯族布洛陀文化熱潮。
二、壯族文化走出去的優勢
(一)政府扶持,政策有力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參加“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審議中提出將廣西作為“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經濟銜接門戶,要發揮廣西獨特的地理優勢,將廣西打造成“一帶一路”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戰略支撐點。2016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開局之年,為了進一步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由中國商務部主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承辦的東盟經貿關系研修班2019年4月16日在廣西南寧開班,研討會至今已成功舉辦11期,吸引了來自東盟十國的200家企業參與。這對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考察當地的社會經濟建設成就以及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水陸相連,位置優越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我國華南地區,是我國唯一一個沿海自治區,陸域與越南接壤,海域瀕臨北部灣,海岸線綿長,港口發達,直面東南亞,地理位置優越,是我國華南地區最為便捷的出海通道。自古至今,廣西都在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交往中享有重要地位。在西漢年間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廣西就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陸上絲綢之路——西南茶馬古道的東線起點。
(三)地緣相近,文化相通
據覃圣敏等學者的研究①,壯族來自我百越族中的西甌與駱越,與泰國泰族有著共同起源。在語言、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相似性。聚居于廣西地區的壯族與越南境內的岱族、儂族、布標族、山齋族,緬甸境內的撣族,泰國境內的泰族,老撾境內的老龍族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如:泰族、佬龍族、撣族和壯族之間有著相似的銅鼓文化;壯錦和老撾的佬龍族之間有相似的織錦圖案;緬甸東枝地區的撣族與壯族有幾近相同的織布機;緬甸撣族農用的“水斗”和壯族民間所用的“水斗”也極其相似。幾個跨境相連、語言相通、文化相似的同源民族,由于對本民族的認同感使各民族跨境交流產生自發性。
(四)文化多樣,獨具特色
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來自我國古代南方百越族中的西甌與駱越,在隨后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語言體系、戲劇文化、建筑文化、紡織文化等。
廣西地區以壯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藝術,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如花山崖壁畫,大明山的龍母文化,壯族的銅鼓,皆早已聞名中外。此外,獨具民族特色的壯族侗族鼓樓、苗族傳統醫藥、壯族織錦等民族文化遺產,壯族“三月三”、瑤族盤王節、仫佬族的走坡節等節日活動,都深深吸引著海內外游客。
三、壯族文化走出去的劣勢
(一)缺乏民族特色,旅游資源千篇一律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廣西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迅速搶占國內外目光,成為旅游高地。近年來,廣西立足本地特色,致力于打造一個旅游強省,雖然旅游規模不斷擴大,但在總體上旅游開發程度不高。廣西省內國家A級景區的旅游景點有352家,其中5A級景區數量明顯偏少,4A級景區居多;四星級以上的鄉村旅游景點大約有37家,景點數量與農家樂的數量大致相當。多數旅游景區都以物美價廉的海鮮、特色美食吸引游客,商品以式樣統一工藝品為主,不僅無法突出當地的特色傳統文化,還導致了旅游產品出現雷同現象,如:民族節慶活動、民俗表演、傳統工藝手作,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趨于同質化,失去各自支系的文化特色,易引發旅游倦怠,使民族品牌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廣西當地傳統壯族文化邊緣化,導致壯族人民越來越缺乏文化自信認同感,普通話的大力推廣與對英語的高度重視,使壯語逐漸被邊緣化,新一代壯族同胞失去了這項語言技能。壯族當地居民自身文化認同感與傳統文化保護意識降低,壯族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民間技藝、歌舞等得不到傳承,缺乏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二)跨文化傳播,導致文化折扣
由于文化差異和刻板印象等因素,中國的文化產品在海內外市場的表現形式具有較大的反差,這種“墻內開花,墻外不香”的現象被業界稱為“文化折扣”。產生文化折扣的原因有:
1.語言種類繁多,翻譯困難
由于傳播對象廣泛,語言種類繁多,對壯族文化的翻譯難以統一。即使是同一文化現象也會出現多種譯文,并且譯文存在著晦澀、錯譯等問題,造成譯文與原有信息錯位,使壯族文化在東南亞傳播中產生文化折扣。東南亞諸多國家都將英語視為官方語言之一,目前單純以小語種翻譯為主的局面導致了對壯族文化的英語研究十分有限,影響了壯族文化在英語語境中的信息傳遞功能,這將限制廣西與東南亞國家進一步的交流與合作。
2.沒有有效識別文化差異
了解目標交流國家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尊重他國的文化禁忌是進行文化交流與對話的前提。只有識別彼此的文化差異,選擇有效的傳播策略,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對話。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與對話合作過程中,應主動承擔起文化交流中介的角色,在對文化、經濟、政治等多重維度上綜合考量基礎之下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
3.缺乏競爭意識,周邊省份先入為主
第一,廣東港口眾多,合作契機多。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東南沿海各省份紛紛爭搶“一帶一路”的中心樞紐位置。雖然廣西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能夠取得一定的優勢,但相較于廣東海洋運輸業和海洋文化產業卻稍顯落后。廣東憑借著雄厚的資金,發達的港口,優惠的貿易政策先入為主,搶占與東南亞各國的合作機會,在招商引資中與廣西存在重疊,與東盟國家合作發展的速度與深度都遠遠高于廣西,同時泰國、印尼對廣東的大力支持,使廣西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第二,云南交通便利,旅游資源豐富。云南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旅游資源豐富,如昆明石林、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瀘沽湖、西雙版納等,馳名中外,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來觀光。近年來云南成為東南亞各國交流合作與貿易往來的捷徑和首選目標,并將自己定位為“一帶一路”中面向東南亞傳播與交流的新的拓展中心,這個定位意味著廣西的中心樞紐位置極有可能被云南所取代。
四、加快壯族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對策和建議
(一)內容為王,發掘優質內容
結合市場需求來不斷進行研發創作,塑造鮮明的民族形象,從而實現文化資本向市場資本的轉換。塑造鮮明的形象是產生良好傳播效果的關鍵,塑造民族形象是為了讓一個民族文化可視化地呈現在受眾眼前。如在第15屆深圳文博會上,山西永樂宮壁畫《朝元圖》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采用3D動態展示方式,讓現實文化場景與虛擬空間無縫轉接,讓藝術活起來、動起來,令受眾獲得獨特體驗。在文化大融合背景下,民族文化整體統一的框架內里延伸擴展其內涵,又要用個性特征去感染人,不能是千人一面、模模糊糊的,要重點打造一個整體自然的、具體獨特的、又人性化接地氣的廣西壯族形象,這樣才能為進一步的品牌打造打好基礎。
(二)渠道制勝,綜合運用多種傳播渠道
運用多種手段、多種渠道對當地特色旅游產品進行推廣,全方位介紹當地特色文化。“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做到對外文化傳播具體議題的全方位表述。各類網絡傳媒無疑是當今時代最有效的傳播渠道,但最能吸引受眾的官方微博、網站、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并沒有達到預期的宣傳推廣效果;旅游局官網上關于壯民俗文化的內容成文較為淺薄貧瘠,所占比重也并不大,傳播途徑是比較狹窄的,也是亟待開拓與擴大的。內容與渠道并重,將壯族文化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性文化品牌。
(三)融入兩地特色,整合文化資源
廣西與東南亞山水相連,民俗相近,交流密切,語言、習俗、節慶甚至相貌都與東南亞國家非常相似。近年來,兩地旅游交往持續升溫,說明東南亞民族風情對廣西地區受眾存在巨大的吸引力,廣西特色文化也受到了東南亞人民的認可。背靠東南亞的廣西,完全可以在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加入東南亞風情元素來吸引受眾。如打造壯族風情旅游區時納入東南亞獨特的文化元素,通過對兩地的文化、習俗、節日活動對比展示,使東南亞游客在對比中感受壯族文化;加快旅游交通建設,在海路、陸路、航空交通建設,構建廣西與東南亞全方位多層次立體綜合的旅游通道;在壯族文化元素的體驗式交流傳播中增加東南亞風情的體驗內容,比如在類似方特樂園這樣的大型建筑設施中推出以東南亞風情為賣點的娛樂項目。將文化資源整合起來,打造成一個集風情旅游、民族文化、特色消費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如2017 年“壯族三月三”走出國門,在曼谷成功舉行了以“壯泰貝儂·歡樂牽手”為主題的“三月三文化絲路行”活動。2018年以“三月三文化絲路行”(越南站)在廣西崇左市和越南河內市同時舉行,在推進“一帶一路”的進程中,“壯族三月三”搭建起連接中國與東南亞民心相通的橋梁。“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標識性節慶走進東盟國家,匹配東道國輿論的接受度與民間應和度,契合東道國文化語境。
(四)培養翻譯人才,規避交流錯位
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翻譯質量是影響信息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要想做好民族文化的翻譯工作,提高廣西壯族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前提是必須了解相關民族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識,并結合民族自覺性、客觀態度、他者意識才能做好民族文化翻譯與傳播的工作,這就要求地方積極探索培養高素質翻譯人才的途徑,確保填補好跨文化翻譯人才的缺口。壯族的民族文化由于地理、歷史、宗教因素,呈現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對象國語言的多樣性,使壯族文化的翻譯工作度加大。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為了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性地開設了大學越南語、大學韓語、大學泰語、大學緬甸語、大學日語等課程,既解決了非英語專業學生難于通過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的難題,又為社會培養了熟悉非通用語的人才。
(五)拓寬海洋渠道,加強互聯互通建設
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等優勢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海洋服務體系和海洋運輸業,推動廣西省在海洋文化產業、海洋旅游業、海洋運輸業等方面與東南亞各國的交流與合作。要發揮廣西省的港口優勢,充分利用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三大港口各自的特點,進行功能整合,建立與東南亞沿海國家的海洋經濟文化產業的交流合作機制。 推動廣西優勢城市與東南亞國家相關城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共同打造廣西和東南亞的文化交流合作體系;官方民間同題共振,加強兩地民間團體和社會組織的交流,舉辦中國—東南亞交流合作有關的論壇和學術交流活動,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
當今世界,文化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入于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與生命力之中,文化傳播也已經成為增強一國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一帶一路”的提出為廣西與東南亞展開文化交流,推動廣西壯族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廣西壯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其對外傳播力,對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對我國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重大研究課題“‘一帶一路’視域下少數民族(少數族裔)文化國際傳播的實證研究:以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文化在加拿大的傳播為中心”(項目編號:XSP19ZDA007)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注釋:
①覃圣敏.壯泰族群的淵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參考文獻:
[1]周鋒.“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壯瑤醫藥文化翻譯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8,27(10):1-4.
[2]梁福興,劉芙蓉.“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駱越文化傳承發展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03):63-68.
[3]彭博.“一帶一路”倡議下廣西對東盟貿易新戰略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5):30-31.
[4]楊娜.“一帶一路”視野下劉三姐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0(03):51-54.
[5]玉妮.“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慶的國際化創新——以廣西“三月三文化絲路行”系列活動為例[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29(05):82-86.
[6]李上,梁福興.百色壯族特色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9):29-31.
[7]鄧英鳳.關于壯族民俗文化翻譯的幾點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03):45-48+89.
[8]韋鈾,王躍.廣西壯族與越南同源民族民間節慶跨文化傳播策略[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8(05):12-15.
[9]王敏利.壯族文化形象整合傳播策略[J].傳播與版權,2019(06):136-138.
[10]杜軍,林燕飛.“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廣東省與東盟國家建立海洋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9(03):76-82.
[11]馬全和. 讓民族文化與旅游相加相融[N]. 中國旅游報,2019-08-30(003).
[12]陳月明.廣西全域旅游業中民族風情旅游發展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02):147+149.
作者簡介:韓旭,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龔傲雪,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徐曉紅,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