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隨著網絡媒介的進一步發展,一種新的實時誕生的評論媒介應運而生——彈幕。彈幕文化從誕生到流行的過程非常迅速,現在已經成為受歡迎的網絡評論媒介之一,也因此引起了學者的關注,目前學術界已經從彈幕受眾、彈幕語言等角度剖析了這種文化的流行。本文將用實地調研和個案研究的方法從受眾的心理和視頻平臺的視角分析彈幕文化流行的正面原因以及阻礙其發展的負面因素,并針對性地給出建議。
【關鍵詞】彈幕文化" 受眾滿意度" 平臺視角" 網絡評論媒介
“彈幕”一詞源于日本,在日本的niconico動畫網站上誕生后,迅速流行起來,甚至帶動niconico成為了當時最為流行的視頻軟件之一。而彈幕在中國的起源則是“A站”和“B站”,彈幕在AcFun流行時,AcFun幾乎可以說是國內“二次元的最大世界”,無數的青年用戶在上面搬運視頻、發表視頻,但后來因為出現了用戶密碼泄漏事件而衰敗,這也成就了目前最大的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的興起。縱觀彈幕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其流行速度之快且熱度始終未減。如今,大量網絡視頻平臺的受眾選擇打開彈幕,甚至有部分受眾對彈幕內容的興趣已經大過了視頻本身,且由于彈幕獨特的性質,在網絡評論媒介中幾乎沒有競爭,因而已經成為了一種正在流行的青年亞文化現象。
一、基于因子分析探究彈幕受眾滿意因素
根據調查研究和因子分析,受眾對于彈幕的整體滿意度得分是2.312(4分制),可見用戶對于彈幕的使用情況基本滿意。6個公因子滿意度排序為:公因子六(即時互動性2.575)gt;公因子三(自由隱蔽性2.565)gt;公因子二(特定受眾群體2.377)gt;公因子一(特定語言習慣2.28)gt;公因子五(臨場個性化2.265)gt;公因子四(內容質量口碑2.1)。具體來看,被調查者對于彈幕的即時互動性和自由隱蔽性是最為滿意的,而從理論的角度上,這也和彈幕這種評論媒介最大的特性相吻合。其次是特定受眾群體和特定的語言習慣,這兩點其實可以看作一個整體,即特定受眾群體用特定的語言進行狂歡式的表達。而滿意度最低的是彈幕的內容質量,這也正是之前理論分析中,比較自由和匿名的環境下容易出現的弊病,這一點在后文中將會和重要程度的打分一起對比來分析。
綜上,受眾對于彈幕比較滿意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三點:偽即時互動——不受限制的擁有即時互動的交流感受、隱蔽自由的反抗情感表達、特定受眾群體的狂歡式輸出。
(一)偽即時互動——不受限制的擁有即時互動的交流感受
雖然從很多角度來說,彈幕的作用遠不止評論媒介這一種,但是從受眾的角度上來看,它最主要的功能還是用來交流互動。而彈幕的這種互動性是很特殊的,不同于其他的視頻評論網站,比如豆瓣或者微博評論,彈幕的評論是出現在特定的時間點,甚至是針對某個具體畫面的,發表的也往往是當下那一刻的感受或者吐槽,這種即時的感受如果不是在當時立即表達,在過后發表總結性的長評時可能也不會記得了,受眾在當下所發的彈幕其實是一種“情緒記憶形式”,①因此這是彈幕這種媒介獨有的功能。除此之外,彈幕的互動帶給受眾一種“大家都在同時觀看電影并發表評論”的錯覺,這也就是“偽即時”的含義。其實可能在這一時刻,只有你自己在觀看視頻,但因為每個時間節點彈幕的內容都在針對畫面不停地劃過屏幕上方,創造出了很好的觀看氛圍,并且會產生想要針對他人的評論做出回復的欲望,這就促成了受眾以“屏”為媒,進行互動的過程。這一點的具體心理動因在調查過程中未能很好的體現,但在進行深度訪談時,有受訪者表示,她認為彈幕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不用大家都同時在線,但依舊可以進行互動,而且這種互動還會帶給受眾一種“即時感”。
(二)隱蔽自由的反抗情感表達
在進行問卷調查的過程中,滿意度最高的一個因素就是“隱蔽性”,即匿名且隱去其他代表身份的個人信息。可見在發表彈幕時,這種完全匿去個人信息的感受讓用戶覺得非常自由。當然,匿名只是表達形式的一種特征,重要的還是匿名背后對于表達內容的自由和無限制。在社會轉型時期,很多社會矛盾的產生讓無數青年人覺得無處宣泄,他們對于社會和生活中很多規定和制度都充滿著反叛心理,也希望通過一些方式來表達自己反抗的態度。而彈幕的產生剛好滿足很多青年人的需求,大家在彈幕這個平臺上借吐槽視頻的名義,用黑色幽默的形式,吐槽和反諷社會上種種他們不能認同的觀點。比如“你再說一句,你號沒了”這種吐槽,就是在諷刺各種社交平臺上的封號現象,再比如“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講”等等表達,都透露著一種對主流文化的戲謔。這種思想表達方式其實是具有后現代主義色彩的,是一種在“游戲”中嬉戲、抵制、抗爭的態度。②而對這部分受眾來說,他們的表達并不是期待問題的解決,只是單純的一種發泄,即一種“儀式性”的抵抗。
(三)特定受眾群體的狂歡式輸出
公因子一和二分別代表的是特定的受眾和特定的語言習慣,他們是相通的,彈幕正是可以幫助用戶之間結成志同道合群體的一個平臺。大多數彈幕語言都具備網絡語言的特征,諧音、網絡暗語以及從各種影視作品中提取出的“梗”,即特定的人群才了解的笑點,并且彈幕的篇幅都很簡短,往往幾個字、幾個字母,甚至幾個符號就可以擁有自己獨立的含義被發表,比如“OMG”可以表示驚訝等情緒,“醉了醉了”常被用來表達無奈和郁悶等等。而且彈幕的用戶之間往往還有一些“默契”,他們會自造一些詞匯和表達,賦予其特定的含義,比如“高能預警”“講個鬼故事,看進度條”“彈幕護體”“空降”等等,這些經典的彈幕用語往往都是刷屏式的,在特定的情節大量彈幕同時出現,甚至會擋住原視頻內容,用戶作為其中之一充分地感受到了歸屬感,并且帶來群體狂歡的興奮體驗。除此之外,彈幕用戶還會有一些自己的語言習慣和儀式感,比如喜歡集體“打卡簽到”。詹姆斯·凱利曾經在《傳播儀式觀》中指出,受眾接收信息是一個儀式化的過程。③彈幕用戶在片尾集體留名或者留下日期等傳播現象恰好反映了彈幕有很強的儀式化傳播特征。
二、彈幕功能對影視產品或平臺的正向作用
(一)利用彈幕測評作品“高潮點”與“槽點”
在一個完整的視頻中,隨著視頻的情緒起伏,觀眾也會有情緒的波動,而一個好的作品往往能不停地抓住觀眾有感觸的“觸動點”,利用節奏來不停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因此,如果能抓住一個影視作品的“亮點”以及“槽點”,對于視頻平臺和文藝工作者是有很大的意義的。彈幕就可以利用即時互動的特點來“標記”出視頻的高潮點。本文用python編程爬取了B站上《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的彈幕,然后計算每兩分鐘時間間隔內的彈幕數量,形成了以下圖表。
從圖中可以看出,彈幕的分布確實不是均等的,而是隨著時間變化產生了波峰和波谷,那么這些波峰就是《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的高潮點所在,除去開頭和結尾處的波峰,其他波峰的情節依次是,黃渤扮演的林治遠在院里子嘗試升國旗,國歌響起;正式的開國大典上,毛主席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國女排奪冠的影像資料;香港回歸時,大家一起換帽徽、放煙花,一起慶祝;葛優飾演的張北京把票送給了四川小孩;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成功舉辦,全國人民都看到了煙花齊放的盛況;楊利偉順利著陸后,抬著他的一個工作人員倒了,劉昊然飾演的沃德樂和陳飛宇飾演的哈扎布沖上前去抬住了楊利偉。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情節都是全片的高潮部分——或是淚點,或是笑點,或是槽點。
通過對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彈幕分析,可以明確地看出彈幕對于作品中的高潮點有很好的反映功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測評出作品中的成功之處與槽點。
(二)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
在調查得到的數據中,認為自己不會被彈幕的內容影響到對作品判斷的占51.29%,也就是還有將近一半的受眾認為彈幕會或者可能會影響到自己對作品的判斷,這對平臺而言無疑是一種絕佳的“宣傳手段”。在紐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觀點中,就有一條是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④輿論的形成往往都是在“意見環境”的壓迫之下的,當受眾覺得一個演員演技蹩腳,但是彈幕清一色地對她的演技表示贊嘆和喜歡時,即使受眾心理上會懷疑有網絡水軍在操控評論,但依舊會不可避免地對自己的觀點產生懷疑,并向著傾向于認可這個演員的方向改變。由“受眾”生產出的文本往往更有感染力和示范力,且易于被大眾所接受,⑤從這點上看,彈幕和其他影評是一樣的,都可以通過控制評論來改變輿論方向,進而起到提高作品在受眾心中形象的作用,甚至有時彈幕會因為更加即時而更有說服力。
三、彈幕文化的負面影響和建議及未來趨勢分析
(一)基于IPA分析法解析負面因素
IPA分析法可以將重要性和實際滿意度進行比較,通過象限圖直觀地分析出期望和實際感知之間的差距,從而決定彈幕這一產品應該優先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進。通過象限圖可以看出,第Ⅰ象限是可以繼續保持的區域,也是彈幕產品的優勢區,比如隱蔽性、自由性、即時性、互動性、受眾特定性等特點;而第Ⅱ象限是不刻意追求的區域,這一區域內的要素重要性較低,可以順其自然,對于彈幕來說,幾乎沒有這樣的要素;第Ⅲ象限是低優先改進的區域,雖然滿意度不高,但可以日后慢慢改進,比如篇幅、臨場感等等;而第Ⅳ象限則是對于彈幕的改進來說最為關鍵的區域,即重點改進區,這一區域的要素有內容質量、不干擾鑒賞、篩選性、具體性、個性化定制等。由此可以總結出,彈幕目前最大的問題集中在不經思考的碎片化文字影響受眾對原作的鑒賞,以及彈幕內容良莠不齊甚至有低俗化傾向。
前文提到彈幕有很多讓受眾滿意的特質,比如匿名、自由、互動等等,但正是這些特質導致了彈幕內容質量的參差不齊。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虛擬的環境,實證研究表明,基于身體在場的目光接觸的缺乏對于網絡謾罵有著比其他因素更為重要的“促進作用”,⑥并且網絡上所有的發言都給用戶以“后果不可見”的感受,這大大地減輕了用戶的道德負擔,造成了網絡上大家“一言不合就開撕”的景象。同時互聯網的去抑制效應使得彈幕用戶在進行情感表達時脫離了束縛和管制,開始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所有情緒,這其中又往往以憤怒、不滿、厭惡等消極情緒為主。前文提到的特定群體的狂歡在這樣的模式下也容易變成一場“消極情感的發酵”,大家融入群體,盡情地在其中宣泄自己對于所有事物的不滿,自己壓抑的情感,并期待著更戲劇化的事情出現,期待著更高程度的狂歡……⑦因此,彈幕的內容便會自然而然地向著低俗化靠攏,并且如果在不加管制的情況下會隨著整個群體的日益龐大不斷發酵,在這樣的背景下,彈幕會影響人們對于作品的鑒賞便是一個必然現象了。當你正看到激動人心的時刻,無意間瞥見彈幕正在吐槽女主角的扮演者“有腳氣”,可能會立刻興致全無;在故事中的主角有著悲慘遭遇的同時,彈幕可能全都在諷刺她是自作自受,當然這也是一種個人觀點和情感的表達,但在彈幕環境下,這種表達很容易偏向于“無道德關懷地漠視人際關系”和“倫理凋零”的情形。⑧
(二)針對彈幕文化負面影響的建議
目前彈幕最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內容質量問題,以及無篩選無差別的顯示,在對受眾進行調查和深度訪談的過程中,大家對于彈幕最大的不滿就來源于彈幕中各種無腦、粗俗、過激、無營養的言論,還有彈幕內容不能進行很好地篩選,幾乎需要“全盤接受”的現狀,這也是很多人選擇不開彈幕的原因。而由于前文所提的互聯網匿名環境下的語言特征,這種問題幾乎沒辦法自己消失或被解決,因此就需要加大宏觀上的監管力度。在彈幕問題上,需要涉及到的三方——即政府、平臺和受眾,共同進行把控。政府層面,在2019年年初就出臺了《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等政策,將彈幕劃入了“先審后播”的規定范疇,這也意味著彈幕在原有的大數據監測和關鍵詞過濾的基礎上,加上了人工審核的環節,這個方法可以有效地對一些比較隱晦的以及不斷更新出的不良言論進行過濾,“人機結合”無疑可以更加高效地對彈幕內容進行管理。⑨
對于平臺而言,除了對彈幕內容進行過濾以外,還可以不斷挖掘新的彈幕管理功能以迎合受眾的需求。比如Bilibili要求用戶在發表彈幕之前要通過彈幕禮儀測試,希望通過門檻的設置有效地從源頭上杜絕低素質的彈幕言論,但是這個措施并沒有徹底的凈化彈幕空間。很多受訪者希望彈幕可以出臺篩選功能,即以彈幕內容分類來迎合受眾需求分化的趨勢,在彈幕發出之前就歸好類別,是吐槽類還是對內容的評論等等。還可以根據大家對彈幕內容的“贊”或“踩”來改變彈幕字體的大小,讓大家都認為是高質量的彈幕顯示得稍稍大一些,反之則小一些,這樣也是一種受眾和平臺聯合設置“個性化”彈幕的模式。最后,在受眾層面,他們可以通過舉報等反饋方式起到有力的監管作用,并且舉報過的彈幕內容可以被更新納入到彈幕詞匯“黑名單”中,以杜絕類似彈幕下一次的出現。
(三)未來彈幕文化發展與流行趨勢分析
彈幕除了在視頻網站上得以應用,也被人搬上了大銀幕,早在2014年,就先后上映了《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小時代3》和《繡春刀》三部彈幕電影,觀眾在影院中用手機掃碼發送彈幕,并實時地投影在大銀幕上。后來彈幕電影的熱度逐漸退出,近幾年只有少量電影開設了彈幕專場,比如《變形金剛五》《滾蛋吧!腫瘤君》等等。雖然同樣是坐在影院,但彈幕電影帶給人感官和心理上的感覺和普通的觀看電影有很大的區別,這在本質上其實是一種形式感的剝離,觀眾選擇在漆黑一片的電影院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觀影中,所以往往無論情節怎樣,都不會轉移注意力到別的地方,在這種情境下,手機的亮光都會是一種干擾。但彈幕電影恰恰打破了這種現狀,彈幕的本質是吐槽,是在觀眾們認為“爛片遍地”的背景下誕生的一種產物,而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商品如果選擇迎合這種模式,并出現大量集體吐槽的文化心態,到底是由于電影質量的爭議,還是僅僅是一種情緒宣泄,是值得文藝工作者關注的一個現象。⑩
除了電影,在網絡視頻平臺上,很多創作者也在利用彈幕進行創新,比如真正地打破觀眾和演員之間的墻,嘗試互動視頻。今年熱播的電視劇《愛情公寓5》中《彈幕空間》一集就嘗試了通過觀眾的選擇改變劇情走向,在更早之前,愛奇藝出品的《他的微笑》作為國內首部互動影視作品,就已經嘗試了讓觀眾成為影視的制作者,可以改變劇中人物的情感走向,而且劇中選項大多設置在情節轉折處,帶給觀眾意想不到的后果。這種將影視作品進一步娛樂化,甚至有點類似橙光游戲的互動帶給了觀眾新穎的體驗,并且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和沉浸感,也迎合了網絡劇“跨界娛樂”的需求,也為未來彈幕的發展和傳統電視行業在新媒體背景下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11
注釋:
①王玉風.彈幕現象的美學闡釋及新空間拓展[J].青年記者,2019(27):28-29.
②段鵬.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③【美】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④Noelle-Neumann,E.(1974).The Spiral of Silence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4(2):43-51.
⑤段鵬.收視率與滿意度的博弈——芻議電視節目傳播影響力與收視率、滿意度的關系[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06):85-87.
⑥Herold, “Introduction:Noise, spectacle, politics:carnival in Chinese cyberspace”, In Herold and Marolt (eds.) , Online society in China:Creating, Celebrating, and Instrumentalising the Online Carnival,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11.
⑦田林楠.網絡情感是如何極化的?——一個情感社會學的視角[J].天府新論,2017(02):133-141.
⑧潘霽、劉暉.公共空間還是減壓閥?“北大雕像戴口罩”微博討論中的歸因、沖突與情感表達[J].國際新聞界,2014(11):19-33.
⑨王敏.“先審后播”背景下彈幕內容生產的規制路徑與意義[J].傳媒,2019(18):76-78.
⑩劉卉青.自媒體電影批評的傳播研究[J].當代電影,2018(11):39-43.
11李梅.互動影視如何開創視頻行業內容新生態——以國內首部互動影視作品《他的微笑》為例[J].傳媒,2019(19):59-61.
作者簡介:張然,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導演(中外)專業本科在讀學生,輔修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雙學位
指導教師:徐春曉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