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娟 楊麗娟 張彩霞
摘 要: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學生理性思辨能力很有必要,從教師引導學生從課內到課外,以點帶面地思辨、對權威觀點的辨析、對故事情節架構的思辨三方面初步探究初中語文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理性思辨能力;初中語文;整本書思辨性閱讀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思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發展和提升學生思維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更是語文教學本身的內在需要,而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是語文核心素養發展和提升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因此,筆者認為選擇初中語文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整本書思辨性閱讀
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是閱讀主體對于整本書從外在形式到深刻內涵進行理性思辨和自我感悟反思的閱讀。
二、初中語文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
(一)以點帶面,從對課內節選的思辨到整本書的思辨
以課內節選部分為切入點,讓思辨從課內延伸至課外。例如:在學《智取生辰綱》時,學生質疑文章結尾稱吳用等人的行為是“智取”,其實就是搶劫,他們的行為怎么能被稱為“智取”呢?教師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辨析生辰綱的來源是什么?吳用等人獲得生辰綱之后,又把這筆財富用在了何處?由此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水滸傳》的其他部分,這樣前后勾連,從而使學生讀出生辰綱是梁中書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不義之財。梁中書又把這些不義之財運送到東京作為生日禮物獻給他的岳父——蔡京。蔡京也是一位貪瀆之相。再從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的目的來看,他們不是為了個人的揮霍和享用而是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此看來,作者認為,這樣的不義之財該取,得到這個不義之財是正義之舉,正是這一個個正義之舉,讓普通百姓的利益受到保護。因此用“智取”而不用“搶劫”,這更表明了作者堅定的立場。在這一課內《智取生辰綱》思辨的基礎上,繼續引導學生去讀《水滸傳》,研究還有哪些梁山好漢獲取財富的情節,并讓學生去思考:這樣的情節是義舉還是不義之舉?這樣從課內節選的思辨延伸到整本書的思辨。
(二)對作品權威評論觀點的思辨
部編教材中推薦的文學作品都是經典作品,對這些作品的評論有許多權威的觀點,那么讓學生對這些觀點進行思辨,可以讓學生養成不迷信權威,面對權威也要理性思辨的習慣。例如,在部編教材中對《水滸傳》的評論:它是一部奇書,它是為造反者樹碑立傳,渲染他們豪俠仗義除暴安良的英雄壯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小說。教師可以提出:這部小說中歌頌的梁山好漢的身份是什么呢?讓學生以此問題為契機對整本書進行縱橫閱讀,并整理眾好漢身份。這時同學們會發現這些好漢大部分都不是農民出身,只有李逵、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很少部分人是農民出身,甚至還有一部分是惡霸出身。由此引發同學們深層思考,《水滸傳》所歌頌的起義到底是不是農民起義呢?討論起義是不是農民起義是看領導人的出身呢,還是看他們的起義目的和政策以及他們代表誰的利益呢?請同學們再次閱讀《水滸傳》整本書,整理每一次斗爭的前因后果,再思考這個問題,重新去評判《水滸傳》所歌頌的起義是農民起義這個權威觀點。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面對權威觀點,一步步思辨,形成自己對作品的評價。
(三)引導學生思辨整本書架構
要讀懂整本書尤其是小說,只滿足于理解情節的架構那就是被動地接受,如果思辨這本書情節架構的合理性,以及有沒有更好的情節架構,才能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思考學習小說情節架構,并提出自己對于小說情節架構的看法。例如,在進行《西游記》閱讀教學時,教師向學生提出:《西游記》,師徒幾人取經過程的遇難模式幾乎全都是:行路,遇到妖魔鬼怪,降服或處死妖魔鬼怪,繼續上路,直到取得真經。這樣的模式是不是犯了重復的毛病呢?為什么我們對這樣的重復不僅不反感反而覺得有趣味呢?在此問題引導下,學生會在重復的模式中,發現每個降妖除魔的場景不同,妖魔鬼怪不同,他們的手段不同,降服和處死方法不同,正是這種種的不同才讓相同的故事模式有了藝術的魅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課內到課外,以點帶面地思辨,還要對權威觀點、故事情節架構思辨,讓學生的思維可以暢游,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余黨緒.思辨性閱讀: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J].語文教學通訊,2018(25):20-23.
[2]余黨緒.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母題、議題、問題:思辨需要方向、框架與抓手[J].語文學習,2018(9):10-15.
[3]鐘憲濤.中學“陸海空”多維語文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基于專題閱讀為突破的課程整合[J].現代教育,2018(7):59-61.
注: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初中語文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JCJYB18010152)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麗娟(1980.10—),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整本書思辨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