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強 王竹香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對外語翻譯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翻譯人才不僅要精通語言知識,還要掌握跨文化知識,因而外語翻譯的語言工具屬性和跨學科屬性在此背景下尤為凸顯。基于外語翻譯的跨學科屬性,外語翻譯人才培養要突破原有外語學習的單一性和“外語+專業”的簡單復合學習模式,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培養合格的外語翻譯人才。該文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
[關鍵詞]“一帶一路”;翻譯人才;跨文化;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48-0-02[收稿日期] 2020-10-01
一、“一帶一路”建設對翻譯人才的要求
(一)外語翻譯人才的重要性
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外語翻譯是國家實現有效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大國幾乎無一例外地把外語教育作為國家戰略來看待[1]。近幾十年來,日本與西方各國都有意識地讓外語教育規劃和設計服務于國家戰略和國際競爭,而中國在這方面的戰略意識還比較薄弱[2]。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與沿線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外交、教育等領域開展深度交流,由此對外語翻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宣傳中華文化和價值觀,都需要外語翻譯人才。可見外語翻譯人才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一帶一路”倡議與翻譯人才培養的關系
“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標。沿線國家間的交流要注重人文交流,語言是交流的橋梁。“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國家多、語種多,國家間的交流不僅僅是語言的轉化問題,還涉及跨文化交流。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實踐活動,在國際交流中占據重要位置,對文化傳播、文明互鑒起到橋梁作用,是提高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部分。
“一帶一路”涉及多個國家,要實現“五通”首先要實現語言和文化相通。只有了解他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法律等背景才能有效地實現“五通”。“一帶一路”倡議促使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貿易、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交流更加密切。而有效的翻譯是文化傳播、民心相通的前提。這也對翻譯人才的培養提出更大挑戰。高校培養的翻譯人才要符合國家政策,培養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深厚的人文素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較強的雙語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口筆譯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勝任外事、經貿、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工作的通用型翻譯專業人才[3]。
二、翻譯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翻譯教學重理論輕實踐
翻譯實踐活動是不斷發展的實踐活動,高校在培養翻譯人才應該翻譯理論與實踐并行,所教授的翻譯理論應該很好地指導翻譯實踐,學校提供學生從事的翻譯實踐應該是凸顯地緣特色、順應時代發展、符合國家外交戰略。當前大學翻譯教學還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翻譯教學活動主要教授課本理論知識,而缺少翻譯實踐活動。學生學習的多是課本中某些細化的、具體的翻譯細節問題或者理論知識。學生沒有固定的實習基地,缺乏實踐機會,所學的理論知識沒有很好地與翻譯實踐活動相結合。所學的翻譯理論不符合當下翻譯實踐活動或者所學翻譯知識與國家外交政策脫節。
(二)重語言知識輕文化知識
長久以來翻譯的工具性與學科性一直是學者的爭論點。支持翻譯工具性的學者認為翻譯活動就是語言轉換實踐,學會兩種語言掌握翻譯技巧,將一種語言轉換成為一種語言。支持翻譯學科性的學者認為翻譯并不是簡單的兩種語言間的轉換,翻譯活動還涉及文化的轉換與傳播,甚至是語言再創造。
當前絕大多數的專家、學者們都支持翻譯學科論。作為一門學科,翻譯活動不僅涉及語言知識,還包含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知識、譯者的人文素養等方面,然而在多數的翻譯教學實踐中,更多的重視語言技能、翻譯技巧的培訓,而忽視了文化知識的輸入。
(三)翻譯人才培養缺乏戰略意識
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涉及79國(含南太平洋國家)使用61種語言,非通用語言56種,中國高校只開設了其中的13種。未來“一帶一路”建設將面臨非通用語人才儲備嚴重短缺的困境。相比較而言,美國深諳外語對于國家戰略的重要性,長期秉持外語服務國家戰略的理念[2]。
對比可見,中國在外語教育和翻譯人才儲備方面缺乏戰略意識,翻譯人才培養服務國家戰略方面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
三、構建合理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聚力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通過推進沿線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培養“一帶一路”共建人才,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全面支撐共建“一帶一路”[4]。要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標,“語言互通是前提”。翻譯是語言和文化的載體,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高校應構建符合國家政策的教育模式,為國際交流培養合格的翻譯人才。
(一)重構翻譯教學理念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沿線國家間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頻繁,翻譯實踐的方式、領域等也發生了變化,一些傳統的翻譯理論已經不適用于當前交流程度較高、時效性更強的翻譯實踐。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組織國際交流,翻譯活動更加注重實踐性和時效性。這種情況下,高校應該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翻譯實踐教學活動為主導的翻譯教學理念,同時注重校企合作給學生提供翻譯實習基地。
(二)加強人文教育,助推文化“走出去”
文化與語言密切相關,文化多元性的顯著表征是語言的多元性[5]。翻譯是語言和文化的載體。翻譯不僅是兩種不同語言的轉換,更是兩種語言所承載的不同文化之間的轉換。高校在翻譯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加強人文教育,語言技能與人文教育并重,在培養語言翻譯技能的同時,提高語言能力、批判性思維、跨文化知識和人文素養。只有掌握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知識,才能有效地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的“五通”目標,才能推動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升中國“軟實力”。
(三)跨學科教育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將越來越頻繁地參與到國際商貿合作、國際維和、跨國建設等國際事務中。翻譯人員要從事不同領域的翻譯工作,這對其語言外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質復合型翻譯人才并不是簡單的“外語+專業”的簡單復合學習模式,而是在精通雙語互譯和雙語文化互傳的同時廣泛學習國際政治、國際法、國際關系等國際政治特色課程或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儒家思想等中國文化特色課程。在加強學生翻譯專業知識體系的同時,提升跨學科、跨專業知識,培養精通雙語互譯、又掌握其他學科領域知識的“一精多專”的高素質翻譯人才。
(四)提高翻譯人才培養戰略意識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翻譯是語言和文化的載體,翻譯人才的培養應具有高度的國家戰略意識,翻譯人才不僅僅承擔著傳遞信息的任務,還承載著弘揚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使命,高校翻譯人才培養理念要與國家戰略、外交政策保持一致,要把翻譯人才培養上升到國家語言安全、外交能力、國際影響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只有胸懷國家戰略意識才能培養出優秀的文化弘揚者。
四、結語
翻譯人才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走出去”和國際社會“走進來”的重要橋梁,是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和弘揚中國文化的媒介。“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高校應該構建合理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扎實的語言技能、寬闊的國際視野、深層的人文素養、高度的戰略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仲偉合,張清達.“一帶一路”視域下的中國特色大國外語教育戰略的思考[J].中國外語,2017,9(5):4-8.
[2]仲偉合,王巍巍,黃恩謀.國家外語能力建設視角下的外語教育規劃[J].語言戰略研究,2016(5):45-51.
[3]仲偉合,王巍巍.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外語專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山東外語教學,2018(3):42-48.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R].2017.
[5]蔣洪新.新時代翻譯的挑戰與使命[J].中國翻譯,201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