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與社會是義務教育綜合性課程。以《中華文明探源》一課教學為例,從“整合化,讓學科教學更有厚度”“分層化,讓學科教學更有溫度”“活動化,讓學科教學更有廣度”三個維度探討學科教學模式,努力讓歷史與社會課堂更加異彩紛呈。
關鍵詞:整合化;分層化;活動化;教學
《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力求遵循唯物史觀,從學生實際出發,順應當代社會發展,整合了歷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與技能,課程的基本理念有“貼近社會生活,促進自主發展”“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關注事物聯系,體現綜合價值”等。根據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本文以《中華文明探源》一課教學為例,從整合化、分層化、活動化課堂構建角度,探略更有厚度、溫度和廣度的歷史與社會課堂。
一、整合化課堂,讓教學更有厚度
歷史與社會學科關注事物聯系、體現綜合價值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整合化。在教學內容上,歷史與社會的內容涉及地理、歷史、社會學等內容,相互之間交叉呼應。教師應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進行優化、重組、整合,以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同時在教學中應根據課標,結合各地實例,將校內和校外課堂有機整合。
在《中華文明探源》一課中“探文明之源”教學環節,教師運用“新石器時代若干重要文化遺址”地圖,讓學生描述這些重要文化遺址的自然環境特征,知道適宜的自然環境是早期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實現史地知識和概念之間的整合聯系。接著出示“世界早期區域文明”地圖,引導學生概括中國和世界早期文明的異同。區域歷史間的橫向聯系,進一步明確自然環境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深刻道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整合化課堂的構建,使教學更能體現關注事物聯系、體現綜合價值的理念。整合化課堂構建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優化組合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教學過程最優化。最優化不僅在于各種方法的選擇,而且在于各種方法的整合運用,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在本節課“賞文物之美”環節中,教師通過視頻,讓學生初步領略文物之美、民族之魂。接著“探文明之源”環節,開展“假如文物會說話,它會怎樣介紹自己呢?”的角色體驗活動,學生在體驗中理解文字的萌芽、階級的分化、城市的產生等是祖先跨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在“尋民族之魂”環節,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學生探究“先民們的哪些精神力量值得我們去繼承和弘揚”,在探究中感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以視聽感受進入課堂,以角色扮演體驗課堂,以小組合作探究深化課堂,三個環節環環相扣,一脈相承,教學內容和方法有機整合,讓課堂教學更有厚度。
二、分層化課堂,讓教學更有溫度
在我國,分層教學法早已有之,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歷史與社會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了解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教學中,做到分層化教學,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讓每一位同學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在本節課“探文明之源”環節,教師出示“玉琮”“舞蹈紋彩陶盆”“人頭壺”“蛋殼黑陶杯”等文物圖片,并提供給學生相關文物簡介。學生在完成角色扮演活動后,可根據現有的學科能力水平和興趣,選取一件文物,采用描述、解釋、概括、評價、推論等方法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通過不同能力要素的選取,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展示學習成果,進而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教師在課堂評價過程中也應分層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樣,分層化的課堂教學也就更有溫度了。
三、活動化課堂,讓教學更有廣度
建構主義的教學原則強調教學要設計真實的任務,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日常的活動。因此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通過活動化教學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貼近社會生活,促進自主發展,在活動中拓展課程的廣度。社會實踐是校外課堂活動化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身邊可以眼觀手觸的現實,就易于接納。在本節課“拓展活動”環節,教師要求學生課后選取本地一件文物或古跡,采用查閱資料、實地考察、專家訪談等方法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回到“歷史現場”,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培養學生的歷史現象思維能力,這樣才能使教學活動更有廣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學科的價值和地位不斷凸顯,在幫助學生把握生活時空、人地關系以及培養學生國家認同、全球視野和環境意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樣的學科地位和價值勢必要求新時代教師樹立新課程理念,探索新教學模式,而整合化、分層化、活動化的歷史與社會課堂的構建正是順應了這樣的要求。一個有厚度、溫度和廣度的歷史與社會課堂必將異彩紛呈!
參考文獻:
[1]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浙江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手冊[M].第1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63.
[2]牛學文,向佐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7-48.
[3]杜芳.新理念歷史教學論[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83-85.
作者簡介:王立軍(1987.1—),男,漢族,浙江武義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教研組長,研究方向:中學歷史學科教育、中學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