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筑
摘 要:心理健康是學生生活及一切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保障。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涵蓋正常的認知水平與能力、健全的情感與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等方面,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幫助青少年學生從容地面對生活及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圍繞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展開研究。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心理健康
一、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意義
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有如下幾點:(1)有助于青少年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被媒體披露出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層出不窮,而心理失衡則是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因此,基層教師除實現中學體育教學活動的外在健體作用外,還應深入挖掘其內在“健心”作用。(2)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有助于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傳統教學理念下,部分基層教師在組織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習慣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及技術技能的訓練兩個方面,而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培養。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是體育教學的顯性價值,而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則是體育教學的隱性價值,體育教師應將以上兩者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置于同樣重要的位置,若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則能有效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共同提升。(3)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是新課程標準對學校教育體系中的所有科目所提出的共同目標。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全面健康發展則特指身體與心理兩大模塊,而心理發展并不局限于心理品質方面,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與發展也包含在內,例如,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堅強的意志品質、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等多個方面也隸屬于學生心理健康范疇。因此,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將心理健康教育植根于日常體育教學活動中
首先,教學大綱中的所有體育運動項目均有其特定的規則,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相關運動規則能夠起到規范學生運動行為的作用,團體類體育運動項目中的相關規則在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方面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次,在體育教學內容練習環節,不少教師會選擇通過體育競賽的形式進行,此舉不僅能夠使青少年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同時,體育競賽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拼搏精神的動態形成過程。在相關體育競賽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自身監督力度,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競賽規則,若有違規,需要全組成員共同承擔相應后果,此舉能夠使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得以有效培養。最后,在教學評價環節,教師應對班內各小組及小組成員的學習表現進行客觀評價,幫助學生樹立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
2.強化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專項訓練
在體育教學活動正式開始之前,體育教師應向學生明確體育教學活動的“健心”作用,同時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有意識地設計并添加專項心理教育環節。例如,在籃球教學的主體訓練階段,教師選擇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完成訓練,但凡是競賽就一定會有輸贏,在面對競賽結果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并能夠對自身及對手在競賽過程中的相關表現進行客觀的評價,積極尋找自身的不足之處以及與對手之間存在的差距,并在之后的訓練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當然,在主體訓練環節,教師還可以采用情境模擬教學法完成訓練,并在訓練過程中尋找合適的心理教育時機。
3.為青少年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首先,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通常會隨著運動環境的改變而發生細微的變化。因此,在面對體質健康水平、體育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較強的學生時,教師可通過運動環境的不斷創新與改變使學生的心理狀態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其次,在面對體質水平、體育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均較差的學生時,教師需盡量為其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運動環境,使其心理盡量處于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在對這部分學生進行體育教學與訓練時,應多給予其語言或行為上的鼓勵,幫助其克服體育學習過程中的怯懦心理,并使其自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現狀的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礎,教師可通過對運動環境的把控,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實現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王生龍.加強高中體育教學,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態:分析高中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課程教育研究,2017(5).
[2]李士超.高中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協同滲透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2(35).
[3]宇豐收.如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J].農家參謀,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