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梅 孫紅艷 張翔
摘 要:現今社會,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他們嬌生慣養,生活上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他們一旦離開父母,到了集體環境中,很多幼兒會感到陌生和恐懼,因此他們要開始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獨自摸索著處理身邊的一切事情,如何跟其他小朋友和睦相處以及互相幫助。這是他們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基礎,這種啟蒙教育對幼兒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將養成教育、家庭教育兩者融合,已習慣養成為核心,創設環境、激活教師、喚醒家長形成幼兒園主導下的家庭教育新幼教模式,使幼兒懂得怎樣和小朋友和睦相處、共享快樂。
關鍵詞:幼兒園;養成教育;實踐;研究
一、導言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教育應為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那么,如何進行養成教育呢?下面,筆者圍繞“注重養成教育,培養良好品格”的教育理念,簡述一下在不斷探索、實踐中總結出的以下幾點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二、創設適宜環境,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潤物細無聲!環境作為一種隱性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從幼兒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他與環境就發生著微妙的互動,環境中的有效暗示對幼兒有直接的導向性。如,在生活中:教師在樓梯上,按照方向貼了上下樓的小腳丫,孩子會按照小腳丫的方向行走,既保障了上下樓的安全,又避免了老師的過多說教;我們還將禮儀兒歌粘貼到臺階的側面,在通過時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說一說,增強記憶,把一些行為準則記在心里;洗手時,在水池旁粘貼“七步洗手法”,孩子看到畫面就會情不自禁的模仿起來;衣柜旁邊粘貼疊衣步驟圖,使每個孩子存放衣物時都能自覺整理......
在學習習慣的培養方面:教師從學具的收放,椅子的搬取等方面都用兒歌、標志、圖片多種方法進行引導;在室內,每一個區角里還會形象生動的展示著各自的規則,孩子在看到后就會形成一種對自身的要求,不僅保證了活動的有序進行,還使孩子感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
從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在繪本中得到更多有益的經驗,可以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在活動室內教師創設了“閱讀小屋”,注重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如:要愛護書本、能與同伴友好交換閱讀、能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看到內容等。在每個班級門口創設“圖書漂流”區域,在書袋里放入孩子自己帶來的各類書,還有平時主題中孩子們收集來的資料書,豐富的圖書和舒適溫馨的環境使“圖書漂流”成了班里幼兒最喜愛的地方,一有空就會三三兩兩地去閱讀、交流。在濃厚的閱讀興趣中,不僅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也讓孩子了解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識。
為了讓幼兒主動使用神奇的禮貌用語,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主動與幼兒交流,并且在走廊、大院的環境中適時出現禮貌用語的圖片,帶動幼兒的同時也使家長關注到禮貌用語的運用。
三、游戲活動貫穿始終,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教師以游戲活動貫穿幼兒的一日生活,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快樂中學習,游戲活動教育化、教育活動游戲化。為了讓孩子快樂分享、主動分享,班級老師和孩子們每月都會進行一個分享日活動,把自己喜歡的食品、玩具等帶來大家一起分享,感受分享使自己更快樂。把握孩子愛模仿的天分,創設表演區域,引導孩子把一個個的禮儀情景劇用表演的形式創造性的表現出來,不僅感受到了表演的樂趣,也是正面的行為習慣又一次得到了鞏固練習。同時老師們在每學期還會向大家展示一節節別開生面、充滿情趣的禮儀教學活動。如公共場所禮儀《乘坐公交車》中,張老師以豐富的肢體動作和生動的語言、表情,讓孩子們在有趣的的游戲中感受到了做一名文明乘客的快樂;生活習慣《我會打哈欠、咳嗽、打噴嚏》中,王老師用音樂游戲的方式帶領孩子們感受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在音樂游戲中練習正確的打哈欠、咳嗽、打噴嚏的正確方式。孩子們在游戲中反復模仿,正面強化,使其在快樂中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點燃老師,提高素養,激發幼兒參與熱情
教師長期的教學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也容易磨滅教師創新的激情,特別是在開展禮儀養成教育的活動中,教師更容易把養成教育作為一種單純的行為訓練,使幼兒缺乏參與的熱情。針對這一現狀,我們組織教師自我反思,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學習,積極幫助教師提高專業素養。
如:進餐過程中,教師只看到了保育內容,而忽視了教育的價值,怎樣能保教結合呢?我園將進餐環節作為一次案例,請全園教師教研討論,發現進餐中教育的缺失,從而教師發揮集體智慧,完善進餐的每一個步驟,從餐前準備—報餐—有序取餐—文明就餐—整理餐桌,當看到孩子們自主進餐后,老師們開心的說:看是在吃,而不是單單再吃。自主進餐以來孩子從原來的挑食、剩飯現象,現在已經明顯減少了。
在面對孩子不主動整理玩具這一現象時,教師用擬人化的方式與幼兒交流,如:像“小鱷魚會怎么來收玩具?”讓幼兒多發表自己的見解,用自己的話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增強規則意識。同時,與家長做好溝通配合,讓孩子在家中甚至是在別人家,玩具城等地方都能養成將玩具收起來的好習慣。另外我覺得讓孩子在最后收自己亂堆亂放的玩具時應給孩子充分的整理時間,從開始的一起整理,幫助分類,逐步過渡到自己完成。讓所有的學習內容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開展養成教育不僅促進了幼兒的自理、交往等能力的發展,教師之間在開展這些活動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站姿、坐姿......到自身的言談舉止更注重榜樣的力量了,與此同時,教師真切感受到禮儀養成教育給班級管理帶來的方便,無論在教學活動還是生活方面都主動尋找更好的方法完善教育行為。
我們的目標是一切為了孩子,多給孩子一點關愛和鼓勵,多為他們的成長作些準備,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需要我們共同來努力。幼兒園的教育盡管是最初級的啟蒙教育,但在這里,幼兒可以形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為他們在以后的成長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喚醒家長,知行合一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主要環境,也是孩子進入的第一所學校。那么怎樣能讓家長更有教育意識,創設適宜孩子成長的環境呢?
首先,教師要做好理念引導,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讓家長能和幼兒園協同一致的培養孩子。我們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多種活動,邀請家長走進孩子的在園生活,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發現孩子的近期發展水平。
其次,提供切實可行的家庭教育方案,調動家長的積極性。我們都知道5+2=0,幼兒在園時間40%,在家時間60%,切不可讓孩子在幼兒園5天養成的好習慣,在家2天,歸于零。鼓勵支持家長和幼兒園配合好,讓5+2大于7。如:每周進行一次生活能力共養成。小班的可以是如廁、進餐、洗手、打招呼,中班的自己穿衣服、用筷子、做客,大班幼兒系鞋帶、疊被子、掃地等。在家園共同培養的時候,喚醒家長的教育意識,激發他們的教育熱情。在這樣協調一致的教育中,最終使孩子得到更大收獲。
六、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的養成教育不但有效地強化了幼兒生活、情感、能力以及習慣等方面的能力,還能夠培養幼兒的德育水平,并擴展幼兒的思維空間,這對于培養幼兒正確的行為習慣,實現幼兒綜合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繼忠.幼兒園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策略[J].江蘇幼兒教育,2018(01):72-74+82.
[2]浙江省諸暨市榮懷鼓山幼兒園侯葉萍.淺談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養成教育[N].山西青年報,2017-06-10(008).
[3]王珊珊.幼小銜接中習慣養成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
[4]白根玲.農村幼兒園養成教育有效性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01):75-76.
課題類別: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
課題名稱:幼兒園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課題批準號:[2018]-JKGHYB-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