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鈺
(福建省福清衛生學校,福建 福州 350313)
對學生的合理評價應能夠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發揮良好的導向、診斷、反饋、改進和激勵等作用,從而提升教學水平[1]。當前中職學校不斷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教學,越來越多的信息化教輔手段讓教學模式不斷發生變化。中職教學中傳統的評價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受到較大限制,且存在著過于注重結果性評價、反饋作用薄弱以及忽視實踐操作評價和綜合素質評價等問題。為此,筆者在藥物制劑技術的具體教學實踐中,借助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出現的一些優秀的網絡教學平臺和教學軟件,嘗試將整個評價過程拓展為課前評價、課中評價和課后評價3個部分,過程性評價則貫穿始終,旨在探索更為有效的評價方式,以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布置的課前預習常流于形式。學生是否完成預習任務,預習中是否遇到難題,這些問題教師都難以準確了解,也缺少有效的評價措施。在藥物制劑技術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提前一周發布明確的預習任務,并配備相應的自測題。測試結果一方面作為后續評價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幫助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基礎進行“診斷”。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筆者總結出以下3個課前評價的注意事項。
首先,題目要精。題量過大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也會增加后續教師整理反饋的工作量,一般控制在5~10題為宜,題型以選擇題為主。其次,題目要準。教師需要正確解讀教學大綱,梳理每節課的知識要點,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并以此為依據設定針對性的題目。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將學生學習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合理地轉化成試題。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前評價的導向作用,也才能讓“診斷”結果更精準。
網絡教學平臺可以自動統計學生的答題結果,但是教師還是需要通過有效分析,準確歸納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并以此為依據,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讓后續的課堂教學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學習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要按照一定的權重將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上觀看各種學習資料的時長、討論的次數等學習活動轉化為分數,納入學生的綜合評價中。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他們完成課前預習任務的積極性。
傳統的中職課堂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活動較少,評價的覆蓋面也很窄,教師常以提問的形式對少數幾名學生進行簡單評價。偶爾進行課堂小測,也因為時間問題,難以及時反饋。而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全面并且更加科學有效的評價活動。
以“乳劑制備”這節課為例,筆者將知識目標分解為:(1)掌握乳劑的處方組成;(2)掌握乳劑的形成原理;(3)掌握乳劑的制備方法。分解之后,再給每個知識目標設計5道難易適中的測試題。授課過程中,每學習完一個知識點,就引導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完成相應的測試題,并根據課前自測的結果設置3個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總體原則是只要課堂測試的分數比課前自測高,就可以在自評環節給自己90分以上的分數。為了能給自己一個更高的分數,學生聽課時變得更專注。而且學生反映,增加了3個課堂測試的環節后,感覺課堂時間過得飛快,不再像以往那么難熬。同時,教師可以根據網絡教學平臺統計出來的課堂測試結果,較為準確地了解學生對每個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從而及時調整下一步的教學內容。
借助網絡教學平臺,筆者在藥物制劑技術的課堂教學中還增加了簽到、投票、搶答、主題討論、自評及互評等活動,而每一項活動最終也都會按照一定的權重納入學生的總體評價中。這些活動進一步提升了課堂的活力,也讓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更充分。部分學生在針對課堂滿意度的調查問卷中反映,與以往的“一考定優劣”的評價方式相比,這樣的評價方式讓他們更加自信,而藥物制劑技術這門本來覺得很枯燥的課程也變得有意思起來。
中職學校的專業課程常常是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并重,教師既要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評價,也不能忽略對實踐操作的評價[2]。傳統的中職實踐課,教師經常會因為學生人數較多,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對每名學生的實踐操作過程進行評價,而以筆試成績來代替操作成績。這種做法會讓學生覺得實踐操作并不重要,從而降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此,筆者在實踐課的練習環節,會借助網絡教學平臺的直播功能,隨機挑取一些學生在教室的電子白板上直播他們的操作過程。為了讓自己在屏幕上表現得更好,也為了在互評環節得到更好的分數,學生通常會更加專注地練習操作。而在考核環節,則要求每名學生上傳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個人操作視頻到網絡教學平臺,并由教師、其他學生以及學生本人觀看評價。考慮到時間問題,學生除了要對自己的操作視頻評價外,只要再選取3個其他學生的操作視頻進行評價。這種方法能夠讓學生更準確地發現自己操作中的易錯點,提升他們的操作水平。除了以上方法,教師還可以借助一些軟件來開展實踐課的評價。例如,筆者在乳劑制備的實踐課中,使用的一款監測軟件可以實時監測到操作者加藥的順序和研磨的速度、力度及方向等,并及時糾錯,保證學生每一步操作的準確性。同時軟件還可以根據學生操作的細節進行評分,作為學生實踐操作過程性考核的依據。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課后作業一般是單一的書面作業。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布置更豐富的作業,并對學生課后的學習表現做更科學的評價。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則總結出了以下幾種特色作業與相應的評價方法。
課堂上未能及時完成的自評與互評,可以在課后以作業的形式完成,完成評價任務的,均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得到一定的分數。在不斷的自評與互評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會逐漸提升。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每節課的知識點制成思維導圖,上傳到平臺就可得分,且在投票中獲得前10名的都可以加分。
課前、課中的學習任務未能完成,或者對課前、課中的綜合評價分數不滿意的學生,可以在課后繼續查看課件、視頻等學習資料,或者重新答題,允許所有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每節課的綜合評價提高到100分。
傳統的中職教學過于注重結果性評價,常以最終的考試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依據,而忽視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信息技術拓展了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也讓教師能夠更便捷地收集數據、分析數據[3]。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將學生課前觀看各種教學資料的時長和自測的分數,課堂上簽到、投票、搶答、主題討論、測驗、自評、互評和直播等各種活動,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以及網絡教學平臺的訪問次數等,全部按照一定的權重,納入總成績中,從而更全面客觀地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以及綜合能力做出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讓學生不再像以往那樣擔心自己的期末考試成績,而更加重視綜合素質的培養,也讓教師對自己的學生有更準確的了解,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在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對藥物制劑技術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提高了,課堂滿意率從以往的不到85%提升到了96%,教學效果相比之前也有了顯著提升。在信息化時代下,中職學校的教師必須要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及時關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并勇于嘗試,認真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