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巍,韓 宇
(1.遼寧中醫藥大學藥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2.遼寧中醫藥大學教務處,遼寧 沈陽 110847)
陶行知先生是“五四運動”前后中國教育改造的旗手,作為一名留洋教育家,他既反對“老八股”教育,又反對“洋八股”教育,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1]。“教學做合一”便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在當代高等教育中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值得我們去研究、去實踐。本文以分析化學課程為例,討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教學做合一”。
針對教員在教案中把教學活動分為“教的方面、學的方面、做的方面”這一現象,陶行知先生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
陶行知先生堅持這一觀點的理由有三。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將現成的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把找到這個解決方法的程序安排妥當,指導學生以最短的時間、憑借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對學生的才能興味一概不顧。如果讓教法根據學法變化,那時先生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自然也就能夠樂學。第三,先生不但要將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起來,還須和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做先生的并不是販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而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好的先生必是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
“教學做合一”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在勞力上勞心。我們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把這件事做好,如何運用書本,如何運用別人的經驗,如何改造用得著的一切工具。此外,我們還要想到這事和別事的關系,想到這事和別事的相互影響,要從具體想到抽象,從我相想到共相,從片段想到系統,這都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具有3種特征,一是行動,二是思想,三是新價值之產生。而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
翻轉課堂是隨著近年來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變原本“學習知識在課堂,內化知識在課外”為“學習知識在課外,內化知識在課堂”。這一概念最早在2000年由美國學者J Wesley Baker提出,是一種課前教師以網絡工具和課堂管理系統制作教學內容,將其分配給學生預習,課堂上教師不遺余力地指導學生展開主動和協作學習的基本模式。2007年,美國林地高中化學老師Jon Bergmann和Aaron Sam嘗試把授課內容錄制成視頻,課下發送給學生自學,而課堂上主要用來完成練習和實驗。至此,翻轉課堂正式登上歷史舞臺[2]。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以現代多媒體及信息技術為支持,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寬松的學習環境。大學生是最喜歡、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他們渴望自由,不愿被束縛。翻轉課堂把學習過程放在課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可以自由分配學習時間,并體味自學攻克難題的成就感與快樂,從而奠定樂學的基礎。
翻轉課堂中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經常出現的“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學生在座位上表情淡漠”的現象。與教師講授相比,大學生更喜歡自己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給予指導。
翻轉課堂的重點在于“轉”,即知識內化階段,也就是課堂階段。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會對一個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以確保學生聽得懂,也會相應地舉例,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但這也只是做到了“授人以魚”。而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已經在課前對教學視頻進行了學習,課堂上從問題入手,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這種從問題出發探究問題的本質,從而得出解決方案的教學過程,是“授人以漁”的過程。
教學視頻準備過程中,視頻腳本的設計應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不能只顧講,要更多地考慮學生接受能力。這是“教學做合一”思想中對“教”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保障。
(1)從視頻時長來講,應以10 min左右為宜,太短知識點講不清楚,太長學生在自學時會失去耐心。比如我們在“酸堿滴定法”這一章中,將“酸堿滴定曲線及指示劑的選擇”這一知識點制作成3個教學視頻,分別為《強酸堿的滴定曲線及指示劑的選擇》《弱酸堿的滴定曲線及指示劑的選擇》以及《多元酸及多元堿的滴定》,每個視頻時長在12 min之內。
(2)發布教學視頻的同時,設置合理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會更有成效。問題設置以選擇題或判斷題為主,因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畏難情緒,如果設置的是學生平時考試中覺得簡單的題型,他們會渴望通過短時間的自學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或判斷。例如,在《多元酸及多元堿的滴定》教學視頻的討論區,我們設置這樣一道判斷題:某二元酸H2A,其Ka1=6.9×10-2,Ka2=2.5×10-7,該二元酸能被分步滴定,有兩個突躍。這個問題涉及兩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即酸堿能夠被準確滴定的條件和被分步滴定的條件,如果學生能夠做出正確判斷,說明自學效果不錯,很好地掌握了知識點。
學生自學過程是帶著問題學習,是在“做上學”,這是翻轉課堂實施的基礎。不在思考上進行的自學不是有效自學,沒有學生的有效自學,實現有效的課堂知識內化就成為空談。
由于學生自學安排在課外,如何保證有效自學成為關鍵問題。我們采取的措施是,不將教學視頻簡單地拷貝給學生,交代他們要課前自學,而是充分利用學校建立的網絡教學平臺,將教學視頻上傳至“播課單元”,同時創建討論區。在后臺,教師可以很好地掌握學生觀看視頻情況,包括播放次數、在線時長等。在討論區也可以實現學生間的討論以及教師的在線指導。另外對于自學確實存有困難的學生,我們會組織教師現場指導,學生圍坐在一起看教學視頻,不懂之處隨時提問,教師給予個別指導,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自學,充分保證自學的有效性。
課堂知識內化是翻轉課堂的核心,主要是通過解決問題來理順知識點,強化知識點的運用,是教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的過程。
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點及面,既要突出知識目標中要求掌握的內容,也要涉及需要熟悉及了解的內容,在實現情感目標的同時更要突出能力目標。
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教師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先形成解題思路,再解決具體問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把解題思路形成過程教給學生,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做到舉一反三。例如,我們在“酸堿滴定曲線及指示劑的選擇”這一節中,設置這樣的問題:以0.100 0 mol/L的HCl溶液滴定0.100 0 mol/L的NaOH溶液,酚酞、甲基紅、甲基橙三者中何者更適合做該滴定的指示劑?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該滴定的突躍范圍,然后根據突躍范圍選擇可以使用的指示劑,最后選擇最優的指示劑。可以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根據教學視頻內容解決該問題。首先,通過計算得到滴定突躍范圍的pH值為4.30~9.70;然后,根據指示劑選擇原則“指示劑變色終端pH在滴定突躍范圍內”,發現三者均可作為該滴定的指示劑;最后,分別對三者的變色范圍、變色點與滴定化學計量點間的關系以及滴定過程中顏色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得出甲基橙做指示劑誤差最大,將其去除,比較酚酞和甲基紅,由于酚酞在該滴定過程中顏色呈現從有至無的變化,而甲基紅呈現由較淺的黃色向較深的紅色變化,因此應優選甲基紅為該滴定的指示劑。學生學會了解決該問題的思路,下次再遇到指示劑選擇問題時就不會手足無措,能快速找準出發點,尋得最優方案。
翻轉課堂教學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3-4],教師起到導師作用。教師將教學與科研經驗相結合,從實現學生有效自學角度出發制作教學視頻、設置實際問題。課堂上教師再從解決問題入手,梳理知識點,引導學生形成解題思路,強化知識點的應用。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的過程,即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學做合一”。
翻轉課堂已成為全球最熱門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話題,目前正以“顛覆傳統課堂”的名義席卷我國教育領域。這種教學模式是否會成為拯救大學課堂教學的神器[5],還需要廣大高校教師進行更加深入、系統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