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清,胡建國
(安徽三聯學院護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人體形態學是基礎、臨床醫學專業基礎課,同時也是本科護理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課程。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人體基本組織和各系統主要器官的形態、結構及機能意義,學會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切片和辨認人體各主要器官微細結構,為后續其他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必要的形態學基礎[1]。
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的人體形態學課程教學實踐中,緊緊圍繞本科護理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利用課堂講授、病例導入、課堂討論、答疑以及示教等手段進行教學,讓學生明確只有扎實掌握人體形態學基本知識,才能正確理解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準確判斷人體的正常與異常,區別生理與病理狀態。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對人體形態學的認識,使其樹立以患者為中心意識。
人體形態學教學對象是2019級本科護理學專業新生。在第一次課(導入課)上,了解到大部分學生是因父母或者身邊親朋的意見而選擇護理學專業,一些人被這個專業錄取后,也沒考慮調劑等其他問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啟發、引導學生學習護理學相關理論知識,使其了解護理學專業特色和發展前景。學生還要同步學習生理學、護理學導論等課程,學生只有扎實掌握人體形態學知識,才能理解人體正常機能活動的基本規律及護理基本理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具體的臨床護理實踐中。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可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創設具體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完成規定學習任務的同時,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習能力。
教材是學生系統學習理論知識的主要材料,它能幫助學生預習、課堂討論和復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所講內容。因此,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際教學需要,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人體形態學》(第四版)教材,它是本課程教師備課、上課時的主要參考材料。《人體形態學》符合本科護理學專業教育特點和培養目標,突出護理學專業特色,有許多與臨床護理息息相關的操作,如臀大肌注射、灌腸法等,將其應用于教學中,能為學生后期進行基礎護理操作增加知識儲備,同時避免與臨床護理工作脫軌現象。該教材選用彩圖47張,能更直觀地呈現各系統及小樣本模型的結構和形態,不僅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還有利于增強學生代入感,讓其真正融入課程學習,讓學習變得更輕松。
教學方法即在教學實踐中,為了使教師與學生有效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具體教學方法。本課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主要采用理論與示教相結合教學、案例教學[2-3]法,引導學生獲得知識,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思考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
本科護理學專業人體形態學共計88學時,其中理論64學時,理論課學時過于緊張,易使學生對知識點抓不牢、吃不透,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傳統的理論教學主要是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系統講解各系統的組成、功能以及各系統具體組織和器官的位置、形態及結構特點等內容。但這種教學方法形式單一,課堂氛圍沉悶,特別是在講解較為抽象的內容時,由于空間思維能力有限,大多數學生反映聽不懂,不容易理解,學習效果差。
而示教以觀察人體形態、結構特點為主,能直觀地讓學生看清具體的人體形態,分為標本示教和活體示教。對于標本示教,如在泌尿系統腎的形態結構教學中,學生普遍反映對于腎的內部結構不易理解,教師可將實驗室右腎的冠狀切面標本等帶入教室讓學生觀察,也可讓學生在課間休息時間復習,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對于活體示教,如講運動系統軀干骨的組成和形態特點時,學生反映對各部椎骨和胸骨的形態特點不理解,具體的結構有第七頸椎棘突長而粗大,這時可邀請一位學生來講臺,使其前頸部前屈,讓學生觀察到其頸部有一隆凸,體表用手可觸及,利用特殊的骨性標志,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還可讓學生在自己或者同桌身上觸摸。如講脈管系統動脈這一章節時,動脈分支多,不易記憶和掌握,常見的有頸動脈,其上段的位置較表淺,可讓學生在體表觸及動脈搏動點,掌握其位置,為以后學習基礎護理等課程知識打好基礎。如在心肺復蘇操作時,學生可用手指觸摸患者的頸動脈,觀察其心跳,具有實際的臨床意義。這種教學方法能使抽象的理論知識生動化、具體化,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理論講授、模型和活體示教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及教學質量。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法。課前收集臨床病例資料并轉發給學生。具體資料:患者,衛某,女,55歲,右眼視物模糊不清,時有腫脹不適,視力較前有所下降,起初未重視,稍做休息可自行緩解,四天前覺得上述不適尤甚,右眼脹痛明顯,視物不見,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于是去醫院就診。病程中患者神清,無畏寒,發燒,飲食差,二便正常,睡眠正常。查:Vod:黑朦,Vos:0.3,眼壓:右:測不出,左:54 mmHg,右眼瞼稍腫脹,球結膜充血明顯,角膜水腫、渾濁明顯、前房淺,右眼瞳孔約6 mm,無光反射,晶體密度增高。臨床初步診斷:青光眼。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根據目前所學理論知識和查閱的資料,積極參與病例討論并進行思考。在講感覺器這一章節眼球內容物知識時,主要介紹房水的組成和循環路徑等方面知識,課上針對學生提出的關于病例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入講解,增加與學生互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對青光眼病因及臨床表現方面知識的掌握程度。
本課程綜合成績由過程性考核成績(50%)和終結性考核成績(50%)構成。過程性考核方式包括考勤(10%)、課堂討論(40%)、測驗(30%)、作業(20%)。終結性考核以期末卷面考核為主,期末卷面考核結果顯示,學生最高分為90分,最低分為40分,平均成績為66.44分,及格率為76%。試卷難易程度合理,題型多樣,覆蓋絕大部分重要的知識點。學生在基本知識點掌握方面有所欠缺,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差,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反復強調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同時利用學習通、慕課等教學平臺,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加強與學生互動。
人體形態學教學實踐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導向,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為依據,根據護理學專業教育和崗位需求,以理論與實踐融合為契機,以培養素質高、能力強的實用型護理人才為目標,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體現護理學專業教育特點。準確把握本課程在護理課程群中的定位,以能力為本位,強調理論知識傳授和基本技能訓練,充分利用理論與示教相結合、案例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理論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人體形態學學習技巧,為學習其他護理學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