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山
(西南醫科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 瀘州 646000)
健康是促進人們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做出重要指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沒有全民健康,也就沒有全民小康”。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后文簡稱“《綱要》)”,對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體育健身、健康環境等幾個方面做出了制度性安排;明確指出:“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實施,要深入挖掘體育和醫療干預手段在推進全民健康中的巨大潛力,加快推進醫體結合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模式的展開,發揮體育健身在健康促進和慢性病預防中的積極作用。“健康中國”的提出是對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重要回應,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決策。然而,如何踐行醫療衛生事業和體育健康事業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使命是當下極具意義的現實命題。高等醫學院校是為培養專業醫學人才而開設的專業類院校,是保障、輸送高等醫療人才的基地。醫學院校學生具備中醫、西醫、康復等醫學知識,可有效結合學校體育資源,在體育課程中融入康復學、運動醫學、體育保健學、運動處方等體育健康知識,培養醫學類學生健康服務能力,實現醫療衛生、體育鍛煉、全民健身資源的共享與互補。
以“健康中國”、“體醫結合”、“醫體結合”、“體育課程改革”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了檢索,篩選出與研究最緊密的文獻23篇;在中國政府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等網站上以“健康中國”為主題,對相關文件和報道進行了解讀和分析。
2018年3月,對西南醫科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成都醫學院、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四所學校進行了實地考察。了解醫學院校體育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場館資源等情況。
在四所醫學院校內隨機抽取20名學生及8名老師,就體育課程興趣、體育課程模式、體醫結合是否可行、醫學類學生就業規劃等方面話題進行了訪談。
(1)學生普遍認為學校體育課的開展對自己的鍛煉習慣、日常生活和專業發展并無直接影響;對自我健康狀況認識不清晰,不能運用相關知識去指導自己和他人進行體育鍛煉;
(2)多數醫學類學生對當前體育課開展形式基本滿意;上課形式多以傳授基本運動技術為主,并附帶部分體適能練習,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體育課時總量占比4%-5%,體育課程中體育理論內容極少,學生對一般性健身方法和運動損傷防治等知識內容了解不多;
(3)體育課程“醫體結合”模式的實施缺乏頂層設計,醫學資源和體育資源未得到充分整合;體育教師普遍存在解剖、生理、生化等知識儲備不足,對體育課程的實施理念和方法缺乏統一的認知。
“醫體結合”即醫學與體育的相互結合和相互滲透。從操作層面可理解為利用體育和醫學手段去優化人群生活方式的過程。“醫體結合”是當前醫學院校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的一個特殊模式,融合醫學院校獨特的醫學和體育資源,緊密結合未來醫學學生的職業特點,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滲透具有醫學職業特征的教學內容。“醫體結合”是現代體育和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現代社會對復合型醫學人才的要求。
(1)公共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①調整公共體育課內容及課時分配。調查發現,醫學類院校每學期體育課程課時量為28-32課時,西南醫科大學開設5個學期,成都中醫藥大學開設4個學期,成都醫學院開設3個學期,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開設4個學期。課程內容由基礎體育課、專項體育課及中醫健身方法等幾部分組成。針對“醫體結合”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進行公共體育課課時改革:縮減體育基礎類課程,調整為一學期,重點提升學生耐力和力量素質;在二、三學期體育選修課中著重培養學生項目興趣,養成終身鍛煉習慣;第四學期開設以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健身方法為主的健身指導課,并輔助傳授運動處方、康復保健等內容。
②適當增加體育理論課內容。對幾所學校的學生訪談過程中發現,多數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反饋集中在:課堂之外不知道自己該怎么練;不知道這樣練了對身體有什么好處;自己會了但不知道如何教會別人等等。反映了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中基本為“照葫蘆畫瓢”式的參課堂學習模式;老師一人做,學生跟著學,簡單地習得了運動技能,對于相關的理論知識極其匱乏。新時代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要求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還要求能夠運用所學的項目技能和體育健康知識切實地進行自我鍛煉以及指導他人鍛煉。每學期28-32課時的體育課時中應至少穿插2-4個學時進行專門的體育理論課學習,學習內容包括健身方法、運動生理知識、運動訓練規律以及運動周期制定等等,讓學生能夠有能力自我解決在參與體育鍛煉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③推廣醫體結合特色通選課。醫學類學生通常學業負擔較重,受學時總量的限制,可采用通選課形式開展“醫體“特色結合型課程,如:運動損傷救護、中醫骨傷理療、運動營養、健康評估、體育保健、運動處方等。公共選修課一般為晚間課程,此類方式既不會加重醫學類學生本專業內的學習負擔,又能將學生集中到一起,通過理論講解、示范等方式向學生傳播運動健康知識,解決了學生時間不足而又對健康知識急迫需求的矛盾。
(2)教管部門統籌及教師能力培養同步提高。
①成立“醫體結合”教改小組。“醫體結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實重點在于醫學院校醫療資源和體育資源的有機整合,而為此建立一個由學校領導、醫學專家、體育專家構成的教學改革小組是十分有必要的。高校教學改革往往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目標制定、過程實施、律行監督等都需要多個部分通力協作。只有做好頂層資源統籌規劃,對改革方案開展專題研究,落實教學改革計劃,才能有序地推進“醫體結合”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②開展體育教師繼續教育。體育課堂是醫體教學改革的“主戰場”,授課老師多以體育部門老師為主。在醫體結合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下,體育教師要同時承擔體育實踐課和健康理論指導課的雙重任務,對于多數術科出身的體育教師來講具有一定難度,所以,教師內部定期展開繼續教育必不可少。繼續教育的開展要融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康復醫學以及心理學等多部門資源,對運動中的學生健康促進機制、損傷預防機制、技能訓練與提高、體育鍛煉心理等展開廣泛討論,使得教師群體能夠從不同學科背景中獲取醫體學科交叉的相關信息和知識體系,豐富體育教師生理、生化知識儲備,提高教學效果;
③轉變體育課程理念。《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重塑體育與健康課程概念,糾正過去體育課簡單模式……切實完成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任務……”。根據新時代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求,要杜絕“放羊式”體育課、“兩聲哨式”體育課現象的出現,授課目標從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向培養全面公共健康服務人才轉變,授課任務從簡單教授運動技術向延伸拓展健康知識、引導培養終身體育理念轉變,將過去的“體育課”轉變為適應新時代人類健康需求的“體育與健康”課程。
(3)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
①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針對醫學類專業學生日常學習負擔較重,參與鍛煉時間少,伏案時間較長等特點,在課程目標制定與課程考核評價上應充分考慮以上情況,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成績在課程評價中的比重。醫學類院校體育課程一般開設兩年,學生在第三至第五學年間所要面對期末考核、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考研、工作招聘等多類應試考試,對學生身體健康狀況來說是巨大挑戰,這就要求第一、二學年的體育健康課程要為學生的身體素質打下基礎,保證醫學類學生以健康的身體狀況和飽滿的精神面貌順利完成學業;
②課程考核中理論與實踐考核并重:“醫體結合”型體育課程培養除了要求學生通過體育鍛煉獲得身體各項素質的提高外,還要求學生掌握一般體育健康知識,并能夠初步應用于參與健身或指導他人健身。現今體育考核形式通常存在重視實踐、忽略理論的情況,經過每學期2-4個課時的專門體育理論學習后,應在期末考評中加入理論考核評價環節,考核可采取隨堂提問、口頭考核等方式,考核內容應包含基本健身方法、運動損傷急救、運動處方及簡單運動生理解剖知識等等,促使學生對體育健康理論知識的學習引起重視;
③展開對醫體教學改革效果的持續評價:在新的體育課程模式下醫學類學生的公共健康服務能力是否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是檢驗“醫體結合”型教學改革取得成功與否的關鍵,而健康服務能力體現則要在參與醫療服務和實踐中檢驗。學校教管部門及“醫體”改革小組應建立學生健康服務能力長效反饋評價機制,醫學類學生于第五學年進入醫療機構進行教學實習,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對于學生能否將“醫體結合”相關知識和能力應用于醫療實踐中做以評價,對實習單位、實習老師以及部分類型患者進行訪談或問卷調查,以此作為學生體育健康服務能力和“醫體結合”改革效果的評價依據。
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是一個普遍性話題,新時代下的“健康中國”戰略對學校體育改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高等醫學院校而言,既是好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諸多困難。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理論與實踐資源豐富,體育設施與組織健全,為“醫體結合”的開展創造了先天條件。將醫學和體育進行有機結合,既符合醫學院校的辦學特色,又適應學生的職業規劃和社會發展需求,是實現全民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