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醫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00)
羽毛球是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中難度較高的一門課程。國內外學者通過長期調査研宄發現高校羽毛球運動是損傷發生率最多的隔網對抗性運動之一,由于學生們的身體素質不同、平時的課業負擔較重、從事體育鍛煉的時間相對較少、而且大部分學生為羽毛球運動的初學者,可能會因為自身原因和場地設備等客觀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羽毛球運動損傷,但是人們經常忽視這些運動損傷對學生的身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因此我們要了解損傷發生的病理、生理學的原因、特點和規律,深入研究,把其發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羽毛球運動在沈陽醫學院是一項參與度相對較高的體育項目,一直以來,傳統的羽毛球教學形式“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做、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于學生對羽毛球運動學習的需求,學生在課堂中不能得到相應的訓練與提高,課后沒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復習,這對于羽毛球運動的提高和發展都起到的限制性作用。為了有效解決羽毛球課程教學形式內容單一,教學方法枯燥問題,本人將翻轉課堂引入羽毛球教學,并請教專家,創建符合校情的校本羽毛球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具體實驗研究,檢驗羽毛球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性,驗證翻轉課堂教學形勢下學生對羽毛球教學以及羽毛球運動興趣提高程度、課后參與程度、技術上升程度等等,為沈陽醫學院衛校教學形式改革提供全新的發展思路。翻轉課堂教學形式打破了傳統教學形式中教師主導課堂的格局,其具有的普遍適應性為高校教學改革,特別是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實現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升課堂的吸引力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課堂更具高效性和時效性。翻轉課堂是一種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提升所帶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同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相比有著顛覆性的改革和變化。從高職院校的學生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多從事技術性的崗位,這些技術崗都對身體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協助他們更好的為自己的工作提供支撐。因此,如何有效的提升高職學生的體育學科學習興趣,改善學生對體育學科的正確認識,明確學習的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翻轉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為有效發揮翻轉課堂的教學成效,教師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充分考慮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情以及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等方面的整體性,但是隨著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自我練習的過程中難免造成運動損傷,因此本文以沈陽醫學院衛校2019級全體學生一年內在學習羽毛球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運動損傷為研究對象,結合學生發生損傷的主要類型進行分析,總結出幾種常見的羽毛球運動損傷,并提出專業的病理、生理學分析及預防措施。
本文以沈陽醫學院衛校2019級全體學生的羽毛球教學中存在的運動損傷為研究對象。
軟組織的損傷:包括皮膚、肌腱、肌肉、韌帶、腱鞘、滑囊等損傷;
關節軟組織的損傷:包括關節軟骨、骨骺軟骨的損傷和骨關節病;
骨組織的損傷:包括骨折和骨軟骨炎;
關節穩定結構的損傷:動力性結構關節周圍肌肉損傷和靜力性結構韌帶的損傷;
神經組織的損傷:周圍神經組織的損傷。
(1)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后會即刻出現細動脈短暫收縮,然后擴張,毛細血管床開發,導致局部的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量和能量供應增大,這樣出現早期拉傷部位發紅、發熱。后來會出現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局部液體和蛋白滲出血管,同時白細胞參與反應聚集于拉傷部位,引起局部組織腫脹疼痛。如果肌肉、肌腱組織再生能力較差,損傷部位只能進行癲痕修復,并且導致該部位容易再次拉傷。
(2)膝關節半月板的損傷。
半月板損傷在于關節運動中引起的半月板的矛盾運動,以及膝關節運動中的突然變化。在不恰當的運動中膝關節使半月板不斷承受著負荷的垂直壓力、向周圍移位的水平拉力和旋轉時的剪式應力。例如,打羽毛球過程中學生的膝關節在屈伸過程中同時出現旋轉、內外翻,這時半月板既要完成屈伸位移,又要完成旋轉位移運動,甚至還有側向運動,此時出現矛盾運動,使得半月板擠于股骨和脛骨平臺之間,使其承受壓力和剪力,造成橫裂或前腳撕裂。
(3)骨折和骨軟骨的損傷。
骨折分為外傷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骨組織周圍有豐富的血管,骨折早期可見軟組織內大量出血,形成血腫,兩到三天后,開始血腫,繼而發生纖維化形成纖維性骨痂。上述骨痂逐漸分化出骨原細胞,形成類骨組織,以后出現鈣鹽沉積,纖維性骨痂中的軟骨組織也經軟骨化過程演變為骨組織,最后形成骨性骨痂。
(4)損傷性腱鞘炎。
肌腱反復收縮與腱鞘之間發生長期的摩擦從而導致了炎癥的出現,局部組織出現積液,腫脹不適,纖維組織發生粘連,最后腱鞘變厚,纖維化,導致肌腱在狹窄的腱鞘管內活動受到限制,引發疼痛。
(5)跟腱損傷。
跟腱損傷是由于局部受到外力的直接撞擊所致,比如反復起跳、轉向、落地、起動所產生的牽拉,導致跟腱的止點和肌腱發生急性拉傷,還有反復細微損傷的積累。如果發生急性損傷會出現疼痛、腫脹,并且肌肉張力升高,踝關節背伸活動受限;如果發生過度使用性損傷,跟腱會變寬、力量下降、背屈活動度下降,活動時疼痛明顯結束后疼痛減輕;跟腱如果發生斷裂,可能會出現劇烈疼痛或聽到響聲、局部可以摸到凹陷,不能用腳尖行走。
(6)腦震蕩損傷。
腦神經受到了碰撞而發生的暫時性的功能障礙,如高處接球時滑倒后頭部著地,輕微的腦震蕩會發生頭暈、耳鳴、短暫失憶;中度腦震蕩會情緒紊亂,惡心、嘔吐、逆忘、意識喪失小于五分鐘;重度腦震蕩情緒紊亂、喪失記憶超過五分鐘,嚴重出現頭暈、頭疼、耳鳴,并且出現明顯的逆忘現象。
(7)軟骨細胞和基質的顯微損傷。
顯微損傷可以由一次簡單的創傷和多次或者反復的負荷造成,也可由于缺乏運動引起的軟骨的病變。這種損傷常常造成軟骨細胞的受損,從而影響細胞合成膠原和蛋白多糖的能力。臨床上常常將關節軟骨的顯微損傷和膝關節的韌帶損傷聯系到一起,當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后,通過核磁共振檢查可以發現80%以上的患者有軟骨隱匿性損傷或骨挫傷。
(1)充分做好準備活動。
運動前堅持15-20分鐘的準備活動,可以避免手腕、關節、腿的部位出現不必要的損傷。首先是5-8分鐘的靜態拉伸訓練,主要是轉腰、壓腿、向前跨步、高抬腿、側身引臂拉伸、側身雙腿交叉走步等;然后圍繞場地慢跑5-8分鐘;最后還可以做一些揮拍和步伐的練習。這種訓練或者比賽前的熱身可以有效的預防運動對肌肉和肌腱等部位的傷害,增加運動肌肉收縮時的速度和力量以及改善各組肌肉的協調能力。
(2)規范技術動作。
錯誤的技術動作是導致羽毛球運動損傷的主要和直接原因,而避免運動損傷的基礎就是要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羽毛球是一項看似簡單的運動,但是實際掌握起來是有一些難度的,主要的技術包括挑、吊、推、撲、勾球和劈殺、扣殺等等。這些技術動作要經過科學系統的學習和訓練,才可以正確掌握,也要有正規的教練和老師指導才能避免造成運動損傷。
(3)保護特殊部位。
運動損傷以腕部、膝部、踝部損傷最為普遍,在運動中要保護好這幾個部位,必要時應該準備護腕、護膝、護肘等保護特殊部位,避免拉傷。
(4)避免疲勞和帶傷運動。
在身體疲勞或者有傷病的情況下,一定要停止運動,身體狀態恢復正常后再恢復運動。如果在運動中出現損傷應該立即停止運動,按照運動損傷的早期處理原則“PRICE”進行處理。P:protection 保護,R:rest 休息,I:ice 冰敷,C:compression 加壓包扎,E:elevation抬高傷肢。許多學生在受傷后繼續參加運動,這是不正確的,一般來說輕度的急性損傷需要2-3周恢復,嚴重損傷需要4-6周,甚至更長時間的修養,如果不能及時恢復,有可能會演變為慢性損傷。
在進行羽毛球教學課程和教學訓練活動前要讓學生做好充分準備活動,尤其在寒冷季節應當適當延長準備活動的時間。體育課教師應當注重加強學生的局部肌肉的力量訓練,不僅要重視轉項技術還要增加肌肉力量。比如,加強膝關節、腕關節、踝關節和肩關節的肌肉力量的訓練,不僅可以有效的預防肌肉拉傷的發生,而且起到保護關節的作用。最后要注意的是,體育教學或者訓練結束前更要重視課后放松活動的環節,可以采取靜態和動態相互交替的放松拉伸方式,有助于肌肉疲勞的快速消除,提高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