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琴,肖羨禹
(珠海市衛生學校,廣東 珠海 519000)
近年來中醫政策利好的消息接連不斷,國家正逐步搭建起有利于真中醫的政策平臺,營造出有利于真中醫的社會環境。中醫藥學凝聚千年的養生智慧和治病經驗,中醫治病的優勢和經驗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信服。因此,老百姓學習并使用中醫藥的熱情和興趣也不斷高漲,但是僅憑一腔熱情和興趣就學好用好中醫藥是不可能的。
我校藥劑專業學生(以下簡稱藥學生)中也不乏中醫藥的鐵桿粉絲,他們非常熱衷于中醫特色治療(如針灸、刮痧、艾灸、推拿按摩等及中藥日常藥膳養生),而藥劑專業的課程是以西藥相關課程為主,兼有小部分中醫藥課程,這就使得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思維混亂,學習效果不佳,甚至影響其今后在藥學崗位上中醫藥的合理應用。
(1)學生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都是在現代科學環境的熏陶中長大的,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僅限于語文課中所學的古詩詞,一些傳統文化及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也因與現代流行文化格格不入而受到青少年的排斥。
(2)由于年齡和學歷層次的關系,中職生抽象思維能力弱,思想比較簡單,理解能力不強。中藥教學中,對各中藥的性味解釋包括了性質和氣味,如“味”是指藥物真實的味道和根據功效來確定氣味,而學生難以理解中醫藥這種理論。
(3)中職階段課程設置缺乏相關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由于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弱化了學生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護理、助產、藥品營銷等專業皆是以西醫課程為主,中醫藥基礎課程和課時較少。中醫藥課程所占學分較少,以致課程內容的講解時間有限,難以讓學生學透和吃透。
(4)中職藥學生在校重點學習的基礎課程以西醫類基礎課程為主,如正常人體學、疾病學、化學基礎等。正常人體學側重于對人體器官和組織的形態與解剖意義上的解釋,而中醫藏象學說的“心”“肝”“脾”“肺”“腎”等臟腑認識,側重于對系統和功能的認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混淆。顯而易見,學生腦袋里存在著兩種思維的沖突和糾結。
根據多年的中醫臨床實踐和中醫藥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要學好中醫藥,用好中醫藥,正確指導患者合理使用中藥,首先要讓在校藥學生在學習中醫藥理論基礎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中醫思維方式,堅定對中醫藥的信心,因此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十分必要。
所謂中醫思維是指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思想基礎去認識世界,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診治疾病的思維過程及其所體現的特征。其表現為整體思維、變易思維、直覺思維、中和思維、意象思維等[1]。中醫思維的主要特點體現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陰陽五行,司外揣內、取象比類,未病先防。
正確的中醫思維關系到學生專業思想的牢固,關系到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掌握和靈活運用。應該從傳統文化教育、中醫經典著作學習和中醫臨床實踐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理解和形成中醫思維,引導學生自覺運用中醫思維。
(1)營造教學中的和諧氛圍,準備通俗易懂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教與學密切配合、相互協調,達到教學相長,實現教學效果“共振”。比如講解中醫病因“濕邪”,聯系當地的氣候特點,結合廣東人體質特點,深入淺出地講解濕邪致病的特點,調理濕性體質的方法。因為教學內容與生活密切聯系,學生聽講時興致較高[2]。
(2)營造校園中醫文化氛圍,接受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熏陶,啟蒙中醫思維。學生課余活動中多考慮一些中國古代哲學元素,如開設有關中國古代哲學方面的興趣講座,開設中國古代哲學和中醫藥文化微博、微信等,開展校園傳統文化節及中國古代哲學知識競賽。讓在校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產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接受中醫藥,并逐漸形成正確的中醫思維。
(3)熟讀中醫藥經典著作,有助于中醫思維的形成。如《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中系統闡述了人體與疾病等方面醫學知識,而且蘊涵著整體觀念、天人相應、陰陽五行等哲學思想和社會人文知識,這些都有利于中醫思維的養成[3]。對初學者,熟讀經典著作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醫的發展歷史、更深入地領悟中醫的理論體系、更直面地感受中醫的診療特點、更好地培養中醫思維。
(4)參與中醫藥文化傳播的社會活動。成立以興趣為宗旨的中醫藥協會,讓學生參與“中醫藥文化節”“中醫中藥行科普活動”“中藥膏方節”,聽名醫講座、協助名醫義診、參觀中醫藥博物館。
(5)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恒動觀、整體觀。中醫學的許多概念并不是由具體的實驗數據或組織結果得來的,而是在想象下產生的。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想象力培養,將想象轉化為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做出正確的臨床判斷。講臟腑功能時,要注意某一臟腑功能之間、生理病理與自然社會之間、生理與病理之間、臟腑與臟腑之間的動態平衡及相互聯系;講診斷、治療時,既要使學生樹立整體觀念,又要培養學生以常衡變的恒動觀[4]。
(6)見證中醫藥療效的神奇與奧妙。中醫的生命力在于療效,通過臨床實踐,讓學生見證中醫藥療效的奇特,如刮痧及針灸療法,針灸教師對發熱、咽喉腫痛的學生進行點刺放血,立竿見影的效果令學生著迷。
(7)樹立“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預防觀。中醫治病強調養勝于治,故有“上工治未病”之說,明確了養生、攝生的重要性。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5]。
健康產業發展迅猛,健康養老、健康旅游、健康宣傳,需要大量既懂得本專業知識又懂得中醫藥知識的人才,百姓對中醫藥感興趣、也信任,希望獲得更專業、更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和中醫藥服務,而堅定中醫藥的信心,重視中醫基礎理論學習和培養中醫思維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