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三幼兒園 于麗群 李萬麗
家庭是幼兒啟蒙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由此可見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做有智慧的家長,選擇適宜、科學的教養方式對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父母的作風、習慣、修養、性格特征、言談舉止等都會對幼兒心理態度、心理品質以及心理特點、性格的形成產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
現在很多家長存在著嚴重的教育誤區,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忽視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心理素質教育。同時父母一些不恰當、不合理的教養方式也剝奪了幼兒優良個性品質的發展機會,不利于實現高質量的幼兒教育。
第一,家庭結構影響幼兒心理素質的形成。幼兒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父母的關懷,健全、完整的家庭結構有助于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幼兒在父母的關懷下健康快樂地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穩定的情緒;反之,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的幼兒在親情和情感上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照顧,心理營養和需求得不到及時的補充,不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園大二班的童童小朋友,由于父母離異,母親脾氣暴躁,總是用命令式的言行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不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經常打罵和體罰孩子,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變得心理自卑、性格壓抑、逆反心理強。
第二,家庭氛圍是影響幼兒心理素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幼兒長期生活在不愉快、不和睦的家庭氛圍中,會使幼兒形成冷酷、膽怯、孤僻、不信任的人格特征;而長期生活在互愛、互信、關心的家庭氛圍中,幼兒就會形成熱情、自信、活潑、開朗的良好心理品質。鄰家父母天天在孩子面前責罵、爭吵不斷,對孩子說話也是滿口污言穢語,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導致與同伴相處時也是臟話連篇,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報復心理極強。
第三,父母不同的性格、層次、素質及生長環境對幼兒心理特征的發展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出臺,越來越多父母開始重視子女教育問題,意識到嚴厲粗暴的教養方式會使幼兒形成缺乏興趣、感情冷漠、自控力差等心理品質;民主、科學、開放的教養方式有利于幼兒形成性格開朗、情緒穩定、情感豐富、意志堅強等心理特點。
第一,社會適應性是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父母、老師的指導下,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習慣并掌握一定的同伴交往技巧,能促進幼兒積極的心理品質發展,使幼兒以良好的心態迎接未來的挑戰。現在大多是80后、90后的年輕父母,幼兒的教育往往撒手給爺爺奶奶,導致幼兒缺少與人交往的機會,不能與同伴很好的相處,長此以往,幼兒就會形成不合群、自卑感強、孤僻、社會適應性差的心理特點。比如,浩浩爸爸媽媽平時忙于工作,對孩子的關愛很少,爺爺奶奶照顧孩子又對其非常溺愛,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當他與其他幼兒發生矛盾時也不愿道歉,導致孩子形成了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個性。
第二,師幼之間的互動方式也是影響幼兒心理素質形成的因素之一。教師應為幼兒創造表達自己想法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和空間,讓幼兒在活動中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欣賞自己、悅納自己,獲得成功的快樂,并逐漸形成自我接納、求知欲高、自信心強的心理素質。在分享閱讀活動“爸爸一定有辦法”中,教師通過故事分享,讓幼兒對活動產生興趣和欲望并很好地投入其中。通過分享閱讀這個途徑,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給予幼兒鼓勵和贊揚,讓幼兒在活動中悅納自我,形成敢說、敢想的實踐能力。
第三,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對幼兒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了巨大的影響。言情類、攻擊性的文化垃圾充斥著幼兒的眼球與心靈,影響到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所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社會文化大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力,屏蔽不良因素,促進幼兒身、心、智、德等全方位、立體性的培養和開發。
幼兒的起跑線在于父母的高度,父母應當認識到幼兒是一個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父母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尊重幼兒的獨立意識;父母要不斷學習科學的家庭教養知識和方法,選擇民主、科學的教養方式,用耐心、細心、愛心、責任心來引導幼兒健康成長。我們班的悠悠小朋友,按照父母的意愿每天練習畫畫,在父母的催促下繪畫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她對學習總是提不起精神,一段時間后父母察覺到這一點便和她談心,才發現她最大的興趣是彈鋼琴。
其次,注重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自信心和獨立性。作為父母要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思想,從小培養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減少對幼兒的溺愛與遷就,給幼兒相對獨立的自由空間,給幼兒更多自我鍛煉和服務的機會,這將有助于幼兒獨立性的發展,也有利于幼兒在生活中找到自信。
最后,讓幼兒感受幸福、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關系和諧教育理念一致,尊重幼兒的學習興趣,傾聽幼兒的真實想法,而不是全盤包辦替代,將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于幼兒。有調查發現68%的父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覺得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益。
首先,父母在教養幼兒時應注意語言藝術,通過各種途徑、方法提高自身修養和育兒水平,在家庭中營造和諧、科學的教育氛圍。在幼兒出現各種行為及心理上的問題時,父母要科學地進行分析與引導,不能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父母應與幼兒建立平等的溝通環境,尊重幼兒的個性,通過溝通開啟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優良的心理品質。
其次,在游戲中為幼兒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創造條件。游戲是幼兒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發展各種能力、培養心理品質。通過讓幼兒參與游戲活動并進行深入觀察,了解幼兒心理素質發展所需的一切條件,并在必要時提供協助,幫助幼兒提高觀察力、想象力及規則意識等。父母應主動參與幼兒的游戲,進入幼兒的內心世界,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比如有孩子在游戲中說“老師,我不敢操作”“媽媽,我害怕”等語言時,老師父母要及時介入到游戲中了解原因并引導孩子,培養孩子善于解決問題及與人交往的心理品質。
最后,提倡父母采用民主而嚴格的教養方式,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教育幼兒時應愛而不嬌、嚴而有格、松而不溺,鼓勵父母多采用溫和、尊重、關愛、引導等積極的教養方式,不要采用冷漠、疏遠、不信任、驕縱等消極的教養方式,在成長的過程中,尊重、欣賞幼兒的想法,讓幼兒感到自己被理解、尊重和重視。對我園家長進行家庭教養方式調查發現,有14.5%的家長選擇專制型的教養方式;51.8%的家長采用溺愛型的教養方式;33.7%的則采用民主型教養方式。在三種教養方式中溺愛型的比例最大,超過了半數以上,這說明家長在如何教養孩子的觀念與方法上還需要接受正確的引導。
幼兒一出生就受到來自家庭環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心理發展水平及心理品質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
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有利于幼兒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形成,從而衍生出責任感、自信心、好奇心和實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自我接納能力等重要的心理品質。相反,如果父母不能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或幼兒長期處于緊張的家庭氛圍和關系中,幼兒很可能會形成一系列消極的心理特征,例如壓抑、脆弱、冷漠、急躁、遲疑、膽怯、逆反、甚至不合群等。我們班的陽陽小朋友,已經連著好多天咳嗽不止,教師向他媽媽反映這個情況,讓她抽空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但是她媽媽無動于衷,根本不關心孩子的身體狀況,在這種從小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缺乏自信、性格壓抑、對人冷淡。
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教師要鼓勵家長多關注幼兒園發展和幼兒發展情況,邀請家長“走進來”,通過親子之間和睦相處、溫情陪伴、共擔責任等方式破解不同年齡段幼兒面臨的心理素質養成問題,憑借問卷調查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幼兒在園、在家的學習、生活及心理成長狀況之間的變化,通過舉例、互動、啟發等形式提高家長對幼兒心理素質的了解。以家園教育同步化為契機,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如讓教師建立幼兒心理健康檔案,使家長了解幼兒心理素質狀況,以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家庭教育文章分享、家長助教、家長參與幼兒園大型活動、家長座談會、與教師面對面交談等多種形式為契機,給家長們正確培養幼兒心理素質提供經驗和思想引領,努力做孩子終生的導師,同時創設輕松愉快的家園共育氛圍,家園步調一致,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心理品質。
幼兒最需要的心理營養是“愛”,作為父母,給幼兒創造一個有“愛”的家庭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中通過細致入微的關愛、關懷,讓幼兒感受家庭的幸福、溫暖、和諧,從而使幼兒在生活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愛自己的父母,進而愛身邊的人、愛集體。依依是個聰明、活潑、可愛、有同情心的孩子,做起事情來有模有樣,很有規矩,其父母都是知識分子,跟孩子相處時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對待,傾聽孩子的想法,遵從孩子內心意愿,必要時給予幫助,讓孩子參與家里的大事商討。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道德品質、個性特征的形成都會比較健全。
其次,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提升良好心理素質的突破口。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一生最大的工程,以身作則、親身示范、高效陪伴,將教育自然而然地滲透于一日生活之中,讓幼兒感受到父母的耐心、關愛,感受到家庭是一個快樂的世界。在我園開展的“幼教365”親子活動中,我們給家長和孩子創設了一個互相陪伴、共同成長的平臺,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關系。
最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做到不缺席,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用實際行動來做榜樣,以正確言行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