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吳綾實驗小學 張 曦
“耕讀”二字最早來源于“耕以致富,讀可榮身”的說法,之后有了“耕所以養身,讀所以明道”的詞句,再到今天的“以耕喻讀”的實踐嘗試。耕讀課程伴隨著歷史的車輪在不斷變革。吳綾實驗小學生生園的耕讀課程內容也是根據孩子們的實際年齡特點、認知特點而設計的,有適合二年級的“護鳥行動”“認識樹木”“銀杏探秘”等課程,也有適合六年級的“稻花香”“油菜花開”課程。“教學做合一”理念(以下簡稱“理念”或“該理念”)視“教學做”為一體,將理論與實踐聯系在一起,和耕讀課程不謀而合。本文將對“教學做合一”理念運用于吳綾實驗小學耕讀課程活動進行研究。
“教學做合一”理念契合耕讀課程活動。耕讀課程不同于普通的語數英課程,可以在教室里完成授課,耕讀課程需要我們下到田里去看一看,學一學,做一做。陶行知先生用種田舉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教的方法,這就使得該理念在耕讀課程活動中有了重要價值。
在“教學做合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老師在耕讀課程里可以邊教邊學。耕讀課程是吳綾實驗小學的一門新開發課程,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我們的老師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不斷改進,有教,然后有改;有改,然后需學。在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要在耕讀課程里親自行動,從水稻的播種,到水稻的收割;從蓮藕的挖掘到蓮藕的美食制作;從向日葵的移苗到向日葵的觀察。每一次課程,孩子們都是貼近自然,來到田園,感受生命的氣息和活力。這一次次的課程活動正貼合了吳陵實驗小學的核心理念勤耕善讀。勤耕,然后能善讀也。孩子們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增長了豐富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學習。
古語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吳綾實驗小學卻沒有這樣的煩惱。學校里的生生園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小公園,里面的耕讀課程由十個系列組成,如迷你太湖、江南水田、阡陌井田等,下面分布了58個具體的課程,每個課程都有6個課時。課程的豐富既是對老師們的挑戰,也促進了老師的奇思妙想。老師們邊教邊學,在做中教,在做中學,每一次新的教學設想和實踐都是一種新價值的產生。
如今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衣食無憂,他們從小無須務農,導致孩子們無論是動手能力還是對于大自然的知識都極度匱乏。教育法規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小學階段,我們尤其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避免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智育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該理念從根本上解決了孩子們的這一問題,一旦進入耕讀課程,孩子們事必躬親,多動手,多動腦,孩子們的手腳變靈活了,思路也拓寬了。遇到問題,孩子們不用怕,試一試,做一做,答案就出來了,德、智、體方面就都能發展起來。
交流導入環節中,重點是促進學生的興趣。課前,老師要求孩子們對移苗的知識進行了上網查閱,大部分孩子都去查找了,剛上課的五分鐘內,老師讓孩子們交流了和移苗相關的一些知識。有孩子說:“移苗”的時候要保留根部的少量泥土,這樣可以保護植物不受傷。有孩子說:“移苗”后需要澆水。聽完孩子們的分享后,老師都會給與孩子們一個大大的微笑。課前的孩子們充滿了對移苗這一未知行動的好奇,而當他們查閱資料,自學以后,在課堂上的分享則是讓他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學習新知環節中,孩子們圍坐在一塊土地旁,交流完他們課前所獲取的關于向日葵移苗的知識后,老師補充了他們遺漏的內容。將“移苗”的步驟通過關鍵詞的形式清晰地呈現在了孩子們眼前,分別是:起苗,挖坑,下苗,澆水,覆膜……然后請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將關鍵詞進行正確的排序,并對移苗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請學生再來說一說。之后,教師引導孩子們以小組的形式,通過平板觀看向日葵移苗的過程。方與嚴先生指出,教學做方法的中心是做,方法的對象是事物,先生的責任就是要和學生一同做,在做上指導,使學生在做上得到經驗、得到知識,就是在做上解決困難問題。而學生的責任就是在做上學,在做上發生問題,找取工具材料來解決問題,得到經驗和知識。這樣的教學做合一完全融于我們的耕讀課程。在“快樂移苗”這節課里,老師沒有簡單粗暴地將移苗的知識一股腦兒地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搜集,然后通過互相討論,老師教導,再通過獨立思考后,獲得了移苗的理論知識。
實踐體驗環節中,全班分為了六個小組,老師選取了一個小組作為示范小組,請他們進行了移苗。當孩子們在移苗時,老師請他們適時地說一說這是什么步驟,需要注意什么。做的孩子說得頭頭是道,看的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當示范小組結束示范后,所有的小組就一起動了起來。每個小組的組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移苗,有的負責挖坑,有的負責澆水。分工完成后,學生們就各自拿取工具。在學生們實踐的過程中,上課老師和輔助老師都會在旁觀察指導。在給定的10分鐘內,動作快的小組移了4株苗,動作慢的小組只移了一株苗。學生們在合作過程中共同學習了知識,也更了解了合作。
在總結延伸環節中,學生們實踐之后,老師先讓學生們自我評價,說出哪些地方做得很滿意,哪些地方還可以改進。學生們非常積極地發言,有的說移苗的時候不夠仔細,碰到了植物,擔心它受傷,也有的學生說澆水的時候沒掌握好力度,一下子倒太多。在學生們的發言之后,老師也對每個小組的表現進行了評價。老師真正根據學生學到的內容進行教學的點評,做到了教學做合一。
在評課交流環節中,老師問孩子們:“你們覺得今天獲得了怎樣的收獲呢?”有的孩子說“:移苗的時候,我提醒自己要很小心,然后我真的做到了,沒有給同伴拖后腿。”也有的孩子說:“我覺得我很喜歡這次移苗,移苗的時候眼睛一直盯著看,我在學習其他課程的時候也應該像今天一樣,這樣或許我會學得更好!”孩子們最大的收獲還是快樂,而這份快樂主要來源于他們動手做,并且做出了成果。孩子們收獲了不一樣的成就感,而這份成就感會轉為他們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不斷向前努力學習!
在“教學做合一”理念的指引下,吳綾實驗小學的耕讀課程將繼續堅持行與知的統一,讓成長回歸原點,讓教育回歸本真。這里的孩子將成為站在大地上的新時代兒童,他們將是親自然,善生存,會學習,愛生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