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凱
(大連財經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22)
太極拳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有效促進人體的健康,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其心理素質,在各大院校內均有應用。但是太極拳緩慢、柔和的特點與當代學生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相符,導致學生對于太極拳的認知出現偏差,認為太極拳只適合作為老年人休閑運動,所以在進行太極拳的教學中,學生對于這一科目的學習熱情較低。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其科研技術的飛速進步,多種多樣的電子設備進入人們的生活,智能化的生活狀態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缺乏身體的鍛煉。就目前而言,因為我國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在學習上耗費的精力較多,大幅度的縮減了學生運動的時間,所以當下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偏低。而太極拳在各大院校內的應用可以有效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太極拳是我國的傳統武術,其特點之一便是內外兼修,學生長時間練習太極拳可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對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耐力、及其平衡感等均有提升,提高學生的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及其運動系統的生理機能。
其次,因為太極拳這一傳統武術較為舒緩,學生在練習太極拳時會自然而然的進入較為平靜的狀態,全神貫注的練習太極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心態較為平和,在練習中釋放平時在學習中所受到的精神壓力,有效規避了學生因心理壓力而產生心理疾病的現象產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
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武術的一種拳術,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都占據了武術領域的重要地位,在民國時期的普及率較高,當新中國成立后,太極拳也成為了強身健體的一項重要途徑。中華民族歷史悠悠,太極拳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國民的思想,而當下我國的經濟水平及其科研技術水平都較為發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忽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于教師而言,要重視這一現象的出現,在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太極拳教學的重視,讓學生繼承傳統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在太極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太極拳的歷史故事,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改善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及其世界觀。而且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可以擴大學生的人際接觸面,加強學生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人際關系交往能力,在當下社會,推行太極拳的教學可以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往。
在當下的太極拳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反應太極拳的教學過程過于單一,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體育方面的知識與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都有所關聯,但目前我國體育這一學科的教材上基本都是體育類的知識,其它科目的知識所見甚少,這種單一的知識學習方式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太極拳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與學生的學習成果息息相關,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在進行太極拳教學時還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學習到太極拳大概的動作,但是對太極拳所蘊含的理論及其歷史文化并不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于學習太極拳的積極性降低,影響太極拳教學的效率,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對太極拳的教學造成負面影響。
為了使太極拳的教學效果達到標準,需要讓學生對太極拳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使學生對太極拳產生興趣,其次是需要太極拳教師的綜合素質達到要求。在當下太極拳的教學中,因為學院對于太極拳教師的聘請并不重視,門檻較低,有很大一部分太極拳教師都不是專業的武術教師,太極拳教師自身沒有對太極拳這一科目進行系統的學習,專業性有所欠缺,沒有相對應的專業知識。導致目前在院校內的太極拳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太極拳教師只是對太極拳的大體動作進行教學,太極拳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及其知識則是被忽略。而且在教師傳授太極拳時,很多教師會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過于機械化,仿佛太極拳教學只是為了完成學習進度,并不注重其教學質量,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對于太極拳的興趣,只是學會套路應付考試。
在院校內太極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夠了解,教導學生的過程往往是只注重學生動作的掌握,而不重視學生太極拳基礎的掌握,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對太極拳進行足夠的了解,便開始了對太極拳的學習。這種教學方式的應用,使得學生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作為底蘊,在學習中沒有基礎的支撐,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對太極拳進行學習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越來越難,無法和教師進行教學同步,對于本身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這種情況的發生會讓學生降低對太極拳的學習興趣,更有甚者就會出現學生不愿意進行太極拳的學習,出現逃課的現象。在這一背景下,學生往往都普遍存在學會太極拳的基本動作,以此來應付考試的心理,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對太極拳的學習往往都是在太極拳課堂上的幾十分鐘進行學習,課下并沒有對太極拳進行溫習的流程,學生脫離了太極拳課堂的教學后,就又回歸到了學習的壓力中,自然忘記了對太極拳的練習。這一過程中,反映出學生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空間較為閉塞,無法進行交流進行提高。
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武術,而且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國的意義無疑是巨大的,它是一種內外兼修的傳統武術。中華民族歷史悠悠,太極拳衍生至今,其中出現了多個分支,門派眾多。當代學生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有效提升自身身體素質,起到舒筋活絡、促進氣血的作用,還可以促進學生身體的生理機能循環。而且,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還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目前學生的學習壓力及其來自家庭方面的壓力都較大,而太極拳的練習最重要的就是“靜心”,根據有效統計,學生在練習太極拳過后都有減輕壓力,舒暢心情的感覺,所以,太極拳教師要加強對于太極拳教學的重視。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國科研技術的發達,各類各樣的電子設備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智能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更加懶惰,對于自主運動的興趣較低。而且學生的心智尚未發育完全,沒有充足的自制力,對于外界誘惑的抵抗力較差,很容易就會因為電子設備而荒廢了體育鍛煉。其次,學生的精力較為旺盛,而太極拳這一科目又以輕緩著稱,所以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認識不到太極拳的好處,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講解,加強學生對于太極拳的了解,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
太極拳教師應該加深對于太極拳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意識到太極拳對于自身身體素質及其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能夠自發性的開展對太極拳的學習。詳細措施為:在太極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經過對太極拳的演練,為學生講解太極拳的歷史文化及其對身體所產生的益處,使學生能夠明白太極拳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太極拳可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對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耐力及其平衡感的提升,提高學生的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及其運動系統的生理機能的作用。讓學生能夠更清晰、深刻的認識太極拳,正確的看待太極拳,摒棄之前對太極拳的淺顯看法。使學生能夠明白太極拳這一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可以體現出我國深遠的文化底蘊,從而使學生能夠自發的熱愛太極拳,增強對太極拳的積極性。
在教師對學生進行太極拳的教學過程中,要合理的安排太極拳的教學方式及其教學計劃,首先,要加強學生對于太極拳基本功的練習,在進行太極拳教學之前要督促學生做好課前的熱身運動,使學生養成運動習慣;其次,改變太極拳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使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例如,太極拳教師先進行一遍太極拳的動作演示,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向學生傳授太極拳的歷史文化及其對身體素質所能產生的益處,讓學生明白太極拳是將哲理、醫理和拳理進行有效融合的民族瑰寶,通過長期鍛煉可以有效提升身體及其心理素質。
其次,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了解,根據不同學生的身體情況對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就要充分發揮其身體素質,傳授高難度的太極拳動作,讓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得到充分發揮;對于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要減弱其訓練強度,降低學生學習太極拳的難度,讓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也能學到體育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太極拳教師還可以在基礎的太極拳教學中加入呼吸訓練,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釋放心理壓力;最后,為學生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自主的投入太極拳的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加深對太極拳的認知,提高太極拳的學習效率。
對于學生在學習太極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象,教師應想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對于太極拳教學的興趣。例如,在當下的智能化時代,智能化教學已經深入各大院校,太極拳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播放太極拳的相關影視資料,學生通過對于影視資料的觀摩,可以有效提升對于太極拳的學習興趣。具體實施方法可以是在教師進行太極拳動作的演示之前,為學生播放這一動作的相關資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后續的教學效果。在太極拳動作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對當前所學習的動作進行分解教學,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動作要領。
太極拳是我國的傳統武術,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學生,需要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并將其發揚光大的義務。對于太極拳教學存在的學生對太極拳教學缺乏熱情、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教師的綜合素質達不到教學太極拳的標準及其太極拳教學方式過于枯燥的現象,要積極對現有的太極拳教學進行改革,而太極拳的改革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任務,這就需要相關的太極拳教師潛移默化的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加強學生對于太極拳這一傳統文化的認知、改變現有的傳統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學習太極拳的積極性,籍此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塑造學生對于民族的自信心及其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