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橋西區第一幼兒園 魏愛玲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因此,幼兒教師的語言教育能力要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然而,語言并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它和思想修養、文化素養等因素密切相關。幼兒教師不僅要愛還要會愛幼兒,在此基礎上提升自身語言教育能力,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加以運用,才能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本文從影響教師與幼兒實際交往中的核心要素“師愛”出發,通過“了解幼兒、尊重幼兒、信任幼兒、賞識幼兒、激勵幼兒”五個方面展開教師語言教育能力的分析。
林礪儒說:“你要熱愛兒童,才能了解兒童。你了解他們越透徹,你便會更熱愛他們。因而熱愛和了解是互為因果,互為發展的。”作為幼兒教師,就要掌握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研究相關的幼教理論知識,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不斷學習、反思總結,通過語言教育能力的提高帶給孩子們更多的愛和發展。比如,教師在引導小班幼兒觀察一組風箏的共同特點時,提問:“這幾個風箏的共同點是什么?”孩子們琢磨了半天也沒有回答到點子上,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共同點”是個抽象思維的概念詞,對于處在直覺行動思維階段的小班幼兒還不能夠理解。因此,如果教師提問“這幾個風箏哪個部位是一樣的?”孩子們就能很快地說出答案;再比如,由于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比較差,在教幼兒疊衣服時,我們可以這樣來教幼兒:“衣服小寶寶,快快來躺好,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先來點點頭,再來彎彎腰,都是好朋友,整齊來排好。”朗朗上口的兒歌使幼兒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自然地學會了本領,提高了自理能力。可見,幼兒教師充分了解、掌握幼兒的年齡特點,使用與之相適應的語言,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艾瑞克·弗洛姆說:“尊重意味著能夠按照其本來面目看待某人,能夠意識到他的獨特個性。尊重意味著關心另一個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長和發展。”教師尊重幼兒,對幼兒就會多一點激勵和寬容,少一點批評和苛求,就會根據幼兒的獨特個性和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從而使得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比如,當幼兒不愿意幫教師收玩具時,我們就應該以商量的口吻和討論的方式指導幼兒的活動,支持幼兒的探索,我們可以說:“你可以幫我一下嗎?”以此來得到幼兒的幫助,鍛煉幼兒。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氣說:“快點,幫老師收玩具!”教師應當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應視幼兒為平等的合作伙伴。再比如,美術活動中,銘銘的一張畫畫得非常美,畫面形象生動、色彩協調,可當教師要表揚他時,卻發現銘銘已經將“美景”涂成了漆黑的一片,教師當即并沒有質問、責備孩子,而是用贊賞的目光注視著他,問道:“銘銘,你能告訴老師你畫里的故事嗎?”銘銘緩緩說道:“春天來了,小動物們都出來玩了,玩了整整一天。可當天全黑了時,什么都看不見了,這時小動物們都回家了。”銘銘的解說讓教師明白了他涂黑的“奧秘”,接著教師的一句“好有想象力的小畫家,你的故事很有趣”,讓他自信地繼續創作新的作品。試想,如果教師不懂得尊重、傾聽孩子,反而由于“涂黑”而否定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負面影響呢?這位教師做到了充分尊重幼兒、贊賞、耐心傾聽,這就是師愛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和《給教師的建議》這兩本書中,透射出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指教師在愛的基礎上,樹立一種沒有教不好的孩子的教育理念,要相信教育對象,相信每個教育對象都有可能成為偉大的人物。
信任促進幼兒發展的案例在幼兒園里隨處可見。比如,當孩子在吃蝦時,有的教師就顯得特別忙碌,他們會代替幼兒去完成剝蝦的動作,這樣就在無形之中“剝奪”了孩子們動手嘗試的機會。然而,有的教師就特別相信孩子們有這樣的能力,只要稍加引導,孩子們就會戰勝自我。當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坐在孩子們的身邊,拿起一只蝦,說道:“咦?這只蝦的衣服怎么還沒有脫掉呢?這樣該怎么吃呀?我得想個辦法!”這時,孩子們就會通過教師巧妙的語言引導與隱性示范,激起躍躍欲試的興趣,等到他們剝完蝦后,他們自己就會充滿自信心與自豪感。這就是教師在信任幼兒的基礎上,巧妙地運用語言教育技巧,使他們突破自我、獲得發展。所以,幼兒教師絕對不能放棄對任何一個孩子的信任,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語言教育能力,使每個幼兒都能在教師的信任中各自成長。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賞識教育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種。賞識教育是一種通過激勵、表揚、點贊等手段充分肯定幼兒的優點和個性,鼓勵幼兒不斷努力,體驗成功的一種教育方法,從本質上來說,賞識教育是一種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教育做法。幼兒有著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都渴望自己能夠得到教師的理解、肯定和表揚。賞識教育有助于創建濃厚的關愛與信任氛圍,對于幼兒本身具備的創新潛能予以全面激發和調動。
在陶行知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他看到一個男孩用磚頭砸其他同學,便將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行知回到辦公室時,那個男孩已經等在那里了。于是,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那個男孩:“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行知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的那個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地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說:“你已經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顆。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除了顯示出他賞識教育的藝術外,還表現出他對學生的包容與信任。因此,在很多時候,微笑比嚴酷更有力量,賞識比批評更具激勵性。
陳鶴琴說:“隨便什么事,你要小孩怎么做;做什么樣的人;學什么樣的事;求什么樣的知識;研究什么樣的問題,你要有一個法寶。什么法寶呢?那就是激勵。”激勵性的語言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使情緒低落、意志脆弱、有不良習慣的幼兒在激勵中不斷進步。如在進行科技活動時,經常會有幼兒不敢自己動手操作,總想依賴教師,這時教師就可以說“你去嘗試一下,失敗了也沒有關系呀”“你試試看”“再想想,就能想出來了”“這件事應該難不倒你的”等等這樣的語言來激勵幼兒,這些語言對即將失去信心的幼兒來說,無疑是一種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為幼兒解決問題的動力,堅定完成任務的信心。當幼兒擁有了自己的發現和看法時,教師也應該及時鼓勵,不要吝嗇“嗯,真不錯”“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別”等語言。因為這些語言能給幼兒極大的鼓舞并能激發他們進一步表現的欲望。所以,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可以幫助幼兒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幼兒教育中,各種語言教育手段的運用雖然重要,但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尤為重要,愛是最有效的形式。幼兒感受到的是教師好似媽媽般的關愛與呵護,感受到教師對他們充滿愛的語言與動作,這些都是以師愛為基礎,以師愛為媒介來獲得的,教師的愛促使幼兒產生安全、愉悅、積極的情感與心理狀態,促使他們樂于去觀察、嘗試、探索與創造,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總之,師愛是提升幼兒教師語言教育能力的必備要素,也是成為合格幼兒教師的基本要求,有了師愛,才能為幼兒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并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