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興華幼兒園 劉冬梅
我園借用讀書活動,讓教師、幼兒、家長親近書本,喜愛讀書,學會讀書,逐漸養成熱愛書籍、博覽群書的好習慣,因而營造書香校園。基于讀書,著眼于幼兒園、幼兒和教師的發展;讀書后進行思考,則有了改變、完善、前進的可能;重視讀書,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教師隊伍,進而提升幼兒園“興興立德、灼灼其華”的文化品位。
教師讀書的最大問題就是有相當數量的教師不看新聞、不讀報紙、更無從談讀書的事情,偶爾讀書也只看教學參考類書籍。讀書少、缺愛讀書的老師、缺愛思考的老師,這些阻礙了園所文化的形成與人文積淀。兒童則更多的被電視、可樂、動漫包圍,缺少讀書的氛圍——這些在城市文明中長大的孩子正在習慣用物質代言歡樂。綜合而看目前有以下主要問題:
1.幼兒園選擇的書籍局限于學術方面的基礎性教材或與教法直接相關的知識類讀物,無法滿足教師發展的個性需求。
2.教師個人偏重于為做課題(因為課題研究要用)、為拿文憑而讀,對教育經典和人文書籍普遍讀得不多,其他方面涉獵更少。
3.讀書時僅個別人能讀出很多東西,大部分人卻收獲很少,不善讀,偶爾讀——其間的差距,主要在閱讀的厚度上。
4.幼兒書籍簡陋,不是精裝本,內容涵蓋僅局限于故事書,不能滿足幼兒對書籍求知的渴望。
5.缺乏讀書的氛圍。
文化作為人類既有的精神生活,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閱讀是為了打發時間,還是在意修身養性、獲取新知、專業成長?阻礙教師閱讀的是教師自身的學習觀念,教師愛不愛讀書取決于老師沒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喜愛讀書、學會讀書、養成讀書習慣,這其中需要幼兒園領導做點火的人——點燃每個教師讀書的心火,并把深度學習、獨立思考的火種放進去,自覺地為教師和孩子的思想準備盛宴。讀書顯而易見地促進了孩子和教師的成長,積累了幼兒園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
點火的源頭需要幼兒園領導著意營造書香校園,舍得花時間、花財力、花人力,讓老師有好書讀。
教師方面:選購的書籍要突出,一是主體性,配備相當數量學前教育專業五大領域的讀物;二是方向性,確定每位教師都應當讀的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等專業理論書籍,特別是當一個成熟教師達到高原期的時候,回過頭來看同一本理論書,會有許多新的領悟;三是廣泛性:幼兒園老師是通才,每天打交道的孩子們天生擁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對未知充滿知識渴望,他們提出的每一個“為什么”都需要老師的引領和鼓勵,這是幼師閱讀廣泛性的源由。因此,各類通識性的知識類書籍是首選,這能為老師幫助和支持孩子們獲得答案;經典與原著可以積淀人文素養,也是重要的選擇,閱讀經過時間淘洗的經典作品的原著,能起到四兩撥千金的作用。
幼兒方面:選擇正規出版社出版的高品質的繪本。首先要有廣泛的題材,題材豐富多樣,種類和內容要照顧班級孩子的個別差異性,故事類(情節)、詩歌類(兒歌、兒童詩)、知識類(科普知識、概念)、散文類(優美意境、寫景狀物)都應納入;其次是明確圖文合奏,找出文字排列的不同,體現畫面的不同表現,繪畫材料和表現形式不一樣(繪畫、剪貼、攝影、立體);最后是風格各異的體裁,呈現不同版式、材質、形狀的書籍。另外,授人與魚不如授人以漁,各種類型的工具書(最好是繪本類)也應該為孩子們準備。
1.閱讀書籍存量持續增加
兒童和教師必須有一個豐富的形象庫來使發展中的創造力走得更遠,這對于老師和兒童的發展都是基本的。讀書就是豐富形象庫的最佳方法。幼兒園專門設置配備了教師閱覽室,存書種類豐富達幾千冊,每位老師每年發放10多冊必讀新書;每個班級每年發放20多冊新書;幼兒讀本和各類工具書10多冊。借助各部門、校園網站及微信、QQ群等媒體多層次、多途徑宣傳報道“師生閱讀”活動,通過宣傳營造讀書文化氛圍。
2.以黨組織領頭、工會架橋、教研聯合支持
幼兒園以黨支部引領,工會架橋,教研支持,建立全園的讀書通道。每年規劃讀書書目:如學期閱讀書目有《我的職業夢想》《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與幼兒教師對話》等專業類的必讀書目;寒暑假閱讀內容是文學經典和自選興趣類的書目。另外,及時向教師推薦適宜閱讀的書目,邀請各類專家來園給老師普及閱讀和專業理論書的神奇妙用,組織園本培訓每周2次,每學期定期開展讀書實踐大型活動,開放讀書的交流平臺等。魯迅在《讀書雜談》中說:讀書分兩種,一種是職業的讀書,一種是嗜好的讀書。我們培養的讀書,要既是職業的,也是嗜好的,兩者渾然一體,是一種生活。讀書是為了求知,持續閱讀,才能對教育教學進行不斷地追問。
3.為孩子打造讀書環境
幼兒園的各類場地背景里,室外的一些走廊、樹蔭下擺放整齊有序、干凈整潔、隨手可得的書籍;在每個區域和戶外安排桌椅和相關的閱讀區角,運動間隙隨處可以讀書,營造“我在書中,書在我心中”的讀書環境;每個班級室內除設置閱讀角外,我們會經常審視各區域放置的書籍,關注孩子們喜歡讀什么?是否有閱讀的好奇心?是否有想讀的內容?是否在孩子觸手可及的范圍?同時,重視孩子的興趣和個性,擺放與當前進行的主題有聯系的書籍(圖畫書和工具書);小中班放進區角里的圖書都是老師讀給孩子聽過的書,中大班的書放進區角之前也會由老師著重介紹,以吸收孩子重復閱讀,喜歡閱讀;每年定期開展“沙沙”講故事比賽、書香家庭評比、每年開學初給家長開設如何選擇幼兒繪本的專題講座;在網站上向全園家長推薦讀物和選購兒童書籍書單,為每個家庭陪伴孩子讀書營造條件。
1.培養興趣,養成習慣
為讓教師愛上“一字一世界,一書一天堂”的讀書旅途,我們從“尊重需求,共享智慧”出發,采用共讀一本書、教研組分享大會、讀書漂流等形式,分享讀書的精華和精彩;解讀圖畫書,為每個人展開圖文交織的美妙節奏;級組研讀大會,讀出自己的共鳴,讓閱讀者與生活、經歷、情懷、時代接通;教師每學期至少撰寫一篇讀書筆記,做到讀寫結合;老師有時間讀書,有平臺交流讀書感受,有機會展示學習心得,讓老師切身體驗到“我已經落伍了”、讀與不讀大不一樣;天天讀書,每天搶一點、占一點、擠一點時間,隨遇(肆意)而讀,當老師們把讀書當成內心的需要,“逼著”讀就變成了閱讀習慣。
2.“全息”讀書,熟讀精思
閱讀的幾個步驟——可接觸、可選擇、充分閱讀、充分表現與表達。每個老師明確自己的閱讀規劃,錘煉內功,豐厚底蘊,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的補充和儲備;了解有些書需要精讀,有些書抓兩頭帶中間可選擇性地讀;強調研究性閱讀,與工作相結合的書充分的讀;最后是建立有坡度的閱讀,有一定難度,內容或敘述的角度比較新穎,能夠引發思考、開闊思路的書都值得精思的讀。在領會相對豐富的閱讀方法后,教師、幼兒、家長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去開發讀書的樂趣,一步步實現成長。
第一重境界:選擇適合自己閱讀水平的書,足夠通俗易懂的書或是理論作品的替代品來通讀和苦讀。
第二重境界:學習上要勤奮努力,舍得付出,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即“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關情愿。古人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理論書反復多讀幾遍,其義自見,對內容的理解會越來越深。
第三重境界:要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在學習中“眾里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一方面,讀得巧、讀得實、讀得深,懂取舍,注重思考;另一方面,讀書要抓住實質,把握精髓,閱讀找到一個閱讀點或突破口,倡導以寫促讀,勤動筆。讀書要轉化為底蘊,熟讀精思才會有收獲、有積淀。最后積淀要轉化為教育教學素養,才能成就專業的精彩和卓越。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指出:讀書要有聯想和思考。思考是讀出問題,質疑是不輕易相信,學會建立讀書與教書之間的聯系,凡是好的素材都注意積累,才能對幼兒的奇思妙想,應對自如。
3.讀書播種,奠定底色
書籍是與負責理智思考的左腦交流,需要全神貫注。電視是與常處于休眠狀態的右腦交流,不需要太多思考。為孩子讀書播種是做老師的功德。讀書可以改變人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甚至精神存在方式。當教師和家長喜歡上閱讀后,就成為了孩子讀書的榜樣。兒童學習是一種探索性的試誤過程,只有主動、積極地參與才獲得理解、內化。教師經常在圖書區、角示范讀書;在每日分享閱讀中解釋讀書;在繪本闡釋中培養讀書;在每日各類活動中釋放母語的典雅、豐富、智慧、幽默;在尋找答案時巧薦讀書;在運動閑暇時隨時閱讀;在家里建立親子閱讀時光,慢慢地,一點一滴,讓孩子把讀書演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閱讀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孩子樂學、愛學、學會、會學,凡有所得必成學問,將為孩子的人生奠定底色。
當閱讀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為目標時,指向的是豐富、潤澤、提升教師的生命質量。“最是書香能致遠,讀書之樂樂無窮。”書是智慧的載體,又是智慧的傳承媒介,更是智慧的結晶。通過讀書活動,教師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師的風范,領悟素質教育的真諦,提高文化知識素養,增強教育管理的水平,對科學研究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課題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受益匪淺。有明確指向的閱讀,更多的是基于對教育現實的觀察與思考,讓每個老師漸漸擁有了一雙慧眼。讀書促進了教師的成長,讓幼兒園快速發展,也使孩子們在知識的浸潤下快樂成長,顯現“興興立德,灼灼其華”的幼兒園文化品位。
閱讀能幫助教師至少在精神上實現突圍。我們太多地沉浸在各種熱潮中,一種熱潮來了,往往就是思想的缺席,因為只有一種話語。書讀得多了,就會不自覺地做比較,一比較就知道這種熱潮的優劣,從而有所選擇。知識的寬度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并為其打開一個宏大的視野,讀出教育的本真和內涵,使我們的思想不再發育不良,不再輕易相信、膜拜某一個人。讀書促進幼兒、教師的深度學習,讀書多了,教育會呈現多種面貌——閱讀讓教師呈現不一樣的課堂、不一樣的教育,具有教育目標和學習方式上的邏輯一致性,對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和提升幼兒的學習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完善“興興立德、灼灼其華”的文化品位。
讀書即是立德,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使讀書學習成為改造思想、加強修養的重要途徑,成為凈化靈魂、培養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當教師真正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境界要求,才能使一切有益的知識、一切廉潔的文化入腦入心,沉淀在我們的血液里。讀書使人進步,如電光火石,照亮大家的心間。鄧實《國粹學》中有:國必有學而始立,學必以粹為有用。國不學則不國,學非粹則非學!讀書更多的是一種提升、豐厚和轉變。閆學這位名師說過:一位教師在教育這條路上究竟能走多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讀書的態度。善于讀書,書是養人的,讀書使我們相信自己的能力、承擔自己的責任,敢于創新、勇于挑戰、樂于奉獻,延展“興興立德、灼灼其華”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