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 河南 新鄉 453514)
健美操運動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地區。由于其風格獨特,節奏韻律明顯而深受青年人的喜愛。街舞運動與之相比較而言有著相似之處。在發展之初、影響群體、動作特點、表現風格等方面有著重合部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不斷發展向前的同時,新課程內容的相互融合與借鑒已經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健美操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在高校女生體育課程與體育活動參與過程中體現出了其它項目望其項背的現象。尤其是在新時代健美操比賽與街舞比賽在校園內、校園外形成獨特競賽項目的今天,根據學生特點和不同年齡段設置的多種形式的比賽更是將健美操和街舞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健美操是一項深受不同群體所喜愛的,具有廣泛參與者所接受的,將舞蹈、音樂、健身、娛樂融為一體的體育項目。可以分為競技健美操和大眾健美操。健美操的特點是融合了眾多舞蹈種類,將上肢、下肢、頭部、足踩動作結合起來的一種有氧運動。其中對于年齡層次要求較低,適合不同群體參與不同強度,結合音樂創編而成具有節奏鮮明的特點。此外健美操還包括器械健美操,利用專門的器械進行練習。街舞同樣起源與美國,屬于街頭文化與音樂風格相結合而產生的不同種類舞蹈的總稱。由于其具有教學的表演性,音樂節奏感更為明顯,高校大學生處于青年階段,更適合音樂與動作相結合的集體與個人技巧融合的舞蹈動作。
健美操在發展過程中將徒手體操動作和舞蹈動作相結合,增加了身體關節的活動性,尤其是腰部、胯部、膝關節等部位的動作從而體現出的豐富的動感性特點。通過健美操的習練可以促進其身體勻稱、發展柔韌與協調,進而實現對健康的追求。街舞相比較健美操而言,動作更為靈活,頭部、頸部、肩部、軀干等周身關節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體現出波浪、環繞、旋轉等難度不同的動作,在突出關節活動整體性的同時更強調單個動作的獨立性,體現出不同的難美特點。盡管二者在技術動作和風格特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在校學生對其的喜愛和參與是關鍵要素。符合當代大學生性格特點,滿足學生對街舞運動和身心發展過程中的活動方式和情緒調節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的關鍵。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對于同一學科內部不同形式的知識經過不斷細化而形成新的學習內容成為學科教育發展的特點。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體育課程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得到了專家學者的重視,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持續數年呈現出下降趨勢。國家和學校以及家長開始反思學校體育課程的重要性。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等等陳舊課題已經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其中俱樂部、運動隊、社團活動等等為主體的體育健身活動內容逐步興起。但是教學內容的改革似乎在尋求創新的基礎上出現了削足適履的情況,諸如部分學校開設了定向越野、爬樹、滑草等根據區域特點而開設的課程。部分高校為了滿足教學的需要在未達到開設條件的基礎上強行開設新課程,結果卻適得其反影響了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參與程度。健美操和街舞作為高校青年項目的集中體現,場地受限程度低、健美操教師通過學習可以滿足教學等方面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可以得到推廣。
隨著大眾體育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社會文明的進步等等,體育項目參與的要求也不斷更新。健美操和街舞是年輕人的項目,為喜愛音樂和舞蹈的高校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實現愛好發展愛好的領域。但是健美操課程的教學在高校的開展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而其教學內容卻沒有得到更新,數十年如一日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產生了排他情緒。而街舞對于學生而言有著活力四射、凸顯靈活與展現自我的特點,高校單獨開設街舞課程相對困難,尤其是教師自身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如果在健美操教學中根據條件融入街舞部分動作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健美操課程的參與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推動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
健美操與街舞動作多變、充滿活力,可以根據學生特點選擇多種難度,可繁可簡。結合高亢、韻律感強的音樂能夠滿足學生運動需要。不斷豐富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運動技能同樣是學校體育的目標。高校在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自身條件和學生發展的需要。而不是在課程改革的大旗下,盲目學習和借鑒不適合自身條件的教學內容,難免出現不應有的結果。由于高校對于學生課程教學相對緊湊,學生自由安排時間相對充足,大多數學生在課余時間安排俱樂部、社團協會組織的相應活動,而街舞和健美操則是相對較受歡迎的項目,在滿足學生課余鍛煉、增強體質的同時對學生在課余時間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健美操動作和街舞動作存在差異,高校女生對健美操動作參與程度較高,而街舞男生參與程度相對較高,二者可以相互結合促進高校健美操和街舞參與程度,尤其是校園文化的整體促進。健美操動作相對于街舞動作而言更為強調的是學生對于動作的理解是建立在整齊劃一基礎上,尤其是規定動作更為突出。學生根據既定的動作幅度、速度來完成預定運動要求。街舞動作相對于健美操而言具有豐富多變的區別,對于不同參與者的動作節奏與音樂律動相配合,講究個人動作具有柔性的同時也需要剛性爆發力,高低起伏、動作疾緩之間體現靈動性。
健美操的動作特點相對于街舞而言,節奏鮮明的同時速度相對均勻,可以通過相應的口令來實現動作的整齊,尤其是規定套路而言節奏鮮明,明晰易懂。而街舞動作和音樂的結合需要在動作熟練基礎上根據樂譜,強拍弱拍甚至短暫的沒有節拍基礎上完成部分動作后回到音樂節拍中,所以音樂的把握相對困難,在結合過程中通過二者的共同點形成融合,尤其是音樂的選擇需要根據學生參與程度和學生自身所掌握的動作來實現。甚至在初級教學階段可以通過教師的口令實現動作的控制,音樂在后期隨著技術動作的習得而進行合理調整。
健美操課程是高校體育課程的主干,學生對于健美操的認知水平要遠高于街舞。普通高校學生對于街舞的參與情況和健美操相比較而言存在較大差異。健美操教師根據學校條件、學生學習進度、學生參與程度等等內容的綜合考慮選取合適的內容進行教學。如果健美操課程融入街舞是動作的融合則對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整體把握難度的同時,需要進行動作創編與音樂結合,形成相對完善的成套動作。另一方面,健美操與街舞的融合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則是否起到二者的真正融合,需要根據學生的參與情況與課堂教學強度符合學生健身需要之間進行結合。街舞風格特點不同,學生所參與的種類也各不相同,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滿足學生需要的同時完成教學計劃是對體育教學改革的推動。
高校健美操教學過程融入街舞課程在理論層面符合健身需要,能夠為學生的健康參與積極性有所提升。同時也符合終身體育思想和運動技能習得的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但是健美操課程的學習內容是經過眾多專家學者和無數參與者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科學化動作套路,而街舞課程的融合是處于相對獨立小范圍受眾的教學實驗,所以教學內容的選擇需要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在參與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做出自我選擇,對于自身喜愛健美操而又有意向參與街舞教學的學生進行班級教學,而對于街舞內容融入健美操課程有所顧忌的學生參與教學進行區分。不同水平的學生對于動作的學習有著不同要求,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動作教學,建議教學改革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對于實驗班教學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特點進行健美操與街舞的相結合,尤其是對于街舞動作的教學是將其與健美操動作創編融合還是在健美操教學內容結束之后進行街舞動作的單獨教學,需要教師不斷在教學改革中探索。
街舞教學和健美操教學同為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但是由于其存在一定差異,教師需要根據二者的特點選取音樂相符合教學要為目的。尤其是對于肢體表達相對較為困難的學生而言,健美操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負擔,對于街舞課程內容的學習更為困難,加之音樂和肢體運動相互協調統一則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教師在注重教學的同時更需要將音樂的選擇節奏、韻律與健美操內容過渡有所把控。這一點是對于教師將街舞課程內容的教學融入健美操課程教學而言。如果在教學初期將街舞動作作為單獨一部分則音樂的選擇可以適當放寬。
健美操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需要時間,而街舞課程融入健美操教學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具體實踐內容。而教學內容的改革需要理論進行指導,不僅是盲目的簡單實踐。作為課程改革的具體辦法,健美操課程融入街舞是基于健康促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需要學校健美操教師不斷努力的同時更需要學校部門領導的支持,尤其是直屬部門的體育教學單位和教務單位的支持。同時學生對于教學改革內容的理解不僅僅是跟隨教師的日常教學完成,而是需要與教師的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驗的失敗之間有所了解。改革是允許失敗的,并不是所有改革都能夠取得相應的成果。
健美操課程融入街舞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并不是一種放任式的隨意教學,需要對其教學和監督進行相應的評價與考核。改革是對不合理的事物作出調整,并不是全盤接受更不是全盤的否定。所以在對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不合理要有一定的空間。這就需要教學改革的設計與過程有所監督。監督不僅是源自“外行”對內行的約束,更不是領導對教師的施壓,而是需要學校、部門領導、教師、學生之間形成相應的無障礙溝通,出現問題及時解決,從而對評價過程和監督體系做出客觀、公正的建議與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