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莉莉
(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消化科, 河南 鄭州450003)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僅為25%左右, 化療是臨床首選的治療方案, 可延長胃癌患者生存時間; 但化療過程中的痛苦、 副作用、 憂慮心理均會影響胃癌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預后效果[1]。 應對方式是患者調節和緩解壓力的一個過程, 即患者通過改變自身認知、 行為來控制造成壓力的環境因素, 從而調節自身的情緒反應。 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調整胃癌化療患者面對壓力的應對方式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 幫助患者重燃生存的希望[2]。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于我院接受化療的胃癌患者120 例, 進一步探討個案管理對患者應對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8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 月于我院接受化療的胃癌患者120 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各60例。 對照組男 32 例, 女 28 例; 年齡 28 ~ 80 歲, 平均年齡(58.56 ± 6.48) 歲; 文化程度: 小學 8 例, 初中 19 例, 高中及以上 33 例。 觀察組男 34 例, 女 26 例; 年齡 29 ~ 80 歲, 平均年齡 (59.17 ± 6.62) 歲; 文化程度: 小學 6 例, 初中 18 例,高中及以上36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經胃鏡活檢或病理學篩查確診為胃癌; ②TNM 分期Ⅱb ~ Ⅳ期, 卡氏評分>70 分, 預期生存時間>6 個月; 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嚴重免疫功能障礙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 ③胃癌復發; ④精神障礙、 無法配合完成研究。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入院時對患者進行胃癌及化療相關知識的宣教, 指導患者正確飲食和用藥; 指導患者正確的導管維護方式; 化療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的臨床癥狀, 指導患者正確飲食和處理相關并發癥等, 并給予患者必要的出院指導。 觀察組采用個案管理護理, 內容如下: ①成立個案管理小組: 由腫瘤科醫師、 護士長、 專科護士和個案管理者組成個案管理小組, 個案管理者均為主管級護師, 并定期接受胃癌化療相關專業知識、 個案管理知識培訓, 由個案管理者對患者實施 “一對一” 個案管理。 ②制定管理方案: 患者入院時均建立個人健康檔案, 詳細記錄患者的個人信息、 家庭住址、 治療經過、 病情進展等信息, 評估患者的心理和營養狀態、 自理能力、 疼痛程度,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主觀需求制定個案管理方案。 ③個案管理實施: 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 通過正面案例鼓勵患者正視疾病, 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決心; 針對患者化療期間可能出現的導管堵塞、 靜脈炎、 感染等并發癥,做好針對性預防和處理; 根據患者化療后的不良反應情況調整飲食方案, 結合患者飲食喜好和營養需求制定飲食計劃; 引導患者回憶未完成的計劃, 激發其對生活的希望; 了解并盡量滿足患者的個人需求, 通過音樂放松、 談話、 按摩涌泉穴等方式緩解化療帶來的不適感; 個案管理者通過定期家庭隨訪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的癥狀、 用藥以及自我管理等情況, 并填寫隨訪記錄, 分析隨訪結果后調整護理計劃, 個案管理者負責監督并記錄實施情況。 ④出院指導: 出院當天評估護理計劃完成情況, 根據出院評估結果 (心理、 自理能力、 營養狀態、 社會支持等) 進行出院指導和健康知識宣教, 與患者共同制定后期治療方案。 ⑤院外隨訪: 出院后1 個月內, 每周通過電話了解并評估患者現狀, 及時解答患者疑問, 給予患者支持和鼓勵; 出院后1 個月、 2 個月、 3 個月上門回訪, 評估患者體征和癥狀變化情況 (如消化道出血、 水腫、 營養不良等), 囑咐患者遵醫囑按時用藥、 改變不良行為習慣。 將隨訪中發現的問題和潛在風險記入隨訪單, 與家屬協商后調整護理方案。
1.4 評價指標①應對方式: 護理前、 護理 3 個月后, 采用醫學應對問卷 (MCMQ)[3]從面對 (8 項條目)、 回避 (7 項條目)、 屈服 (5 項條目) 3 個維度對兩組患者的應對方式進行評價, 共 20 個條目, 每個條目 1 ~ 4 分, 總分 20 ~ 80 分, 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越傾向于此種應對方式。 ②希望水平: 護理前、護理 3 個月后, 采用 Herth 希望量表 (HHI)[4]對兩組患者進行希望水平測試, 分 12 個條目, 每個條目 1 ~ 4 分, 總分 12 ~48 分, 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希望水平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應對方式護理前, 兩組的 MCMQ 屈服、 回避、 面對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 3 個月后, 觀察組的屈服及回避評分低于對照組, 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 1 兩組患者的 MCMQ 評分比較 (, 分)

表 1 兩組患者的 MCMQ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同組護理前比較, *P <0.05。
時間 組別 n 屈服 回避 面對護理前 觀察組 60 18.04±2.35 22.13±1.06 10.58±2.02對照組 60 18.06±2.17 22.10±2.25 10.64±2.11 t 0.049 0.093 0.159 P 0.962 0.926 0.874護理后 觀察組 60 9.41±1.58* 10.31±2.72* 25.13±2.21*對照組 60 11.32±1.52* 13.30±2.21* 20.52±2.36*t 6.748 6.609 11.044 P 0.000 0.000 0.000
2.2 希望水平護理前, 兩組的HHI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 3 個月后, 觀察組的 HHI 評分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 2 兩組患者的 HHI 評分比較 (, 分)

表 2 兩組患者的 HHI 評分比較 (, 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60 25.24±5.87 38.44±6.13 12.047 0.000對照組 60 25.62±6.43 31.89±5.69 5.657 0.000 t 0.338 6.066 P 0.736 0.000
化療能降低惡性腫瘤擴散的幾率, 是治療晚期胃癌患者的首選方式, 但化療過程會產生較多的毒副作用且療程較長, 加上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和對自身生命健康的憂慮, 化療過程中均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 降低患者的希望水平, 導致患者消極應對。 希望是影響人體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可激發人的內部動力, 以起到正向心理促進作用[5]。 應對方式是患者調節和緩解壓力的一個過程, 也是影響患者心理健康的內在因素。 因此, 為改善胃癌化療患者的應對方式和希望水平, 對其施以必要的護理管理意義重大。
個案管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 能夠將治療、 護理、 心理干預及營養支持等多種護理內容相結合, 針對患者的個體情況和治療階段制定個性化治療和護理方案, 通過多種方式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 使患者積極應對[6]。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3 個月后, 觀察組的HHI 評分、 MCMQ 面對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屈服、 回避評分低于對照組, 表明個案管理在調整胃癌化療患者應對方式, 提高其希望水平方面效果顯著。 分析原因如下: ①在個案管理護理中, 成立專門的個案管理小組, 個案管理人員經嚴格的培訓后方可上崗可確保整個護理過程的科學性、 合理性; ②整個護理過程中均實施檔案管理制度, 但與以往檔案管理不同的是, 本研究中的檔案信息除包括患者的基本治療和個人信息外, 還增加了患者入院后營養、 心理、 疾病癥狀、 自理能力等評估內容及護理方案, 便于后期的查閱、 追蹤;③化療前進行健康宣教能糾正患者以往的錯誤認知, 結合疼痛護理、 多種心理干預措施可幫助患者緩解化療造成的身心應激性傷害, 樹立治療信心, 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希望水平; 針對性飲食干預和并發癥預防能極大程度改善患者化療期間和化療后的生活質量, 提升患者舒適度, 從而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希望水平; ④大部分患者出院后無法正確預防或處理化療后的并發癥, 影響患者后期的治療信心, 本研究通過出院指導評估患者的護理需求、 治療方案, 后期通過電話和家庭隨訪相結合的方式解決患者在院外的疑問和困難, 利于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 為下個療程的順利進行提供心理支持。
綜上所述, 個案管理可調整胃癌化療患者的應對方式, 提高其希望水平, 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