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楠, 趙歡歡, 劉靜
(河南省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 骨科, 河南 漯河462000)
開放性脛腓骨骨折患者往往伴有局部大面積軟組織缺損,目前多采用Ilizarov 骨短縮-延長技術聯合皮瓣修復術治療[1]。疾病創傷后疼痛已使患者難以忍受, 加之圍術期檢查及手術過程會進一步加重其疼痛程度, 嚴重影響患者的內分泌、 心肺功能等[2], 故采取合理有效的疼痛護理對患者整體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疼痛護理質量管理是一種通過采取不同鎮痛措施, 達到更理想鎮痛效果的護理模式, 利于患者疾病恢復[3]。 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開放性脛腓骨骨折并局部大面積軟組織缺損患者96 例, 進一步探討疼痛護理質量管理的臨床應用效果, 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于我院行Ilizarov骨短縮-延長技術聯合皮瓣修復術的96 例開放性脛腓骨骨折并局部大面積軟組織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①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完整; ②均為創傷所致開放性脛腓骨骨折并局部大面積軟組織缺損; ③生命體征平穩, 可耐受手術; ④均有強烈保肢愿望。 排除標準: ①存在肢體大血管損傷者; ②出現血管神經危象者; ③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 ④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 (n =47)和觀察組 (n = 49)。 觀察組中男 27 例, 女 22 例; 年齡 21 ~56 歲, 平均年齡 (42.37 ± 5.29) 歲。 對照組中男 24 例, 女 23例; 年齡 22 ~ 55 歲, 平均年齡 (42.29 ± 5.18) 歲。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 均接受Ilizarov 骨短縮-延長技術聯合皮瓣修復術治療。 對照組采用常規鎮痛護理: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 心理護理等,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 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 若患者 VAS 評分≥4 分或其痛感非常明顯, 則進行單純靜脈泵按壓鎮痛。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疼痛護理質量管理模式鎮痛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①術前及術中護理: 護理人員在術前1 天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疼痛護理質量管理模式鎮痛宣教, 向其耐心講解鎮痛泵原理、 留置位置、 效果等知識, 說明多種藥物聯合鎮痛的原理及作用。若患者VAS 評分≤3 分, 則采取轉移注意力、 音樂療法等非藥物性護理干預; 若VAS 評分≥4 分, 則進行疼痛護理質量管理模式鎮痛, 在鎮痛泵按壓同時, 予以鎮痛藥物帕瑞昔布鈉40 mg 或氟比洛芬酯10 mg, 注意按時給藥。 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 積極與其交流進行心理護理, 告知其手術知識、 術后恢復情況等, 緩解其恐懼、 焦慮心理, 提高其適應手術能力。 抬高患肢, 并進行每0.5 h 一次巡房, 查看患肢皮膚顏色等變化,若有異常及時聯系醫生處理。 術前做好藥物、 血液、 器材等準備措施, 術中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輸血、 搶救等。 ②術后護理:抬高患肢20°, 持續負壓引流, 密切觀察患者創口、 足背動脈搏動變化及負壓引流情況, 保證管道通暢, 并將負壓值調整至60 ~80 kPa, 以保持高效引流; 為患者調整舒適體位, 并控制室溫以幫助患肢保暖, 觀察患者疼痛部位、 持續時間等情況,必要時可采取鎮痛措施; 保持創口敷料干燥, 預防肌瓣受壓、取皮區感染等, 以保持局部血運, 促進植皮存活。
1.3 評價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 4、 12、 24 h 的疼痛程度。采用VAS 評分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分值0 ~10 分, 評分越高, 表明疼痛越強烈。 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2 周后的鎮痛護理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鎮痛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鎮痛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 總分 100 分, >80 分為滿意, 60 ~ 80 分為基本滿意, <60 分為不滿意。 護理滿意度=滿意率 + 基本滿意率。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 n (%) 表示, 采用 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疼痛程度觀察組術后 4、 12 及 24 h 的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的VAS 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的VAS 評分比較 (, 分)
組別 n 術后4h 術后12h 術后24h觀察組 49 2.35±1.64 1.86±1.22 1.38±1.20對照組 47 3.84±1.89 2.97±1.56 2.49±1.41 t 4.131 3.892 4.160 P 0.000 0.000 0.000
2.2 鎮痛護理滿意度護理后, 觀察組的鎮痛護理滿意度為93.88%, 高于對照組的 72.3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鎮痛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脛腓骨骨折屬于臨床常見骨折之一, 多由外力損傷所致。因脛腓骨骨折部位皮下組織較少, 往往多合并局部大面積軟組織缺損。 若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極易引發感染, 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4]。 目前, 臨床多采用手術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 圍術期疼痛為骨科臨床最常見且最需緊急處理的急性傷害性疼痛, 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 嚴重影響其傷口愈合及預后質量[5]。 而常規疼痛護理中, 護理人員僅遵醫囑進行程序化操作, 對疼痛管理不夠重視, 可能導致患者康復期延長, 醫療成本增加。 相關研究[6-7]表明, 對骨折患者采用疼痛護理管理, 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感, 利于患者整體康復及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術后4、 12、24 h 的VAS 評分均較低, 鎮痛護理滿意度較高, 表明疼痛護理質量管理能夠有效改善開放性脛腓骨骨折并局部大面積軟組織缺損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 提升其鎮痛護理滿意度。 分析原因在于: 多數患者對骨折后疼痛存在一定認知誤區, 認為疼痛是自然病理過程, 若長期使用止痛藥可能出現成癮性等不良反應, 造成患者在能夠忍受疼痛前提下不向護理人員及時反映疼痛程度, 最終導致患者需長期忍受慢性疼痛帶來的痛苦, 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疼痛護理質量管理中, 通過術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疼痛護理質量管理模式鎮痛宣教, 告知多種藥物聯合鎮痛的原理及作用, 有助于護理人員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及時規范的評估和處理, 從而及時減輕患者疼痛程度; 同時, 護理人員注意按時給藥, 利于藥物及時發揮療效, 減少部分家屬對給藥不及時導致鎮痛效果差的不理解情緒, 從而促進了護理滿意度的提高; 此外, 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心理變化, 積極與其交流進行心理護理, 有助于緩解患者恐懼、 焦慮心理, 提高其適應手術能力; 在術后護理中, 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疼痛部位、 持續時間及負壓引流情況, 將負壓值調整至60 ~80 kPa,利于保持高效引流, 同時給予患者舒適體位調整, 控制室溫以幫助患肢保暖, 預防肌瓣受壓、 取皮區感染等, 有助于保持局部血運, 促進植皮存活, 從而促進患者整體康復。
綜上所述, 疼痛護理質量管理能夠有效改善開放性脛腓骨骨折并局部大面積軟組織缺損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 提升其鎮痛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