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曼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產科, 河南 商丘 476100)
前置胎盤是指產婦在妊娠期胎盤處于子宮下段, 其中部分胎盤下緣甚至達宮頸口邊緣, 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正常發生于孕28 周后。 臨床通常將前置胎盤分為邊緣性、 部分性、 完全性三類, 屬于妊娠期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 臨床主要表現為陰道無誘因無痛性出血, 且子宮下段不斷伸展, 出血量、 出血次數不斷增多。 長期會使產婦出現貧血, 甚至休克, 胎兒出現缺氧甚至死亡[2-3]。 剖宮產手術是終止此并發癥的主要方式,但也增加了胎兒早產的風險及胎兒發育不健全、 出生體重低下、 免疫力低下等不良結局的發生率[4]。 因此, 在產婦剖宮產期間進行相關的護理干預, 穩定產婦情緒, 有利于保障生產的順利進行。 本研究選取96 例于我院行剖宮產手術的前置胎盤產婦, 探討護理行為感知對前置胎盤剖宮產手術產婦負性情緒及分娩結局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 2016 年 8 月至 2019 年 9 月于我院行剖宮產手術的前置胎盤產婦96 例, 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9例。 對照組年齡 19 ~ 39 歲, 平均年齡 (29.03 ± 5.79) 歲; 孕周 37 ~ 41 周, 平均孕周 (39.26 ± 1.03) 周; 首胎 29 例, 二胎 15 例, 三胎 4 例; 有流產史 13 例, 無流產史 35 例。 觀察組年齡 20 ~ 34 歲, 平均年齡 (26.56 ± 5.91) 歲; 孕周 38 ~ 41周, 平均孕周 (39.85 ± 1.56) 周; 首胎 28 例, 二胎 16 例, 三胎4 例; 有流產史12 例, 無流產史36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可對比。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婦產科學》[5]中前置胎盤的相關診斷標準者; ②根據我院產前常規檢查判定需進行剖宮產手術者; ③知情并同意參加本研究者。 排除標準: ①患有肝肺腎及心血管類疾病; ②內分泌或免疫系統異常; ③患有惡性腫瘤; ④凝血功能異常; ⑤精神認知異常。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 包括監測產婦病情, 觀察母嬰生命體征, 健康教育, 遵醫囑用藥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護理行為感知干預, 具體操作如下: ①產婦入院后, 護理人員針對產婦的個人信息進行初步評估, 如病情發展、 生理及心理接受能力、 是否首次生產、 文化程度、 生活自理能力等。 結合產婦基本資料, 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向產婦講解相關疾病知識, 使產婦對自身疾病及病情發展有正確的認知, 提高手術依從性。 ②密切觀察并記錄產婦及胎兒的生命體征, 如心率、 血壓、 陰道出血情況、 胎盤變化、 胎兒發育等, 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③因前置胎盤并發癥的影響, 產婦會擔心無法成功分娩, 母嬰生命健康受到威脅, 產生緊張、 恐慌等不良心理。 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產婦的情緒變化, 及時與產婦交流, 進行心理疏導。 向產婦講述以往前置胎盤產婦成功生產的病例, 樹立信心。 ④術中保持舒適的手術室環境, 配合醫生操作, 觀察產婦生命體征, 有異常及時告知醫生。 ⑤術后12 h 內需禁食, 待肛門排氣后, 可進食半流質食物, 根據產婦具體情況慢慢向常規飲食過渡, 多進食高蛋白、 高熱量、 高維生素等食物。 ⑥術后指導產婦母乳喂養的正確方式, 告知母乳喂養的好處, 密切觀察新生兒的生命體征。 ⑦出院后叮囑產婦定期帶新生兒到醫院接種疫苗, 多關注新生兒各項生理變化。
1.4 觀察指標通過焦慮自評表 (SAS) 與抑郁自評量表(SDS)[6]對產婦護理前、 護理后的焦慮、 抑郁情緒進行評估, 兩個量表總分均為100 分, 分數越低則表示產婦焦慮、 抑郁程度越輕。 比較兩組的不良分娩結局, 包括早產、 窒息、 窘迫、 死亡, 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 = (早產例數 + 窒息例數 + 窘迫例數 + 死亡例數) /總例數 × 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SAS、 SDS 評分護理前, 兩組的 SAS、 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后, 兩組的 SAS、 SDS 評分均降低, 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 1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的 SAS、 SDS 評分比較 (, 分)

表 1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的 SAS、 SDS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相比, aP <0.05。
組別 n SA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8 62.74±6.52 31.84±4.45a 59.96±6.47 32.42±5.36a對照組 48 61.94±6.34 45.64±5.94a 59.61±6.36 44.61±5.69a t 0.610 12.882 0.267 10.804 SDS 評分0.544 0.000 0.790 0.000 P
2.2 不良分娩結局護理后, 兩組的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產婦的不良分娩結局比較 [n (%)]
前置胎盤的具體病機目前尚未明確, 臨床認為可能與多次流產、 妊娠、 刮宮、 剖宮產手術史有關。 該并發癥可引發產婦失血性貧血、 產褥感染, 胎兒可能在宮內發育不良, 出現宮內窘迫等現象[7]。 產婦在此期間必須臥床休息, 控制貧血, 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如陰道大量出血, 必要時則需進行剖宮產手術以終止妊娠。 這一系列因素極易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及分娩結局。 因此, 在此期間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有著積極的意義。
護理行為感知相比常規護理模式更具人性化, 是針對產婦具體情況及具體要求而制定的有計劃的護理方案, 可充分調動產婦及家屬的配合度, 從而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 即提高新生兒存活率, 減少產后出血等不良分娩結局的發生[8]。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 觀察組的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產婦 SAS、 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護理行為感知通過在圍術期對產婦病理、 生理、 心理等進行全方位干預, 可有效降低不良分娩結局發生率, 緩解產婦的負性情緒。 分析原因在于, 產婦入院時, 全面評估其病情發展、 心理狀況、 生產經歷等情況, 根據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護理措施, 使產婦感到自己被重視; 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 可糾正產婦對疾病及手術的錯誤認知, 進而提高產婦對手術的依從性; 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 陰道出血、 胎盤伸展情況等, 可及時發現異常, 以提前做好防護措施, 在保障產婦安全的同時也降低了胎兒不良結局發生率; 針對產婦不良心理狀況進行安撫, 緩解其緊張、 恐慌等不良心理, 使產婦積極樂觀地面對手術, 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 也可降低產婦的抑郁癥發生率; 術后對產婦進行飲食方面的指導, 告知產婦母乳喂養的正確方法與好處, 合理營養搭配有助于產婦術后創口恢復, 促進母乳分泌; 考慮到新生兒由剖宮產方式降生, 加之部分新生兒為早產, 免疫力相對較低, 故需密切觀察新生兒的生命體征, 以及時發現新生兒異常情況, 第一時間進行救治; 出院后提醒產婦定期帶新生兒接種疫苗, 時刻關注新生兒各項生理變化, 以免出現感染或其他疾病。
綜上所述, 護理行為感知應用于前置胎盤剖宮產手術產婦效果顯著, 可有效改善產婦的負性情緒及分娩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