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隊企業在壯大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業現代化等多個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過大的國內投資規模、過多的國際高息貸款、盲目低效的重復建設讓國家經濟處在瀕臨崩潰的邊緣。為挽救經濟,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下,社隊企業利用自身特點在不與國有企業爭利和助力鄉村振興的矛盾中,因地制宜,靈活應對,走出了一條面向農村,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服務,為大工業、為出口、為城鄉人民生活服務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社隊企業;外部經濟生態;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3-0024-03
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在發展國民經濟上采取了 “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減少基本建設規模,降低虛高的發展指標,調整農業和工業投資比例,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對社隊企業進行了調整。經過調整,社隊企業改進了經營管理,釋放了潛力,增加了產量,提高了質量,降低了成本,創造了利潤,出現了一個穩定發展的局面,為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社隊企業發展的外部經濟生態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國家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提出了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但是之前的重工業、輕農業,重投資、輕消費的發展模式,造成國家各行業在發展比例上出現了嚴重失調,物價膨脹,人民收入下降,國民經濟瀕于崩潰。在這種過度追求高指標、盲目追求基礎建設規模、經濟發展粗放型的背景下,社隊企業同樣面臨著較大的經濟發展風險。
1.農業和工業、重工業和輕工業比例嚴重失調?!拔覈r業長期落后,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發展緩慢……之后有所發展,但還遠遠不能適應人口增長、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本徛袝r連基本的食物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雖然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但某些農產品的產量還不如建國初期。在基本的生活消費中,棉花的人均占有量“由1957年的5.1斤降到現在的4.6斤,油料由13.2斤降到11斤。1976—1978這三年,在凈進口糧食265億斤的情況下,還挖了糧食庫存幾十億斤。1978年,花了21億美元進口量、棉、油、糖,占進口總金額的1/5。農業投資的比重,這三年基本上沒有提高。”與凋敝的農業生產相對應的是,國家對工業的投入基本都維持在60%以上。在工業中,重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比例失調的風險?!?978年重工業投入是54.7%,輕工業只有5.7,還低于‘一五期間的水平?!鞭r業和工業、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失調,阻滯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降低了人們的消費水平,降低了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李先念、陳云指出,“現在的國民經濟是沒有綜合平衡的,比例失調的情況是相當嚴重?!?/p>
2.積累和消費比例嚴重失調。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一文中闡釋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生產與消費具有同一性,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對方;生產和消費互相依存、互為前提,生產和消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因此,生產與消費之間比例是否得當,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建設快慢,關系到四個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關系到人民生活水平高低。而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積累,因為積累是生產的源泉,積累的多少決定著生產規模的大小。要想提高消費,就需要擴大生產,就需要提高積累。積累和消費只有比例合適,國家經濟才能發展。我們國家長期以來比較重視積累,輕視消費,造成“農民從集體分得的平均收入幾乎沒有什么增加;職工的就業面是擴大了,但平均工資沒有提高。我們在集體福利、職工住宅、公用事業、環境保護和文教衛生等方面,積累起來的問題很多。而這兩年積累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反而提高了,1976年為31%,1978年為36.5%,高于1958年的水平,大大高于‘一五時期24%、‘三五時期26%的水平”。
3.勞動就業問題十分突出。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最大阻礙,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一國情有著清醒的認識。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們的國家有一個很大的缺點,人太多,這么多人要吃飯,要穿衣,所以現在還有不少困難?!编囆∑揭渤诌@樣的觀點,他在1979年3月30日黨的理論務虛會議上說:“一個是底子薄……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F在全國人口有9億多,其中80%是農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產還不夠發展的條件下,吃飯、教育和就業就都成為嚴重的問題。”改革開放前十年,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人口增長過快。1979年,“全國大約有2 000萬人要求安排就業,其中主要有大專院校、中技校畢業生和家居城市的復員轉業軍人105萬人,按政策留城的知識青年320萬人,插隊知識青年700萬人,城鎮閑散勞動力230萬人等等?!本蜆I問題成為當時中國發展歷程中一個轉移不開的話題,處理不當會影響社會穩定。
二、社隊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社隊企業是人民公社、隊或者生產隊創辦的企業,其身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其發展具有很多的局限性。一般而言,社隊企業發展面臨著定位不準、不受重視、盲目重復建設、規模小發展不均的難題。
1.認識不清,企業生存難。社隊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什么地位,屬于何種性質,仍然存在較大的分歧。有些人認為社隊企業屬于私有經濟,所以對其漠不關心,甚至搬出過去一些不合理的規章制度,限制社隊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些人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和束縛,認為在農村中辦企業,是“不務正業”,是削弱農業的發展;有些人認為社隊企業是公有經濟的范疇,往往采取“一平二調”的方式,任意處理社隊企業的資產。如此一來,社員不能從社隊企業的發展中受益,自然對社隊企業失望,影響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對社隊企業性質認識不清的現象,不是個案,而是共性問題。黑龍江的“社隊企業搞了二十來年,既沒有專管機構,也沒有具體章法,長期處于無專人管理、無章可循的狀態。它的所有權、自主權等正當的經濟權益得不到保障,來了運動就批他,強調抓農業就擠它,有些部門還卡他,遇到調整就砍他,辦得好了就收他,使社隊企業很難發展起來”。山東的“社隊企業仍存在收益分配不合理的問題。也就是說,社員得利偏少。特別是社辦企業,留的多,返隊的少。省政府已發文規定30%留社擴大再生產,30%返隊納入社員分配,30%支農,10%用于集體福利。但在一些地方的做法上,仍有問題,如有的公社把支農部分拿去解決干部福利、蓋辦公室、蓋宿舍,這實際上仍然是搞‘平調”。
2.盲目建設,發展不平衡。社隊企業根治于農業之中,具有行業眾多、小型分散、品種復雜、面廣量大的特點,很難把它們的產供銷納入各級計劃的軌道之中。這就決定了社隊企業視野狹窄、消息閉塞,生產和銷售具有盲目性、重復性。往往一種產品許多社隊搶著干,有些公社、大隊、生產隊“一見某項產品有利可圖,就一哄而上,盲目都搞。”結果是重復生產,浪費了資源;產品供大于求,造成產品積壓滯銷,資金周轉中斷。比如福建的有些公社并不具備燒瓷器的燃料,但這些公社就上山亂砍濫伐,用砍伐下來的木材燒制瓷器。一年要燒掉幾萬立方米木材,這些木材本身的價值比用它燒出來的瓷器的價值更高?!案鞯貐^盲目的重復建設,以小擠大,以落后擠先進,以新廠擠老廠?!鄙珀犉髽I之所以重復盲目建設,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地方資源稟賦不同導致。有的地區條件較好,毗鄰工業區,容易得到大工廠的技術、來料加工等,發展就快些。比如,江蘇省無錫市的社隊企業就發展很快,1978年,無錫全市有5 791家社隊企業,固定資產總值3.3億元。由于靠近上海,無錫市社隊企業從上海得到了大量的技術人員和機械設備,所以發展很快。有的地方資源短缺,道路不暢,領導重視不夠,處在這樣地方的社隊企業就發展緩慢。
3.規模過小,技術含量低。社隊企業由人民公社、大隊或者生產隊出資創辦,大多數公社或生產隊遠離大中城市,物資匱乏、人才短缺是大多數社隊企業發展的共同難題,這就決定了社隊企業具有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的特點。據1982年統計,每個社隊企業平均只有職工23人,固定資產3.2萬元,收入5.7萬元。社隊企業的經營規模小,主要是設備問題很難解決。在那個物資普遍短缺的年代,想找一批設備是極其困難的事情。社隊企業的設備大多是從縣工業局調撥來的。公社或者生產隊負責人帶著縣工業局發放的調撥單到相應的機械廠去提貨。在提貨的同時,需要向機械廠支付金錢。但很多情況下,機械廠缺的并不是資金而是物資。于是,為了得到設備,公社或者生產隊就需要動員全社社員,托關系、找熟人,找來機械廠需要的物資,用物資才能交換來設備。有時候,交換來的設備是大工業更新下來的設備,這些設備由于缺少零件或者圖紙并不能立即投入使用,還需要公社或生產隊發動關系去解決技術問題。他們先找到與工廠有關系的社員,再動員社員一起去工廠領導尋求幫助,工廠領導會安排廠技術員提供技術支持。在獲得技術和物資幫助后,設備才得到運用,社隊企業方能正式開工。其次,人才短缺也是社隊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社隊企業雖小,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購銷管理、經營管理,都需要專業人才。由于缺少人才,社隊企業技術水平低下,人才缺乏、產權不清晰、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嚴重、環境破壞、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如江西某公社由于缺少人才,“木珠制品,大多數是半成品,基本上是賣材料。”
三、社隊企業發展的應對之策
社隊企業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經濟后盾,是重工業的重要補充,是輕工業和外貿的重要基地,是國民經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為此,國家要重視它,社會要包容它,社員要愛護它。社隊企業發展緩慢,主要是因為國家對其扶持力度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如要發展壯大社隊企業,首要的是國家應加大對社隊企業的扶持力度。在國民經濟調整期間,國家對社隊企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上到中央,下到各級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措施,為社隊企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發展空間。
1.從政策上進行規范。1979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發展社隊企業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草案),明確了發展社隊企業的重大意義和發展方針,規范其經營范圍和資金來源,梳理其所有制性質,指導其產購銷路徑,公開其價格政策和獎售補貼,提供其技術革新改造,為其建立專門機構,保障其勞動制度和勞動報酬,為社隊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1981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社隊企業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的若干規定》,充分肯定了社隊企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國務院社隊企業的精神,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政策,為社隊企業發展保駕護航。國務院頒布18條規定后,黑龍江“省委發了12條決定,農村圍繞盡快富起來開展大討論以來,社隊企業有了新的發展”。吉林省委也調整了政策,給糧油包干、統購任務定了五年期限,生產隊可以自行處理超過合同收購的農副產品,鼓勵農村供銷社參與公社農工商聯合經營等。
2.從技術上進行指導。社隊企業扎根農村,缺少專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有些社隊企業基本沿襲農村生產的管理方式和生產方式,嚴重地影響了產品質量和產品數量,制約了社隊企業的發展。為了解決社隊企業的技術難題,國家和地方政府紛紛納言獻策。國務院明確了社隊企業要積極進行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并表彰對技術革新有貢獻的人。江西省委提出“要注意收集科技情報,學習外地的先進技術。”黑龍江省把國營工礦和公社企業聯合起來,“工廠出設備、出技術,公社出勞力,出原料?!弊寚鵂I工礦對口支援社隊企業。安徽省“要招聘人才,重用人才,廠長經濟可以聘請?!焙颖笔「菑霓r業的需求性出發,鼓勵社隊企業研究解決技術問題。先從農業急需的“打鐮刀,打建筑用的抹子,木工用的工具等?!比缓笾塾凇巴侠瓩C、汽車、水泵的零件,能夠搞好一件,真正在技術上過關,全國都會找你,所以,社隊企業調整首先是認真調查,提高技術,要抓技術訓練?!碑斎?,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決定著社隊企業發展的空間。有些社隊企業產品價格虛高,質量低下,“籠統說起來是管理水平低,具體說還是手工業、小農經濟思想在起作用。改變產品質次價高的局面,并不一定需要增加什么現代化設備,主要是靠我們規規矩矩地搞,要搞專業化,要加強管理。”
參考文獻:
[1]?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G]//三中全會以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2-115.
[2]?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8.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4]? 農業部人民公社企業管理總局.論社隊企業[M].北京:中國社隊企業報社,1982:16-112.
[5]? 陳云.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G]//三中全會以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0-603.
[責任編輯 文 嬌]
收稿日期:2020-07-09
作者簡介:王鐵成(1979-),男,河南沈丘人,副教授,從事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