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艾曉紅
摘要:貴州省民營經濟正從傳統向現代、向創新轉型升級。本文旨在研究貴州民營企業家在推動民營經濟規模總量進一步擴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地位作用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如何順應時代要求,伴隨著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而實現同步發展的思考建議。
關鍵詞:貴州民營企業家;轉型升級;思考建議
引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下,一大批民營企業家成長起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民營企業家是民營企業的靈魂,提高民營企業家對企業轉型升級的認識,增強民營企業家的憂患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對民營企業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新形勢下,重視和引導企業家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堅定發展信心是引導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民營經濟相對薄弱,民營企業家相對欠缺,因此,在用市場機制倒逼民營企業家自我革命、自發轉型升級的同時,開展好民營企業家引導和培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一、踐行企業家精神,堅定發展信心
民營企業家的個人發展決定著民營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的整體發展決定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因此,發展方向的正確與否,從一定角度來說取決于民營企業家的選擇。各級黨委、政府要針對近年來經濟大環境不好、政策措施落實不好、效果不彰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積極建立與民營企業家的交流溝通機制,從為民營企業家排憂解難入手,消除民營企業家創新創業的后顧之憂,幫助民營企業家樹立發展信心。民營企業家要摒棄“一企一業”的個體局限,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時代大勢,堅定發展信心,切實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踐行“敢為人先、求真務實”的企業家精神,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典范。
二、關注市場需求,主動融入社會發展大局
民營企業家已成為貴州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整體來看,一些民營企業家學歷不高,還有一些則不太重視自身知識結構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需求、企業發展需求存在偏差,與國家大的發展形勢脫鉤。政府相關部門應利用高校、相關培訓機構等教育資源,加大企業家培訓力度,聘請知名企業家和高端專家學者,每月組織一次“民營經濟大講堂”,大力宣講國家產業政策和各種優惠政策,搭建企業家交流信息平臺,培養民營企業家的大局意識、戰略發展思維和縱觀全盤的能力。民營企業家要主動參與學習,時刻關注相關的政策變化,吃透政策,找準政策導向,跟隨國家大政方針謀劃企業的未來發展;要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時刻保持著敏銳的市場嗅覺,隨時關注市場變化、市場需求,學會將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與時俱進,去開創新的發展領域,發展新的技術或經營模式,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積極融入區域經濟建設,為民營經濟“走出去”創造發展空間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即珠江—西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和南向通道建設”,大力開展區域合作。積極打造與成渝經濟區、泛珠三角地區、北部灣經濟區等區域合作平臺,推動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粵桂黔、黔湘滇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建設。按照貴州大力實施“大數據、大生態、大扶貧”戰略規劃,深度挖掘貴州民營經濟在特色生態農業、煤磷鋁資源產業、民族特色醫藥、特色食品、文化旅游等潛在優勢,引導民營企業將傳統產業與大數據、信息化相結合,在實現高端化制造、數字化管理、精細化加工的基礎上,借助區域合作平臺,延伸產業鏈,打造全產業集群,實現與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等區域的無縫對接、融合發展。為民營企業“走出去”創造發展空間。
四、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引導民營企家業樹立品牌意識
政府部門要引導民營企業家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提升產品和服務附加值,增強品牌和知識產權意識,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申請專利、注冊商標,培育知名品牌,爭創馳名商標,讓更多貴州品牌像茅臺、“老干媽”那樣風行天下。重點開展區域品牌、地理標志、民族特色品牌培育,建立地區性品牌效應、提升品牌價值,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設、培育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薦一批、鞏固一批”的原則,積極打造產品名牌、企業名牌、區域名牌,實現爭創企業商標品牌梯隊推進,為提升壯大民營企業特色品牌搭建平臺。積極探索商標的品牌價值,大力開展商標專用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引導支持馳名商標企業利用商標專用權進行質押獲取貸款,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五、借鑒先進經驗,創新升級企業經營模式
向市場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企業的發展經驗,是民營企業家成長的一條捷徑。如借鑒日本豐田汽車向300家一級供應商采購,形成的“下包制”產業鏈模式,主動與自己企業相關產業結成聯盟,形成以一家企業為中心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產業集群。以“老干媽”為例,其可構成辣椒、黃豆、菜油、禽類肉、大蒜、生姜、調料、商標、玻璃瓶、紙箱、物流等幾十種配套農業和工業產業鏈,層層下包,以大帶小,形成大中小企業相輔相成的穩固的合作關系。又如,借鑒德國企業以“技術驅動、品質占領市場”的模式,緊抓企業的核心產品、核心技術,積極引進信息化手段,升級改造陳舊的、被淘汰的生產方式,加強產品研發,力求精確、精準、高品質,努力成為市場上的“一物難求的精品”。再如,借鑒德國、日本中小企業“小而精”的發展模式, 在發展規模上不要貪大求快,不要盲目擴張,更不能盲目參與開拓自己不了解、不在行、不熟悉的領域,立足于現狀,找出自己企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以“精”求勝。
六、引導鼓勵本土企業家圍繞核心產業優勢,創新核心產業鏈模式
以“吉源駕校”為例,吉源駕校作為汽車駕駛培訓的典范,堅持“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立志成為中國駕培業的清華北大”的理念。以駕駛培訓為基礎,只做與車相關的業務,即從汽車消費的源頭學車開始,打造“學車—買車—修車—賣車—玩車的產業鏈”。買車:學員完成駕駛培訓獲駕照后,可選擇在吉源駕校的駕培云平臺上購車,校方提供高效、優質、靈活的新車購買方式,并提供優惠的分期付款、貸款等金融業務;修車:對學員實行會員制汽車保養、檢測、維修等優惠服務;賣車:學員可通過駕培云平臺進行二手車買賣、更換等交易;玩車:就是開展汽車運動,賽車駕駛培訓。現如今吉源駕校已發展成為占地面積40余萬平方米,擁有900余臺車,囊括普通駕駛培訓、安全培訓、賽車駕駛培訓等項目培訓,獲得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道路駕駛考試”和“安全文明駕駛常識考試”)的考試場地+摩托車考試資質,打破了傳統駕校的經營模式,對傳統駕培進行了顛覆性的轉型升級,成為行業的一個標桿,也是貴州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得很好的一個案例。
七、堅持守法經營,努力塑造企業良好形象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一部分民營企業經營比較粗放,在環保、社保、質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規范、不穩健甚至不合規合法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對一些民營企業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些不規范行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按照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的原則處理,讓企業家卸下思想包袱,輕裝前進”的講話精神,在加強監管執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民營企業家的正當權益和創業熱情。要積極運用大數據手段,建立民營企業信用平臺和信用積分制度,對信用良好的民營企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點監管一再破壞信用的民營企業,杜絕發生大面積失信事件發生。民營企業家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強化法律底線不能碰的意識,做守法經營的表率。在企業生產、銷售過程中,要增強信用意識,積極參與政府與企業信用平臺建設,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帶領更多的民營企業家走向規范與理性,共同為貴州經濟的發展增添活力。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民營經濟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0”到“56 789”, 民營企業家既是推動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政府要繼續減少制度掣肘,給予企業更多發展空間,為培育誠信經營、敢于創新的企業家提供有益環境。民營企業家要繼續發揚“敢為人先、求真務實”的企業家精神,推進企業的高質量、高水平成長,為貴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