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雪金
摘 要: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我們要把錯誤作為一筆教學資源,認真分析錯誤的原因,尋找教學對策進行解決,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關鍵詞:作業;練習;錯例分析
一、錯例分析的必要性
在教學中,練習是教師進行教學及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對計算掌握情況的真實反應。練習出錯是教學中時時存在的問題,通過意識、發現錯誤,了解錯誤的原因,對癥下藥,尋找正確的計算方法,訂正錯誤,鞏固正確算法,進而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所以,我們不僅要容忍學生計算出現錯誤,還要將“錯誤”看成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進行分析點評,巧妙運用。
二、錯例類型與原因分析
(一)粗心大意型
教學中發現學生計算時因為粗心,導致于抄錯數字或運算符號。如2.5抄成了25,看錯運算符號。由于受心理年齡特征的制約,小學生對 10 個數字與幾個符號組成的計算題的感知,比較籠統、不具體和不精確,因而很容易把相似的數字、符號混淆起來,導致計算出現錯誤。進入高年級,類似于2 + 3 = 6,2 + 4 = 8,3 + 3 = 9 等的錯誤非常多。學生易把“ +”、“ × ”混淆,常常看到 2+3 就直覺出現“二三得六”的口訣。這是學生學習乘法口訣后的典型細節性錯誤。……可他仍算得很帶勁,照著錯誤的數算下去,明明會算,卻與題目背道而馳,遺憾地白算;甚至有的學生明明在草紙上已經算對了,可是往正規的作業本上寫時,卻抄錯了。而另一部學生出錯的原因往往是在書本上、手上、桌上……隨便找個地方來做亂寫一下,結果書寫糊涂,經常把0寫得像6或把6寫得像0,抄到本子上就出現了錯誤。
針對這種情況,應該要求學生在每抄寫一題之后,要先核對原題,觀察數、符號是否一致,從草紙上抄數一定要多看幾遍,確認數字、符號無錯之后再計算;要求每個同學列豎式時必須書寫工整、格式規范,橫豎對齊。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相信抄錯的現象應該會減少。
(二)生活匱乏型
例如:張師傅到超市購買花生油,電子秤顯示0.725kg,單價是25元/kg,張師傅實付多少元?
正確解法:0.725×25=18.125≈18.13(元)
錯誤解法:0.725×25=18.125≈18(元)
錯誤分析:本題要考查的是結合生活實際“元、角、分”要保留兩位小數,題目中“實付”兩字也提醒學生需要結合實際。產生錯誤的原因:一是平時教學中雖然強調過保留小數位數的方法,即“四舍五入”的方法,但是日常的練習題中多已明確告知學生需要保留的位數,不需學生自己判斷,而此題保留位數是隱含的信息,需要學生學會觀察和分析;二是生活知識缺乏,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偏弱,沒有抓住題目中的“實付”這一關鍵信息解決問題。要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中解決,才能符合要求。
(三)知識混淆型
學習乘法分配律時,計算經常出現如下錯誤:
正確計算:(40 + 8)× 25 錯誤計算:(40 + 8)× 25
= 40×25 + 8×25 = 40×25 + 40×8
=1000 + 200 =1000 + 320
=1200 =1320
這里乘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分配律混淆了,分不清哪個跟哪個,“40”和“8”應該分別乘“25”的,都混成“40”乘“8”了。
(四)基礎知識不過關。
比如:87-8=81,20以內的退位減不過關,個位上7-8不夠減,不會算了,反過來用8-7=1,所以得數是81。405÷5 =91,84÷7×12 =120,有關乘除法不會算,因為他根本背不了乘法口訣,所以遇到乘除法計算題時總是錯誤百出。有的學生遇到乘加混合運算特別容易出錯,有的學生是小數乘除法計算基礎不扎實。針對這些情況,應該惡補基礎知識,緊抓最基本的計算。
三、教學建議
為了減少出錯,提高計算能力,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學生方面
1.有錯題本。在錯題本里把寫錯的題目抄寫下來,然后再做一次,加深對題目的理解,掌握算法。
2.寫完題目要檢查、驗算、反思。每次寫完題后,要進行檢查:首先看數字是否抄對、其次看符號有否抄錯、最后看方法是否正確,并進行驗算。準確無誤后,還要想一想這道題運用了哪些方法計算?還有其它解法嗎?哪一種方法更好?能否通過改、換條件或問題的方式來變成另一道題?……
(二)教師方面
1.出現錯誤,及時跟學生進行分析,尋找錯誤根源,點撥迷津。
2.收集典型錯例,形成學生錯題集,歸納出學生計算出錯的種種原因,教學該內容時可以展示錯誤資源提醒學生。
3.充分利用錯誤資源,形成科學的解決策略:
(1)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錯題。計算難免會出錯,教師要容忍學生出錯,并把錯誤資源加以利用。
(2)要求學生認真審題,每次把題目看過去兩次,看好數字,看對運算符號,想好方法再動筆計算。做完題反復檢查,把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1]《怎樣處理學生作業中的錯誤》
[2]《對學生作業錯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