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霞
摘 要:人類自從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了閱讀活動。對于當今社會的人來說,閱讀如同衣、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閱讀,可以吸取人類幾千年積累起來的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可以憑借書本知識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擴展認識領域;可以吸收和傳遞文字信息,與他人交流與社會溝通。總之一個人的學習活動、認知活動、交際活動,都離不開閱讀。那么閱讀教學就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閱讀教學則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
關鍵詞:閱讀教學;重要性;中心任務
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所用的時間最多,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關系到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目的能否實現,教學要求能否全面達到。小學生入學后,就語文學科而言,擺在他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盡快地學習和掌握書面語言。閱讀教學則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事30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總結,我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多年的教學總結,我得到以下心得。
首先,要激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課前要精心設計好導語。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在閱讀教學中要有層次。合理地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學生學習的初級階段,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到了更高的階段,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再次,強化朗讀,提高閱讀能力。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發展主要處于形象感受階段,抽象思維還很薄弱,向他們講解詞語的意思,往往會顯得枯燥乏味,而很難讓其接受。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講授再講授,就像一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如果在適當點撥的基礎上,再加以感受理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而且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也更加直觀形象。我在教學過程中用指導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結合上下文反復揣摩,漸漸領會其意是較為妥帖的方法。古人說的“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通俗易懂的句段,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作適當點撥。這樣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讓學生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講,講在重點處、。通過精講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讀,通過多讀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課外積極指導學生進行閱讀,以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效果。
總之,閱讀訓練的方法還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現、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歸根到底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閱讀又是學習之母,其對生活、對工作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對口語表達和書面寫作有直接的作用;對知識的獲取、對智力的開發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不搞好閱讀就沒有辦法使知識越來越豐富,視野越來越擴大;不搞好閱讀,寫作就無從借鑒,語言也不會生動、形象;不搞好閱讀,智力也無法提高。因此,我們認清閱讀的重要性,對我們小學語文教學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