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作為一項教育活動,其功能的發揮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基于社會、學校、家庭等因素,德育開展有其艱難曲折的地方,也有其駁雜煩瑣的地方。在當前背景下,上海市奉賢區曙光中學(以下簡稱“曙光中學”)的德育開展也面臨實效低下的困境,追根溯源,是學校德育工作存在一定問題。
首先是德育現狀與其應有地位間的不平衡。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教學工作勢必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對而言,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容易使其處于被忽視的位置。其次是德育內容比較空洞,沒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道德品質發展規律的把握和尊重明顯不夠,較多情況下只是停留在說教的層面,缺乏時代元素,更缺少聯系生活實踐的真問題。再次,德育方法比較單一枯燥,容易流于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學生的觀念、行為方式等都發生了較大改變,千篇一律的德育方法使學生感覺味同嚼蠟,成為用來裝飾門面的“花架子”。最后,學校對德育課程設計缺少統籌思考,導致德育課程化建設,特別是德育校本化的探索與實踐較為缺失。長期以來,學校的德育校本課程呈現散點式、碎片化發展,沒有體系可言,又談何實效。
總之,學校德育工作沒有結合區域或學校實際情況,缺少對學校所在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無法成為學校德育課程校本化的有利依托。基于以上問題,面對長期以來德育實效不高的困境,如何突破是曙光中學努力探索的方向。
立足學校紅色歷史,打造校本德育課程“主旋律”
曙光中學作為一所有近百年歷史的學校,從創立伊始就烙下了深深的紅色印記。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大革命時期,李主一、劉曉等老一輩革命家根據上級指示,于1927年創辦私立曙光中學,在此建立中共奉賢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奉賢縣委。1956年,學校復校,當時物質條件極度匱乏。全校師生在傳授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在校園內開辟農墾基地,自力更生、自給自足。1995年,學校成為“奉賢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依托校史,提煉學校精神內核,創設學校紅色文化環境。2011年,學校異地新建,以市級課題《基于校史傳統的學校特色創建的實踐研究》為引領,奏響“鑄洪爐之魂、布洪爐之體、豐洪爐之肌”的“紅色精神”培育特色發展三部曲。
重溫紅色歷史,學校以傳承“紅色精神”為抓手,努力探索“紅色精神”培育校本德育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本做法與經驗,積極培育現代學生的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打造學校德育校本特色,以此增強德育實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開發紅色文化資源,挖掘“紅色精神”教育價值
前期,學校在將德育與學校紅色文化資源融合的過程中,出現了對其精神內涵挖掘不深的問題,使得紅色文化資源在德育中的運用缺乏理論性、系統性、規范性。近一年多來,學校進一步梳理與整合了學校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物質文化資源與精神文化資源。在物質文化資源上,學校投入人力、物力對紅色文化紀念場所進行擴展與充實,對李主一紀念碑進行維護,并修建了洪爐校史館、長征主題教室、中國革命史主題教室、時代強國主題教室、依法治國主題教室、大美中國主題教室、紅書法主題教室、紅劇場、農耕基地等教育場所。在精神文化資源方面,學校進一步對辦學歷史和經驗進行總結,對“紅色精神”的外顯和內涵進行深入研究,明確了“紅色精神”的概念界定。“紅色精神”歷經革命年代、建國初期、改革開放新時期等階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真實寫照,是革命先輩在各個時期發揚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堅持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良作風、在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下不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高度概括。其中,“愛國奉獻、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實事求是、創新開拓”貫穿始終,這是學校對“紅色精神”內涵的校本解讀。
此外,學校還充分挖掘“紅色精神”的教育價值。以“紅色精神”為教育元素,既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共產黨近百年奮斗歷史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和研究的載體。同時,這不僅可以推動學生多多參與有價值的活動,也能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克服困難、磨煉意志、增強信心和責任意識。
在此基礎上,學校根據德育課程開發的“學生主體性原則、過程性和開放性原則、實踐性原則以及互相合作原則” ,秉持使德育內容豐富、形式與方法生動活潑的宗旨,開發了“紅色精神”培育校本德育課程。
構建校本德育課程體系,創新課程實施模式
“紅色精神”培育校本德育課程的整體目標是從知、意、情、行這四個維度進行確立,即培育以在服務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為人生理想,具有利他品格、社會服務意識、基礎社會管理能力的時代新人。在此目標指向下,我們明確了各個課程群的課程目標,最終細化為具體的課程目標,從而構建完備的課程體系,以“紅色精神”培育為主軸,串聯起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等各類課程。
該課程體系分為:特色厚植課程、必修融合課程、拓展延伸課程、活動體驗課程、專題探究課程五大版塊。特色厚植課程是內核,其中“紅色基因”課程群通過浸潤式教學,引導學生樹立人生理想;公共參與課程幫助學生獲得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學生發展指導課程讓學生認知自我、了解社會。必修融合課程體現的是學科德育的價值,做到了“全科、全員、全過程”育人,即覆蓋所有學科、調度所有教師、惠及所有學生、貫穿整個高中階段。拓展延伸課程將“紅色精神”向社會人文、科學創新、身心健康、藝術審美、生活技能五大領域拓展延伸,充分發揮“紅色精神”豐富性、科學性和時代性的特質。活動體驗課程,是“紅色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包含校園活動、社會實踐、儀式典禮、勞動實踐等多種形式,如每年5月開展的“紅色”主題月活動。專題探究課程旨在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強分工合作的意識,鍛煉學生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最終培養學生創新開拓的意識,激活批判思維與邏輯思維。
一年多來,校本德育課程的實施已展現出實效性。目前,如何通過師生努力使校本德育課程的實施落實落細,使德育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是學校面臨的最大瓶頸與困難。部分師生往往會以“任務觀點”去組織或參與各類德育活動,這是校本德育課程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更有甚者會使校本德育課程變形、走樣,失去原本應有的功能。為此,學校后續將在校本德育課程評價上繼續進行探索,以學生潛能激發和個性發展為基點,突顯課程評價的發展性、激勵性功能。在明確校本德育課程評價的目標取向的同時,強調課程評價的主體取向與過程取向,注重評價者、被評價者與具體情境在交互作用中共同構建意義的過程。
(作者系上海市奉賢區曙光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王夢茜
程立春,中學高級教師,教育學碩士,上海市奉賢區曙光中學校長,第二屆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名師、第56期全國骨干校長培訓班學員,曾獲上海市園丁獎、上海市中青年教師英語新教材教學展評一等獎等榮譽,著有《大道課程下的育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