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育才小學 袁 紅
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是基礎學科之一,編排這一學科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很多教師仍然沿用傳統老套的教學策略,因為教學模式單一,很多學生并不能針對這門學科展開積極高效的學習,更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學目標發生偏離或者難以順利完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以下三大路徑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
小學階段德育的核心目標是為了使小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并靈活地運用于生活實踐中,所以,實際教學時應當主動鏈接學生生活,這樣才能確保德育的有效性,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易于其理解,提高學習效能。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教學,能夠強化學生的道德感知。例如,在教學《這是大家的》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共享單車這一題材開展教學,并以此為例滲透德育。教師首先讓學生了解共享單車為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好處,一方面可以節約時間,另一方面落實低碳出行。然后,帶領學生聚焦針對共享單車的破壞甚至占為己有的行為,并引導學生對這種行為展開點評。因為所列舉的事例是學生經常能夠見到的熟悉的事件,所以能夠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共鳴感,也能夠就此引發深入思考,學生能夠立足于客觀的視角,針對基礎設施被損壞的情況形成更深層面的認知,并就此反思自身的行為。再如,在教學《我們不亂扔》時,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他們上下學的路上,這條路上學生較多,垃圾到處都是,衛生條件極差。當學生立足于不同的視角,審視道路上的垃圾時,才能真正意識到亂扔垃圾的危害性,才能夠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除此之外,我還帶領學生清掃道路上的垃圾,在經過學生的努力之后,回歸其原本的清潔,學生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
可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關聯,這樣學生就能夠根據所學付諸于實踐,不僅能夠順利實現教學目標,還能夠升華道德情操。
《道德與法治》充分落實了國家對小學階段法治教育的要求,特別著重突顯規則意識,滲透規則教育,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點就是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強化規則形成,這樣,小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法治規則意識的教育內容是合理地編排于每一個單元中,如,《校園里的號令》《上課了》以及《這樣做對嗎》等,這些內容不僅涉及校園內的學習規則,也包括游戲規則、課堂規則以及交通規則等,和新入學的兒童密切相關,深入滲透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中,就要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以《上學路上》為例,就是為了使學生了解安全問題、交通問題。針對這節課的教學,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很多交通事故,通過這些事故畫面引導學生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然后可就此引入下一個框題《交通信號要知道》,可以先帶領學生對教室進行布置,在地面畫上斑馬線,在斑馬線的上方設置紅綠燈。通過表演的方式,展現過馬路的所有關鍵環節,不僅能夠使其了解信號燈的重要作用,也能夠使學生養成聽從信號指揮的良好習慣,這樣不僅有效地滲透了正確的交通規則,樹立交通安全意識,也能夠就此使學生形成自我保護的意識。
除此之外,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制作生活中常見的交通標志、收集交通小常識等,可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了解更豐富的交通知識。
小學階段是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段中,需要帶領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理念,如果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入真實的案例,就能夠有效引發學生對案例深入思考,然后鏈接自身,不僅能夠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還有助于提升道德認同。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不做“小馬虎”》一課時,首先引入的是一個戰爭案例:戰爭之前,馬夫為國王戰馬釘馬掌,為了提升速度,也為了急于求成,在釘第四個馬掌時少釘一枚釘子,而這匹馬便成為將查理國王掀翻在地的罪魁禍首,使其成為了叛軍的俘虜。針對這一案例,我帶領學生分析“馬夫”這個角色,并以此為借鑒:做任何事情都不得馬虎。又如,在教學《大家排好隊》時,一位教師引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插隊這一事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遵守秩序的品質。通過實踐實例的引入,有利于學生形成道德認同感。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中,德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師需要立足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學習特征,從中選擇多元化的教學策略,選擇易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浸潤,滲透德育因子到學生的心理深處,才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才有助于促進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