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雷
實踐性知識的概念從知識來源的角度看是與理論性知識相對的,是教師從個體出發,在一系列具體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認知體系。中學語文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就是教師對于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踐性認知。在語文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隨著教師本身教齡的增長、語文教學素養的提升,其實踐性知識也處于一個在內容上不斷豐富、在層次上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學語文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具體由教學理念、自我知識、人際關系知識、情境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批判反思性知識等構成。
實踐性知識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助于培養教師的關鍵能力。關鍵能力是教師在某一方面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知識、素養、意識的集合。中學語文教師由新手成長為經驗豐富的教師,實踐性知識不可或缺,它對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著極強的支撐作用,對語文教師個體的教育理論學習和運用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在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碰撞中,關鍵能力得到增強,為今后的專業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有助于喚醒教師的主體意識。在中學語文教材、教參、教學大綱的統籌安排之下,教師的教學行為都被納入事先詳細的規劃之中,教師個人的主體意識是較為淡化的。教師主體意識的缺失顯然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尤其是對語文這樣的人文類學科,很多潛在的教學要點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感受和提煉。實踐性知識不僅強調教師要積極調動自己、積極參與實踐,更要求教師要對教學實踐行為形成較為自覺的反思,教師的主體意識便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
三是有助于推動教師走向專業化。就現狀而言,中學語文教育本身沒有形成真正的相對獨立的專業性范疇,從而直接導致只要擁有一定的中文基礎、看過一些文學書籍,再達到一定的學歷和資質要求,就能夠在中學語文教師這個行業“混口飯吃”。對中學語文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的強調,可以推動中學語文教師從“職業”走向“專業”。
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類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將會是語文教師。師范階段的學習將為師范生站穩中學語文教學講臺打下重要的能力基礎。因此,無論是課程安排,還是培養方式,都應該體現出有別于其他學科、其他專業的獨特一面。除了必要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性知識的學習也應該納入師范專業課程。師范生僅在大四進行一次教學實習的傳統培養模式顯然無法滿足需要。一種可行的做法是,安排師范學生從大二下學期開始至大四,在兩年半的時間里,分兩到三次到中學進行教學實習;通過分階段實習的模式,讓師范學生在職前就對語文教師實踐性知識有直觀的認識和有效積累,使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有機融合。
教師的實踐性知識來源于教學實踐,即在積累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反思和提煉。一個優秀的教育者必然是十分注重也十分善于進行自我反思的。中學是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重要階段,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整體思維呈現開放的狀態,必然會出現大量的預設之外的生成,如學生對文本的新觀點、新問題,以及教師對學生觀點的判斷、對學生問題的解答。這就為教師在課后對教學進行反思提供了大量素材。而教師對教學的“復盤”過程,能夠指導其在下一堂課上進行及時的調整、改進。中學語文教師對教學的反思涵蓋語文學科專業知識、課堂實踐管理方式、施教過程合理性分析等方面,甚至可以和宏觀的語文課程整體設計聯系起來。可以說,教師對教學的反思不僅僅是“思”的過程,更應成為語文教學的常規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可以將其視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職業本身有其傳承性,老教師對新手教師的傳幫帶、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相互交流、教師共同體的建設及活動組織等,都體現了共享交流在教師獲得實踐性知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師,教學中對各種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主題的文本理解并非一成不變。在靈活開放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每個語文教師個體生活及受教育經歷不同,個人的性格及思維方式的差別,教師所掌握的實踐性知識也因人而異,而這種差異恰是重要的學習資源,也是教師豐富自我認識的機會。教師可以通過對有經驗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觀察、分析、體悟,以及尋求有經驗教師的指導、師生之間交流對話等方式,獲取實踐性知識。
專業培訓是中學語文教師入職后最為主要的集中學習形式,也是其獲得實踐性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應首先依據中學語文學科教學特點,從本區域內遴選專業素養過硬的專家型教師,組建中學語文教師培訓工作人才庫,形成優秀的語文學科教學培訓團隊。同時以“階梯式”分層次培訓的形式實施培訓,將語文教師納入“剛入職新教師—骨干教師—名優教師”的培養體系中,集中解決和滿足不同職業階段教師的不同問題、不同需求。對于有經驗的專家型教師,要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助力更廣大范圍的教師快速提升自身業務素質,帶動整個區域語文教師素質、語文教學水平的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