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松 趙 琳 張鳳華
(1.濮陽縣農業農村局,河南濮陽 457100;2.安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安陽 455000;3.開封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開封 475000)
林下生態放養雞的產品具有田園牧雞的特點,質優味美。與籠養雞蛋相比,干物質多、蛋黃比例大、對人體有益的磷脂質含量高、決定風味的谷氨酸含量高、風味濃郁。與籠養雞肉相比,生態雞肉的肌纖維直徑小、密度大、肌苷酸含量高、雞肉質地鮮嫩、鮮美。
在果園的選擇上,要以干果、主干略高和使用農藥較少的果樹類為佳。果樹林里的昆蟲生長發育分為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無論昆蟲在何種階段都可作為雞飼料。因此,林下生態放養雞,可明顯減少果樹蟲害,減低農藥使用量,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果園產量。
林地牧草和動物蛋白飼料資源豐富,空氣新鮮,環境幽靜,適宜雞生態放養。林地養雞應選擇透光和通氣性能好,林冠較稀疏,冠層較高(4~5m以上),透光和通氣性能較好林種。林地以中成林為佳,最好是成林林地。林地附近最好有小溪,池塘等清潔水源。
雛雞是指0~6周齡的小雞,這個階段的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抗病力弱,需要給予精心的照顧。要明確育雛人員及分工;制定育雛計劃,準備好飼料、墊料及所需要的藥品;制定好適合當地的免疫程序。進雛前,做好設施及用具的消毒工作,同時做好禽舍的預溫工作。冬、春季一般提前2~3d,夏季提前1天開始預溫,溫度達到32~35℃。往后每過1周舍溫降2℃,直至降到21℃左右為好。起始濕度65%左右為宜,隨著日齡增長,可稍降,直至降到55%左右為宜。
同時,通風、光照、密度等都應控制好。通風能保證雛雞生長有足夠的氧氣。初生雛弱,光照強度要大一些,需要有20~30勒的光照強度,通常1~2日齡每天要保持24h的光照,3日齡后,逐日遞減光照時數。日齡1~2周齡,雛雞飼養密度地面平養25~30只/m2為宜,籠養可以稍大些。但密度過大,雞群擁擠,容易引起啄癖,采食不均勻,均勻度差等問題。
雛雞到達后要先飲水后開食,最好選擇溫開水,加入5%葡萄糖和電解多維,100雞要有3~4個飲水器,飲水器每天要消毒。在初飲后2~3h開食,開食最好用顆粒料,撒在報紙或塑料薄板上,任其自由采食。少喂勤添,撒均勻,前1~6日每天喂9~10次,1周后改用料桶或料槽。斷喙時間一般在9~11日齡進行,斷喙時盡量減少應激,斷喙后用電解多維,補充維生素K,利于止血。
生態放養條件下雞的活動半徑在100m內,早出晚歸是雞的生活習性。在4~8周齡,在育雛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青草和青菜,還可加入一定動物性飼料和蟲體飼料(如黃粉蟲、蚯蚓、蠅蛆),使胃腸得到較好的鍛煉。育雛后期使其育雛舍的溫度逐漸接近舍外氣候條件。同時,逐漸擴大雛雞的運動量和活動范圍,增強體質。在放養前,可在飼料和飲水中加入維生素C或復合維生素,預防應激。同時,應根據當地的免疫程序,做好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法氏囊等病防疫,同時做好球蟲病的預防保健。
放養模式下的土雞在野外的生長時間較長,患寄生蟲病的幾率比圈養土雞大,尤其是蛔蟲病。因此,養殖人員要定期對土雞進行驅蟲,一般在放養第 1 個月后就要進行 1 次驅蟲,隨后最佳的驅蟲頻率是每 2~4 周一次[1]。
北方地區早春寒冷,3月份之前氣溫不穩定,4月中旬以后開始放牧為宜。若進行野外大面積放養,需要對生態雞調教。喂食和飲水應在育雛時開始調教,一般用一種特殊的聲音進行刺激,形成條件反射。傍晚時,用另外一種聲音信號引導雞按時歸巢,并形成穩定的習慣。
為了防止放牧時丟失,同時實現草地輪牧的目的,可以圍網筑欄。為了防止過牧,可以將一個地塊用圍網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放養半個月時間,利于青草和昆蟲量的恢復。
生態雞應補充一定的精飼料。補料時間應在傍晚進行,此時雞食欲旺盛,可根據一天的采食情況,確定補料量,補料后,雞群休息,飼料的利用率高。此外,補料量要根據不同季節調整,如春夏季綠色植物和昆蟲量多,可減少補料量;秋冬季放養環境中的自然食物量少,此時應增加補料量 。
老鼠、蛇和鼬對放牧初期的雛雞危害大,可采用混養鵝的方法,以鵝護雞。利用鵝的警覺性高,攻擊性強的特點,同時鵝和雞互不傷害。
果園,林地放養雞可減低果園,林地和林周邊田地的蟲害發生率,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對食品減少農藥殘留起到一定的作用;雞糞肥田,降低果、林、糧生產效益成本顯著;放養地不占用耕地,能緩解林牧矛盾、草場過牧;生態雞排泄物培植土壤,變廢為寶,自然凈化,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
伴隨著我國從政府層面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要求,畜牧養殖業作為重要的供給側產業,改革升級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廣綠色畜牧養殖技術則是改革升級的主要方向。采用此種模式,既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還可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對于當前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穩定,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有著積極作用,為國家精準扶貧戰略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