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 200093)
約翰·杜威是美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是19世紀進步教育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教育理論無論在美國乃至其他國家都有重要影響。杜威的教育理論對我國的教育發展影響深遠,他多次訪華并在多個地方發表演講,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陳鶴琴以及胡適等深受其影響并拜師于其門下。杜威將實用主義哲學應用到教育教學之中,并提出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他的這一思想打破了舊學校教育對兒童的束縛,使兒童重獲自由。自由、和諧以及全面發展應當是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要依賴于教育人員對幼兒的合理化教育。在幼兒教育方面,杜威高度評價游戲的教育作用,他認為“任何時代任何人對于兒童的教育,尤其是對于年幼兒童的教育,無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游戲和娛樂”。因此,本文擬對杜威的幼兒體育教育思想進行梳理、歸納并分析,探索其對我國幼兒體育發展的現實意義,促進幼兒教育理論的實踐發展。
19世紀中后期,處于農業社會的美國教育極為落后,英法殖民時期的舊教育制度依據是社會的主流教育,落后的教育方式成為兒童的噩耗,兒童的自由被限制在設立于農村的“單間學校”中。學校的教育資源匱乏,教育方式和課程設置缺乏統一的標準,教育內容帶有明顯的清教主義和加爾文主義色彩,訓練和控制成為支配美國教育的主要思想。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社會的發展對落后教育的映射越來越明顯,工業文明與落后教育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一個以社會進步和工業發展為指向的教育改革正在被孕育。工業化和城市化在給人們帶來福利的同時,也在鞭笞這個社會,人們各方面的素質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人們開始被機器奴役;傳統教育消磨人的個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疏離等等。他們認識到社會改造與人的改造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始終堅持人和人的解放為核心的教育改革哲學。進步教育思想引起了人們對教育原則的思考,幼兒群體作為教育開端首先應該考慮在內,人們開始深入探索幼兒的教育方式。杜威作為這一時期典型的教育家,他深知教育之于社會和國家的作用,他認為教育應當培養完整的人,主張教育應該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杜威指出:“兒童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毫不夸張地說,我們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并且以兒童為自己的出發點。決定學習的質和量的是兒童而不是教材。”在改善人們健康方面首推體育,并堅信體育游戲是幼兒時期主要的、幾乎唯一的教育方式。
杜威認為器械的使用可以提升兒童的鍛煉興趣,這些可以促使他們更加自然地參與到游戲小組中。“兒童自然的參加到游戲小組中,這使兒童渴望和受激發從事于智力工作,因為它意味著沒有成套肌肉動作的過分負擔,沒有在某一別人的命令下單調重復的無意義的運動”。為了滿足兒童對器械使用的需要,學校要盡可能多的將器械進行分類,例如,杠上的器械、環形器械、翻滾類的器械等,使兒童在使用器械的過程中能夠完成爬、跳、跑、擲等動作。杜威認為器械的使用對于肌肉力量增強有重要意義,“學校里給兒童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跑步和游戲,還設計了各種自由體操的器械,當兒童在操縱這些感官訓練盼器械時,肌肉的適當協調就不斷得到了鍛煉”。在沒有器械的鍛煉過程中,教師應該多組織學生進行比賽,在比賽中學生可以盡情的釋放自己,提升自己的判斷力、識別力等。學校應多組織一些可以比賽的游戲,像游泳、跑、跳、翻筋斗、擲石子,所有這些都是很好的。
杜威鼓勵兒童要多接觸自然,盡可能早的了解自然,了解社會,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就是多參與戶外運動。季節的變化能夠為兒童帶來多種游戲題材,例如,在春天的時候打彈子,秋天放風箏、在冬天的時候擲雪球等。戶外運動激發兒童的動手能力,滿足他們對于各種游戲工具、器材的自作動機,從而提升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杜威充分認識到教育的內涵,通過戶外運動不僅可以為兒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還能夠盡早的讓他們在這一環境中提升自己。在戶外運動過程中,兒童們可以認識不一樣的兒童,交流變得更為開放,自然社會對兒童的各種刺激也會增加,這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
杜威認為游戲的種類非常多,不能局限于單純的運動和體操。兒童鍛煉的場所也是多種多樣,運動場上的運動設施不能形式化的存在,這樣會嚴重影響兒童鍛煉的效果,也浪費了資源。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兒童們可以在運動場上活潑玲瓏,從事這樣的運動,“則精神可興發、興味可濃厚”。他認為教師應當注重這一問題,充分利用運動場的資源,將它作為一個培養兒童精神的地方。他舉了一個例子,“今有二群兒童為例,一則有運動機會,一則反此;則10年、20年后比較,其精神上身體上必大為不同,即對于時間的態度亦大為懸殊:一則視世事若壁上觀;一則思想豐富,而于應為之事更較從前踴躍,且能為人謀幸福,為地方做領袖”。可見杜威對于運動可以培養兒童精神的觀點極為贊同,這不僅是提升兒童身體健康的需要,也是兒童精神健康必須經歷的環節。除此之外,杜威強調要增加游戲的組織性,這樣可以從小培養人們的組織精神。“體育本以強固身體,若有組織的游戲,亦可以增加組織的精神。如有十數人組一團體,以為游戲,則不能專就一己利益著想,必供謀全體之利益”。
“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觀點凸顯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特性,教育應當為生活服務,生活理應是教育的真實寫照。游戲是幼兒時期主要的教育方式,“教育即生活”的觀念在杜威的幼兒體育思想中亦常常體現。兒童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對于游戲的熟練程度會越來越高,兒童自我創造的動機會逐漸提升,這樣會激發他們對游戲材料的尋找和利用,久而久之他們在找材料的過程中會熟悉生活,了解這個世界的種種要素。但杜威同時也提到雖然能教會如何生活才有真正的價值,但它也不是一種十全十美的方式,游戲對于兒童教育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尤其是一些模仿性的游戲,長時間的參與模仿性會使兒童產生習慣性效應,習慣的參與模仿游戲轉移了兒童的注意力和思想,“往往使他的生活成為其家長生活的重演”。
幼兒時期是人們成長的關鍵期,孩子的心智像一張純潔的紙,他們的經歷會繪成他們人生成長的藍圖。“身體的動作,是用心思的工具,是性行或思想實現的器械”。幼兒成長的首要任務是“自我保存”,不僅是對自己生命的保存,而是作為一個成長和發展中的人的自我保存。在幼兒時期,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經驗的來源只能依靠行動方面的刺激,而從幼兒自然成長方面來講,他們的行動只能靠自己的本性來引領,更確切的說是“娛樂”的本性。對于實現普通教育的目的,幼兒時期是關鍵,他在《明日之學校》一書中強調:雖然各學校都意識到了學生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在當時的教育過程中人們無法理解通過身體練習實現這一目的(身心健康),“只有教育界的先行者,才認識到幼年兒童在多大程度上學習運用他們的身體,以及在沒有運用身體培養心靈和沒有運用心靈訓練身體的制度下不可能保證有全面的智力”。
在杜威的幼兒體育思想中不難發現,他非常注重幼兒在游戲、身體練習過程中的“材料觀”,這些材料在本質上屬于現代體育教學中的體育器械。在幼兒的體育教育中,由于他們心智水平較低,對外界的理解性較弱,因此通過合理的體育器械更能夠吸引幼兒進行身體練習,達到教育的目的。在幼兒的教育中,教育者應當合理的使用體育器械,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研發能夠引起兒童注意的器械,在視覺方面注重體育器械的顏色搭配,避免單一的“冷色”。在器械的形態方面,盡可能做到形態多樣,這樣不僅有利于設計多樣性的體育游戲,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可以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兒童練習著自己的軀體,學著控制它們并做出各種能導致某個直接效果的技巧運動。
以生活化為幼兒的體育鍛煉目標是指在鍛煉中既要達到幼兒理解生活的目標,又要提升他們適應生活的能力。在幼兒體育教學中,應當盡可能多的融入生活的元素,例如,引導學生參加戶外運動,使他們理解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提升他們對變化事物的探究能力。在生活能力方面,應加強游戲的組織性、競賽性,在有組織的鍛煉中鍛煉幼兒對規則的理解能力,提升他們的組織精神;在有競賽性的運動中,開發幼兒的合作精神,提升幼兒的進取心。而這些都是在其未來生活中必須要具備的能力,盡早的習得這些能力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杜威的幼兒體育思想也并非沒有局限性,過分的強調“自由”和“經驗”的作用會使教學活動失去靈魂,因此在日常的幼兒練習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以“生活化”為目標,并非“放養式”的教育,在釋放幼兒天性的同時同樣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
19世紀中期,舊學校制度培養出來的人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舊教育體制將“身體”和“心理”割裂,磨滅了人們的個性。在此種情況下,杜威強調要將身體和心理協同發展,既要鍛煉人們的身體健康也要確保人們的心智健全。因此他將游戲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游戲練習可以鍛煉兒童的五官,同樣這也可以使兒童免遭束縛、壓抑的教學環境,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在日常的幼兒體育教育中,我們可以借助游戲這一手段取代機械、刻板的知識灌輸,提高幼兒教育課堂的效率。將體育游戲與情境教學相結合,通過游戲法使幼兒更好地了解所學技能和知識,強化其五官練習,培養幼兒的運動習慣,提高幼兒的身心健康水平,促進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