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诮洕鷮W院體育學院 海南 ???571127)
黎族為海南島世居民族,主要聚居于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保亭、白沙、陵水等縣,根據海南省2017年發布的統計年鑒,海南黎族人口149萬人,占全國黎族總人口的95%以上。黎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便有黎族祖先——駱越的記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黎族人民創造了具有強烈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而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黎族文化的代表。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日益重視,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創新傳承路徑成為保護黎族非遺的必然要求。對此,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海南黎族地區要以民族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為著力點,推動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非遺傳承的融合式開展。
民族非遺是我國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各民族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也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主要載體。作為歷史悠久的民族,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于黎族發展歷程中,受到海南中南部自然環境與黎族社會歷史的雙重影響,具有區域性與民族性相統一的特征。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入選國家級、省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黎族非遺項目不斷增加,如,廣泛流行于五指山、保亭的黎族竹木器樂以及瓊中黎族民歌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南黎族地區民族非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廣泛性。黎族主要聚居于海南省中南部,分布非常廣泛,從瓊中、保亭、白沙、昌江等民族自治縣,到五指山市、三亞市等,均有大量的黎族人口居住。黎族自身分布的廣泛性決定了黎族非遺分布的廣泛性,如瓊中的黎族民歌、昌江的原始制陶技藝、保亭的獨木器具制作技藝等,均是黎族非遺的代表項目;其次,多樣性。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非遺指“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包含口頭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等多種形式。海南黎族非遺囊括了教科文組織關于非遺定義的主要內容,如黎族傳統舞蹈《咚鈴伽》、黎族民歌、黎族民間故事等,具有多樣性的特征;最后,民族性。海南黎族非遺是黎族兒女在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民族性是海南黎族非遺項目的基本屬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黎族非遺強烈的民族性特征不僅得到了國內的廣泛關注,更成為世界非遺的重要財富,如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海南黎族地區民族非遺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入選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遺項目不斷增加。但從傳承的角度來看,海南黎族地區民族非遺傳承現狀并不樂觀,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突出表現為以下三點:
第一,傳承主體老化。非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在非遺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海南各級非遺傳承人總數已有數百人之多,為民族非遺傳承奠定了堅實的人力基礎。但從年齡結構來看,海南黎族非遺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不少傳承人已是70-80歲以上的高齡,中青年傳承人數量稀少,這種年齡結構對未來黎族非遺項目的傳承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
第二,傳承空間窄化。黎族非物質文化遺傳形成于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傳統社會形態是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與發展的沃壤。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黎族社會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在城市化進程的帶動下,大量黎族人民從村寨轉移到城鎮,黎族村寨呈現出空心化的趨勢;另一方面,隨著現代文化的不斷發展,黎族青年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度不斷降低,取而代之的則是影視、流行歌曲、網絡小說等現代文化,黎族非遺出現了傳承空間窄化的問題;
第三,傳承方式單一。創新性、多元化的傳承方式是黎族非遺傳承的關鍵,當前,黎族非遺在傳承中仍然以傳統的傳承方式為主,如師徒傳承、團體傳承,存在開發不足的問題,這既弱化了民族非遺的傳承效果,也不利于黎族非遺多元價值,如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開發。
民俗體育特色小鎮融民俗文化與體育特色于一體,是當前海南黎族地區特色小鎮建設中的重點內容。民俗文化與民族非遺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廣義層面的民俗文化而言,民族非遺屬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而從狹義層面的民俗文化而言,民俗項目則是民族非遺的主要類型之一,比如黎族傳統婚禮、黎族渡水腰舟習俗均為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非遺在海南黎族地區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凸顯小鎮特色。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觀念大為提升,體育產業成為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熱點產業,相應的,體育特色小鎮也成為各省爭相布局的特色小鎮。特別是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全國多地掀起了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熱潮。體育特色小鎮一窩蜂式的出現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小鎮建設中的同質化現象,而以民俗體育特色小鎮為建設項目,全面融入民族非遺,對于小鎮特色的凸顯以及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均有著不容小覷的價值;
其次,延伸產業鏈條。產業建設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內容,對民俗體育特色小鎮而言,民俗體育是產業建設的中心環節,如,民俗體育賽事、民俗體育活動等。黎族非遺中有不少的民族傳統體育,其中,黎族傳統體育和游藝已經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俗體育產業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民族非遺項目的產業化開發不僅對海南黎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文化產業與民俗體育產業的協調發展、融合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延伸民俗體育產業的鏈條,進一步提高特色小鎮的經濟效益;
最后,豐富旅游觀瞻。民俗體育特色小鎮雖以民俗體育為特色,但旅游屬性仍然是小鎮最為基礎的屬性。事實上,海南黎族地區打造民俗體育特色小鎮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吸引國內外游客,服務于旅游示范區建設的總體規劃。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民族特色鮮明等特征,其在民俗體育特色小鎮中的開發與應用,能夠豐富小鎮旅游的觀瞻,從而推動小鎮文、體、旅協同發展,強化特色小鎮的經濟社會效益。
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民族非遺傳承間的關系是相互的,民族非遺傳承在助力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同時,也依托民俗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得到了更好地傳承、保護與發展,達到了共贏的局面。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對民族非遺傳承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創新了民族非遺的傳承方式。當前,海南黎族非遺在傳承中存在傳承方法陳舊的問題,而脫離市場則是傳承方法陳舊的主要表現。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對此一問題的克服有著積極的作用,借助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能夠為民族非遺的傳承提供新的路徑;
其次,多角度開發了民族非遺的效益。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社會對非遺價值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除了文化價值外,非遺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當前,黎族非遺在傳承中仍以民族文化保護、開發為主,非遺的經濟效益未能得到有效的實現。在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中融入民族非遺,不但可以創新民族非遺的傳承方式,也能推動民族非遺的市場開發,如在體育旅游中開發、在文藝演出中開發、在手工藝品中開發等,對民族非遺經濟效益的實現大有裨益;
最后,擴大了民族非遺的影響力。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黎族自身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也是世界寶貴的財富。黎族總人口不到150萬人,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排第16位,加之黎族絕大部分聚居于海南島的中南部,民族非遺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僅在黎族內部以及海南省內有一定的影響。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對黎族非遺影響力的擴大具有重要的作用。海南地理位置優越,旅游資源豐富,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會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前來駐足、觀瞻,而黎族非遺在民俗特色體育小鎮建設中的融入,自然也能讓更多地人了解到黎族非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海南黎族地區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民族非遺傳承而言,深入、細致的準備工作是保證兩項工作取得成效的先決條件。特別是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由于涉及到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更需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其中,全面整理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為基本的要求。首先,以區域分布歸類。黎族主要聚居于海南中南部,分布廣泛,每個黎族聚居地,如,瓊中、白沙、陵水等具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整理可以從區域分布出發,將分散在縣、鎮的非遺整合起來;其次,以遺產類型歸類。非遺的分類標準有很多種,最為常見的便是國家非遺目錄中的分類。如,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最后,以認定等級歸類。為了進一步保護民族文化,國家各部門出臺了多種形式的等級認定,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海南黎族地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中可以參考認定等級來明確民俗體育特色小鎮開發的次序。
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民族非遺傳承具有關聯性,也有不同性。從本質上而言,二者屬于不同的范疇,前者為新形態的產業開發,后者則屬于文化保護工作。因此,二者的協同發展并非簡單的拼湊,而是深度的融合,必須以民族非遺有機融入民俗體育特色小鎮為重點。首先,突出融入重點。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但并非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民俗體育特色小鎮的民俗、體育屬性,使得非遺中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成為融入的重點。黎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且黎族傳統體育、游藝已經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武術、射弩、小龍舟、珍珠球、押加、板鞋競速、竹竿舞、“三月三”等。黎族可以借助海南獨特的自然風光,建設民族體育節,以此來推動民俗體育產業的發展,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其次,擴大融入內容。除了民族傳統體育外,民族舞蹈、民族服飾、民族音樂等也是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中的開發熱點,它們與民族傳統體育有密切的關系,如民族舞蹈具有良好的健身價值。
對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而言,產業建設是最為核心的內容,同樣,產業建設也是新時期創新民族非遺傳承方式,發掘民族非遺經濟價值的主要路徑。因此,海南黎族地區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民族非遺傳承要以產業開發為關鍵,首先,優化頂層設計。當前,體育特色小鎮正在全國范圍內立項、建設,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規劃混亂、特色不鮮明等問題,導致重復投資、同質競爭等惡果。海南黎族地區在產業開發中要優化頂層設計,圍繞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內容、目標,明確主導產業,將民俗體育產業作為產業開發的中心,打造具有黎族地區特色,能充分利用黎族地區各項資源的民俗體育產業;其次,延伸產業鏈條。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全面開展涉及多個產業門類,除了主導產業外,旅游產業、娛樂產業、文化產業等,均是重要的產業門類。海南黎族地區一方面要結合特色小鎮建設的客觀需要,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以民俗體育為特色的全產業鏈,另一方面要推動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文體旅三者的全面融合,充分發揮民族非遺資源在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中的作用。
無論是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亦或是民族非遺傳承,都具有系統性、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涉及到多個主體,而任何主體的缺失都會對兩項工作的開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主體協同就成為海南黎族地區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民族非遺傳承的重要保障。非遺傳承人作為民族非遺的掌握者、守護者與傳承者,要結合當前非遺傳承的現狀,創新傳承形式、擴大非遺傳承對象,同時,非遺傳承人也要積極參與到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為民族非遺的開發、應用提供指導。產業發展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內容,而企業則是產業建設的主體。企業要圍繞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產業總布局,創新發展思路,加大民俗體育產品、服務的開發力度,推行文體旅三者的融合發展。海南省各高校要發揮好智力支持與人才培育的作用,圍繞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以及民族非遺傳承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優化人才培養機制,以復合型、創新型、學習型人才為培養重點、目標。政府則要起到居中協調的作用,一方面為各類主體的協同提供平臺、媒介,另一方面加強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以及民族非遺傳承的外部環境建設。
受城鎮化、現代化等因素的影響,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了嚴重的傳承困境,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有消亡的風險。傳承方式的單一、陳舊是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的主要因素,而民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則為海南黎族非遺傳承創造了新的機遇。對此,海南黎族地區要從以全面整理為前提、以有機融入為重點、以產業開發為關鍵、以主體協同為保障四個角度出發采取好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