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習初中歷史時,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背誦,而自主思考對初中生的背誦和知識的掌握有很大的幫助。學生提問的思維意識可以帶動學生自主思考,還能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問題意識的提高有助于其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基于此,文章將提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問題意識;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5-0035-02
引言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提問時間,讓學生主動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學會主動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對大部分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問題意識還較為薄弱,不會主動發現學習中的問題,也就難以提問,因此對其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得到教師的重視。若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對存在的疑惑忽略而過,就無法完全掌握所學知識,阻礙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1.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
正所謂“不學不成,不問不知”,若把學生的知識儲備比作一個不斷變大的圓,圓外則是他所不了解的領域,也是可以進行提問的領域,當學生提的問題日益增加,解決的問題也隨之增加,那么其所學到的知識也會逐漸增加,“圓”的面積也會逐漸擴大。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增加其知識儲備對其成長有著很大幫助。問題意識較強的學生會不斷提出大大小小的問題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而知識的容量又會推動他們繼續提出更多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學生不斷進步的過程。
同時,隨著學生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加,其學習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問題意識將成為學生在今后所有學習行為中重要的推進力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養成提問的習慣,遇到問題或迷惑之處就去努力搜尋解決辦法,自行完善自身的不足之處,這無疑在其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都是一個加分項。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能否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而一切發明創造都要歸功于人們的問題意識。原始人類若不產生“是不是火能夠把食物弄得更好吃”的疑問,就不會弄出熟食。對世界的好奇促使人們不斷產生新的問題,并且不斷努力尋找答案,問題的產生激發了人們發明創造的欲望。在不斷地發明創造中,人們發展出了各種各樣適應世界的新能力,其中就包括創新的能力。因此問題意識是培養初中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觀念
初中歷史教學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初中生的思維成長受制于教師的教學方式。若教師在教學時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不給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問的時間,學生在思維上的惰性就會不斷積累,不愿意思考,自然也就無法形成問題意識。長期在此種教學模式中進行學習的學生會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遇到問題也不愿主動思考,不愿對一知半解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如此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初中生問題意識的形成。
初中生在學習時應養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初中歷史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學生是在為自己學習,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或應付父母和教師。問題意識使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對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主體觀念的養成都能起到促進作用。當學生形成提問的習慣,就可以培養其主體性。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產生于對課本知識的反思和質疑。問題意識的養成使學生不再受限于思維定式,而是擺脫限制,從更客觀的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批判性思維又能拉動學生繼續思考,反復推敲一個問題的多種答案,推動學生不斷質疑、不斷對不解的問題進行提問,這對于學生學習初中歷史有很大幫助。
5.有利于創建和諧的課堂氣氛
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對于師生之間的互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提問的環節讓學生暢所欲言,具備問題意識的學生對于向教師提問會有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就會由學生的積極提問、教師的耐心引導活躍起來,教師與學生在這樣的輕松氛圍中充分互動,學生也會對學習充滿熱情。
二、現階段學生問題意識的剖析
1.學生沒有問題可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整節課幾乎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坐在下面聽。學生對教師給的結論和答案具有依賴性。同時,在學生的課后練習和測試中,通常答案只有一個,這樣的應試教育易導致初中生在進行歷史課程學習時思維僵化,不利于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在學習初中歷史時,若學生沒有形成提問的習慣,缺乏發散性思維,在遇到答案不固定的開放性試題時,則很難產生探究多種答題思路的意識。
2.初中學生不敢提問
由于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渴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其在提問時有時會擔心自己的問題不夠好,因而產生緊張情緒,以致他們不愿意向教師提出問題。初中生在進行初中歷史學習時若不敢進行提問,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提問的學生將越來越少,如此惡性循環,不利于學生提問意識的養成。
3.不知如何提問
一些學生的初中歷史成績不理想,他們對許多知識點的理解存在偏差,自然提不出有深度的問題。一些學生從小養成對老師和父母言聽計從的習慣,從不質疑“權威”的他們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學生即使有提問的念頭,也找不到可以提的問題。
4.學生缺乏提問機會
目前,部分初中歷史教師仍在使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學目的僅僅是將知識單一地講授給學生,而不考慮學生的消化和吸收效果。這使得學生不得不依照教師要求被動學習初中歷史知識。除此之外,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內容繁雜和課業量過多,致使初中歷史教師無暇設計提問環節引導學生提問。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的單向教學,即使有學生向教師提問,也只是一些優等生的提問,加之一些初中歷史教師無法做到對學生公平對待,往往以解決優等生的問題為主,這樣導致課堂上的提問時間被班級中的優等生大量占用,而其他學生則失去了提問機會。有些教師下課就走,學生也無法及時找到教師進行提問。
5.初中教師缺乏有效的引導手段
初中歷史的內容往往與現代現實生活存在很大差別,所以許多初中生在學習歷史課程時無法切身體會當時的情境,初中教師在向學生講授課程時若無法與當下進行結合,就會導致課堂內容生硬死板,學生不愛聽,自然也沒有興趣向教師提出自己的問題,這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初中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有意識學習有效的引導手段,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融入課堂,從而敢于提出問題,和教師進行良好的互動。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建議
1.拓展課堂內容,增強趣味性
初中歷史教材涵蓋中外歷史知識,但我國傳統教學方式多年以來并未發生太大的變化,初中歷史課堂往往缺乏趣味性。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在課堂中設立有趣的歷史問題,就能夠帶領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再加上適當的引導,會讓學生愛上和教師互動、愛上向教師或同學提問,這對提升初中生的問題意識會有很大幫助。例如,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向學生多提一些開放性問題,如“你如何評價朱元璋的一生?”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相關影視資料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大大提高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
2.初中歷史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耐心指引
初中生的年齡尚小,思想還不夠成熟,但是他們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喜歡提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便有時與課堂內容毫不相關,但如果教師在得到學生“跑偏”的問題時不對其進行打擊,而是給予肯定和欣賞,再加以歷史方向的引導,那么學生一定會由此喜歡上歷史學習,這對學生日后問題意識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教師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一視同仁,盡量做到給每個學生提問的機會,而不是僅關注優等生。
3.給予學生更多的提問空間
在教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也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索、積極提問,糾正學生懶得動腦思考的習慣,引導其做學習的主人。初中教師應采取激勵模式激勵學生積極思考、積極提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并形成問題意識。給予學生足夠的提問空間才能讓學生在不斷嘗試提問后,體會到提問的樂趣,學會有效的學習。
4.制定恰當的課堂提問目標
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前可制定與課堂相關的提問目標,比如,周期性向學生提問,并定期對學生的提問情況進行評估,對一定時期內提問習慣最好的學生提出表揚,激勵其他學生勇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固定的提問周期會讓學生養成規律提問的習慣,有利于其問題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同時,教師在學生提問環節應引導學生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結語
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讓學生能夠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加強課程講解時的邏輯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教師在講授歷史課程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多多進行有效提問,使其在學習時能夠做到舉一反三。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初中歷史教師除了要在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上下功夫,還要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方面多做準備。教師要教導學生對書本中的知識活學活用,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為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做鋪墊,如此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我國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廖國鋒.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分析[J].才智,2020(17):186.
[2]楊玉樓.試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20(5):87-88.
[3]胡 捷.問題意識,創新培養——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才智,2020(9):73.
[4]張小兵.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173.
[5]郭紅蓮.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方法研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5).
作者簡介:吳冠華(1974— ),男,江蘇南通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